易爱军,穆月婷,彭 娇,沈婷婷
(1.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江苏区域合作研究基地,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数字技术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赋能海洋经济,既可以多层次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提升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安全保障和海洋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效率和安全性,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海洋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传统的海洋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1]。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海洋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利于打破各领域之间的壁垒,促进海洋经济的跨界合作和融合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着力推动数字产业与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但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技术、数据、人才、投资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推动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进一步破解发展瓶颈,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这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正日益成为提升产业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等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预测,目前全球数字经济产值已超11万亿美元,到2025年有望超过23万亿美元。随着新一代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入,数字如何更好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综合学界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领域。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海洋观测、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通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更加精准的海洋资源监测和预测。同时,数字技术也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推动了海洋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刘素荣等从数字经济角度出发,对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张洪珲等采用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的方法,探讨了数字经济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从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就数字经济如何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提出了建议[3]。胡端梅等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提高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4]。汪永生等基于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海洋科技创新、蓝色经济韧性、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三者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海洋科技创新能有效影响蓝色经济韧性和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并就如何围绕数字化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5]。
数字技术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为海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海洋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如海洋文化数字博物馆、VR/AR技术应用等,不仅为海洋文化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且推动了海洋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周丽君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上海海洋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6]。刘紫润等从数字经济视角出发,阐述了数字经济对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并从价值内涵、实践困境、路径探索等层面对数字海洋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7]。滕柯以数字经济为背景,借助实地调查、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数字创新驱动青岛海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数字创新驱动海洋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8]。
数字产业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将是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综合现有文献发现,虽然数字赋能海洋产业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存在如下空白和不足。一是系统性不足。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个具体方面进行的,如数字经济对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科技创新等的影响,缺乏对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系统性研究。二是深度研究不足。现有研究往往只是探讨数字经济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作用和发展方向,缺乏对于数字技术在具体海洋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的深度研究。三是实证研究较欠缺。现有研究往往只是从理论层面对数字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了探讨,并未进行实证研究,客观性和可信度存在不足。四是地域性研究不足。目前数字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国内宏观层面,省际层面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聚焦上述问题,从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出发,对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有助于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数字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近年来,数字技术被我国各沿海省市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管理等领域。山东、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分别建成了海洋数字孪生、数字化海洋观测系统、数字化渔业示范园区、智能制造工厂等一大批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项目,为进一步推动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海洋数字孪生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建设的数字化海洋模型工程,旨在通过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数据的可视化以及分析与预测,以便于更好地为海洋产业提供智能化、数字化的决策支持和服务。该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气候变化等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和可视化处理,并将其与数字地球平台及其他数据平台进行集成,实现了对海洋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全面数字化管理,进而精准把握海洋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实现精准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维护,为保障和促进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数字化海洋观测系统是浙江省政府支持建设的数字化海洋观测平台,旨在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测的精度和时效性。该系统涵盖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态等多个方面的海洋观测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数据采集方面,数字化海洋观测系统建立了海上浮标、海洋测量船、卫星遥感等多个数据采集渠道,实现了海洋环境数据的全方位覆盖和持续观测。数据处理方面,数字化海洋观测系统建立了包括数据质量检测、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数据处理流程,确保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分析方面,数字化海洋观测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海洋观测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和预测,提高了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测的精准度。数据服务方面,此系统提供了海洋数据的在线查询、下载、定制等服务,满足决策者、科研人员、企业等多个用户群体的需求。
上海数字化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于2018年,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是上海市政府支持建设的数字化渔业生产示范区,旨在推进传统渔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园区将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渔业生产效率、降低渔业生产成本,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为此,示范园区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了数字化渔业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对渔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同时,积极推广智能采捕技术、远程渔业监测技术、智能化养殖设备等数字化渔业新技术,提高了渔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智能制造工厂”项目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一项利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建设智能化造船工厂的重大工程项目。该项目全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船舶制造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物流管理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可视化控制,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模拟和仿真。同时,将各生产环节的数据集成到一体化信息平台中,实现了船舶制造的智能化控制和数据分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了船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江苏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之一,拥有发达的海洋产业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江苏海洋产业发展实践,在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开发、海洋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1 海洋渔业领域 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江苏的渔业资源管理、渔业生产管理、渔业营销管理、渔业技术研发等领域。渔业资源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利用渔业信息平台实现了对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品种等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渔业生产管理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对船舶航行路线、水质监测、养殖管理、渔业捕捞等渔业生产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渔业营销管理方面,当前较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电商平台和智能终端设备,对渔业产品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和推广,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渔业技术研发方面,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本省水产养殖、水产加工等渔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 海洋能源开发领域 数字技术在江苏海洋能源开发中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海洋气象预测方面,数字技术已被应用于海洋气象预测,这为海上风电、水下开发等提供气象预警服务;海洋环境监测方面,数字技术已应用于测算水温、盐度、流速等海洋环境参数,以便为海上风电、海洋渔业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服务;海上风电方面,数字技术已用于海上风电站的自动控制和运行管理,提高了风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海洋资源勘探方面,数字技术已被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中,勘探效率和准确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3 海洋智能制造领域 数字技术在江苏海洋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已经初步展开,涉及海洋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工程建设、风电技术等方面,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物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江苏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海上风电等领域,海洋装备、海洋船舶、海洋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快速提升,海上风电的发电效率和安全性也得到明显地提高。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正日益成为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推动数字产业与海洋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是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方面,数字产业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精准的信息支持,促进海洋产业创新,提高海洋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动海洋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另一方面,海洋产业的发展也为数字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应用场景,促进数字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数字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均比较活跃的省份之一,江苏已建成了海上风电大数据平台、全球远洋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智慧海洋港口管理系统等一批融合发展项目,为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海上风电大数据平台 江苏沿海地区的风电资源丰富,在海上建设风电场是目前风电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提高海上风电场的安全性和效率,江苏开发了海上风电大数据平台,通过收集大量实时数据,提供风电场运维、盈利等综合服务,可为海上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2 全球远洋渔业信息管理系统 江苏是全球渔业船舶建造、配套设备研发和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数字化的远洋渔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渔业的采捕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该系统集成了渔业船舶定位、渔业资源动态监测、天气预报、船只远程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数字支持。
3 智慧海洋港口管理系统 江苏港口分布广泛,数字化的港口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港口运行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该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海运物流与港口运营相结合,实现了货物、车辆、人员等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该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江苏港口的智能化建设中,有效提高了港口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数字技术正在推动江苏海洋产业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海洋数字化服务平台 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已成为江苏海洋产业的新业态。例如,南通市创建了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和云计算技术的海洋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天气等多方面信息的快速采集、建模与分析,为海洋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数字化支持。盐城海洋数字化服务平台以智能感知、数据分析、智能决策为核心,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海洋交通等方面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可提供海洋环境监测、渔业资源管理、海上交通管理等多项服务的建设和推广,提高了海洋产业的数字化水平,优化了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助力盐城市的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此外,该平台建设还带动了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入到盐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队伍中。
2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 海洋渔业、海洋工程等江苏传统海洋产业一直面临着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而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南通市开展了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利用数字技术监测海洋生态环境,通过人工养殖和种植等方式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了海洋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连云港市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利用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海水温度、盐度、酸碱度、溶解氧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提高了海洋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3 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经济为江苏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例如,南通市建设了“现代海洋历史文化体验基地”,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让游客了解海洋历史、文化和科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连云港市也将其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发展,推出了多场海洋文化数字展览,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方式,让参观者沉浸在海洋文化的视听感受中,深度了解连云港市的海洋文化历史和发展现状。此外,一些海洋文化创意企业还推出了海洋动态壁纸、3D海底世界模型数字化海洋特色产品、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虚拟现实游戏,为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化等新技术快速涌现,但数字技术应用的难度和复杂性较高,数字经济所依托的技术和平台,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需要海洋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但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许多涉海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等问题。同时,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也增加了数字技术应用的难度。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网络覆盖不如陆地广泛,导致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网络覆盖不足,通信设施不完善,数据传输速度慢,海洋数据搜集、传输和分析困难等问题。
由于海洋产业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和多个行业,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存在诸多技术和政策难题,阻碍了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一是数据标准不一。由于海洋数据来自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和多个领域,标准化程度差异较大,影响着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数据开放难度大。海洋数据的获取成本较高,涉及到海洋探测、海洋观测、海底采样等方面,且数据主要由政府或大型企业拥有,较少开放给公众使用。三是存在隐私问题。海洋数据中涉及到一些涉密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数据共享需要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因为这关系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四是存在数据利益分配问题。海洋数据的共享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在数据利益分配方面难以协调,可能会导致数据共享的瓶颈。五是存在某些技术限制。海洋数据规模庞大,存在量大、复杂、异构、分散等特点,数据存储、传输、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制约着数据共享的推进。
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海洋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大量专业性人才,但江苏目前这些方面的高端人才仍十分短缺,阻碍了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一是海洋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缺乏。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海洋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来提供包括海底数据传输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在内的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支持和创新,但当前江苏省在海洋工程技术人才配备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二是数据科学方面的人才缺乏。随着江苏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海洋产业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人才,以提供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而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但当前江苏省在数据科学方面的人才储备仍然不足。三是物联网应用方面的人才较缺乏。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急需具备此方面相关技能的人才,为江苏海洋领域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供支持。四是海洋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人才缺乏。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必然涉及到相关法律、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因此需要大量具备相关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支撑行业发展。五是基层人才缺乏。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基层人才的支持,但目前江苏沿海各市基层人才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差、经验不足、技能水平低等问题,影响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为数字化平台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都需要长期进行投资,却往往难以看到短期的投资回报,加之数字化转型涉及到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故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加大投入才能推进,而当前,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投资都出现明显不足的现象。一是政府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近年来,尽管江苏省政府通过“海峡两岸(东海)海洋科技创新区”、新沂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项目,对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了“海洋+”综合金融服务,向海洋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省科技厅也推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致力于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技术创新。但与海洋数字化转型所需资金相比,目前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仍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二是企业投入明显不足。涉海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数字化转型过程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些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问题愈加突出,需要政府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监管和规范,但目前,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管控。但在监管过程中,尚存在较多监管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数据互通性不强。江苏沿海地区各海洋产业领域的数字化监管平台基本是各自独立运行,存在数据互通性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监管结果。二是数据采集手段不一。不同领域的海洋产业数字化平台采用的数据采集手段、采集设备不一致,数据质量存在差异,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三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监管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个监管平台运行的标准不一,难以实现信息的标准化、规模化。四是监管手段单一。沿海各市海洋产业数字化监管手段单一,仅依赖于传统的现场检查、人工抽查等方法,无法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的监管。
突破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需着力加强海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产业数字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海洋数字化产业链建设。
1 加强海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海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海洋产业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需建立完整的海洋数字化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要加快建立包括海洋数据中心、海洋云平台、海洋物联网平台等在内的海洋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为海洋产业数字化提供数据支持、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要加快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优势,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检测、海洋资源勘探、海洋气象监测等领域的海洋信息的数字化应用。
2 加强海洋产业数字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海洋产业数字化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需着力加强数字化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基础研究,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技术难点;需打造海洋产业数字化创新平台,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海洋产业数字化创新平台,为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应鼓励产学研合作,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面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发展新机制,开展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促进技术的转化和升级。
3 加强海洋数字化产业链建设 加强海洋数字化产业链建设需打造数字化产业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以提高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一是要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产业链条。围绕海洋关键领域的数字化技术研发、数字化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服务等,建立完整的海洋数字化产业链条,提升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的水平。二是要加强海洋数字化产业创新。加强数字化产业的创新和技术研发,提高数字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数字化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三是要推进海洋数字化产业的国际化。应加强海洋数字化产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数字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拓展海洋数字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四是要鼓励数字化产业与海洋产业合作,促进数字化产业与海洋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海洋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是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需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推进海洋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海洋数据标准化,以推进数字化设备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提高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1 建立海洋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省级层面的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海洋领域的各类数据资源,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价值。利用海洋云平台的优势,加强海洋数据互联互通,构建海洋数据的一体化处理和管理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明确平台建设目标和功能。确定平台的数据类型和范围,制定平台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要建立海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海洋数据的整合、分类、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要推广平台应用。通过宣传和推广,提高江苏省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知名度和使用率,协助用户更好地利用平台及平台数据。四是要建立江苏省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运维机制。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能力,对平台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完善海洋数据共享机制 江苏省海洋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政策和法规的支持,需制定数据共享标准和协议,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共享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服务有序开展,为江苏省海洋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此,一是要出台江苏省海洋数据共享的政策和法规。明确数据的共享原则、范围、方式和条件等,为数据共享建立法律框架。二是要制定江苏省海洋数据共享的标准和规范。规范数据的分类、格式、命名、标识等,确保数据可以在共享平台上进行互通与共享。三是要制定江苏省海洋数据共享协议。明确数据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数据使用的范围、方式、期限和责任等,保障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3 加强海洋数据标准化建设 加强江苏海洋数据标准化建设需围绕标准体系和规范建设、推广应用、协作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海洋数据的质量和效率,为海洋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持。一是要建立适用于海洋数据的标准体系和规范。要制定包括数据分类、命名、格式、标识等方面的标准,统一海洋数据命名和格式,方便数据的利用和管理。二是要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要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扩大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推广规模,促进海洋数据标准在业界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数据的规范化程度。三是要建立海洋数据标准化的协作机制和数据交换机制。加强各类数据标准的协同和整合,建立标准化的协作机制和数据交换机制,加强海洋数据的利用和交换,推动数据跨行业、跨领域的互联互通。
为数字赋能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需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交流等方面来开展工作。
1 优化海洋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海洋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结合当前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制定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采取多种培训方法,提高数字化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高素质、多专业、多层次的数字化人才,以满足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需要。一是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建议在当前教育体系下,在江苏海洋大学等涉海类高校的计算机科学、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方向设置海洋产业数字化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建模、程序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技能。二是要加强行业实践。要为学生提供海洋产业数字化相关的实习机会,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提升技能,并在海洋产业实践中加深对海洋产业应用的理解。三是要加强联合培养。要促进涉海高校与海洋行业领先企业、高科技企业间的合作,开展海洋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为海洋数字化转型储备更多复合型人才。
2 加强海洋产业数字化人才引进 江苏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海洋产业数字化人才的引进,为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引进目标。确定海洋产业数字化人才引进的目标和方向,明确需要引进的人才类型、职业水平和技能要求等,为引才提供指导和支持。二是要加大优惠政策。要为海洋数字化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包括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交通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吸引海洋数字化人才留在江苏发展。三是要拓宽数字化人才的引进渠道。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人才交流平台,积极挖掘数字化人才资源。
3 加强海洋产业数字化人才交流 加强海洋产业数字化人才交流可以提高数字化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促进数字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为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建立海洋数字化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建设在线社交媒体、专业论坛等方式,为数字化人才分享信息和技术,并与其他数字化人才开展互动交流提供便捷通道。二是要定期举办海洋数字化人才交流活动。通过学术研讨会、技术分享会、企业招聘会等方式,为数字化人才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三是要加快建立海洋数字化人才联合实验室。为海洋数字化人才提供合作研究和实验平台,促进海洋数字化人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是要加强海洋数字化人才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海洋数字化人才与涉海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海洋数字化人才与实际业务的结合,提高海洋数字化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海洋数字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加大对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等。加大对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支持,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大政府部门投入 政府部门加大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资金投入,需要适当提高资金投入比例,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等。一是要适当提高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比例。通过增加投入资金的数量和比例,促进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稳步推进。二是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建议成立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加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为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海洋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朝纵深推进。三是要引入社会资本。政府可通过PPP模式等引入社会资本,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
2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针对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风险高、成本高的特点,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制定风险分担原则,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支持一定风险下的创新项目,从而为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要开展风险评估。对于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项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项目的投资风险和收益情况,为投资者提供风险评估,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二是要制定风险分担原则。政府可将一部分投资风险分担给私人投资者,以降低其投资风险,提高其参与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性。三是要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向合适的海洋产业数字化项目提供风险投资资金,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提高风险投资机制的效率和覆盖面。
3 鼓励私人投资者参与 建议政府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投资项目知晓度、加大投资保障力度等方式,鼓励私人投资者参与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等政策,引导和鼓励私人投资者参与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二是要提升投资项目信息的知晓度。政府可通过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平台、自然资源局官网等途径,向私人投资者提供数字化项目信息,以吸引更多潜在的私人投资者。三是要加大投资保障力度。政府可通过完善投资风险保险体系等举措,为私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投资保障,减少其投资风险,调动私人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加强对数字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监管需要政府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信息披露,建立监管机制,对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进行合规性监管,推进海洋产业数字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 健全法律法规 建议省级层面出台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条例、修改完善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为江苏海洋产业数字化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本省海洋产业数字化健康发展。一是建议出台江苏省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条例。该条例旨在制定海洋数字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推动信息化技术在海洋产业中的应用,对海洋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进行全面规范和管理,或对《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予以及时修订,将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关条款予以增补。二是建议修改完善《江苏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海洋数字化企业数据处理、存储、交换等行为规定,明确其披露信息的义务和标准,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2 加强信息披露 政府可以要求数字化企业进行信息公开,确保企业透明度,同时也方便大众了解数字化企业的发展状况,为监管提供有力的依据。一是要公开基本信息。建议海洋数字化企业在其网站上公开企业名称、注册地址、联系方式、主要业务等基本信息,使公众更加了解企业的情况。二是建议披露财务信息。应鼓励海洋数字化企业主动披露年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信息,增强公众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三是建议披露社会责任。建议海洋数字化企业披露其所承担的环保、公益慈善、员工福利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增强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四是建议披露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建议海洋数字化企业披露其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增强公众对企业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的认知。
3 建立监管机制 政府通过建立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监管机制,加强对数字化企业的监管,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处理。一是建议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机构部门。建议成立专门的海洋产业数字化监管机构,或在现有的海洋、信息等部门中设立海洋产业数字化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负责海洋产业数字化的执法检查、备案审批、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工作。二是建议建立海洋产业数字化监管信息平台。对海洋产业数字化的经营行为、信息披露、公共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公众利益。三是建议建立海洋产业数字化奖励和惩戒机制。对优秀的数字化海洋企业进行表彰和扶持,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和限制,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