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

2024-05-10 01:04政,江
关键词:程颢二程点校

卢 政,江 珊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 264039)

理学的兴起与繁盛带来宋代社会理学精神的高涨。理学家提出心统性情、性无内外、心即天、性即理等学说,将心、性、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理学严密的本体论思维、自觉的主体意识、宏阔的整体主义视野以及强烈的道德诉求较大地影响了宋人的审美旨趣与艺术表达方式。宋代理学家高度重视人的道德伦理与精神修养,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境界理论,主要包括“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与“圣贤气象”观,三者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理学家不仅以带有生态意义的整体思维去把握人之境界,而且以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人之境界,从而实现了道德、审美、生态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因此宋代理学的境界理论亦称为生态审美境界论。

一、完美的道德境界——孔颜乐处

春秋时期,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孔子称赞其弟子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杨伯峻.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6:65.在孔子看来,一般人受不了的困苦生活,颜回却可以安然处之,所以孔子认为颜回是位安贫乐道、人生境界较高的贤人。《论语·述而》中还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段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杨伯峻.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6:80.后世的知识分子多把“孔颜乐处”视为人生理想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宋代理学家,他们以理学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对“孔颜乐处”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并将这一思想与文学艺术结合,构建了带有一定审美意味和生态内涵的道德境界理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构建理学思想体系时,阐述了他关于“孔颜乐处”的观点和看法,即人人都喜爱富贵,但颜回对富贵却不爱不求,并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安贫乐道,其原因在于:“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3]周敦颐. 周子通书[M]. 徐洪兴,导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8.。一个人如果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超越了贫贱富贵,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即使身处贫困中,亦可保持心境快乐,实现个体身心的和谐。在周敦颐看来,“孔颜乐处”是乐的主客体完全融合的道德境界,并强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孔颜乐处”的境界是实现个体身心和谐及整个社会和谐的唯一途径。周敦颐将“孔颜乐处”在先秦时的精神境界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宋代的道德境界论,其弟子程颢、程颐(二程)对“孔颜乐处”作了进一步的诠释,赋予“孔颜乐处”深厚的生态审美意义的新内涵,具体阐释如下。

一是追求审美主体的身心和谐。深受周敦颐的影响,作为道学家的程颢、程颐,对“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青睐有加。他们认为乐在仁中,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安贫乐道。二程非常赞赏颜回之乐,程颢曰:“颜子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4]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3.颜回胸怀宽广,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虽然他生活清苦,但能安贫乐道,具有较高的人生境界。二程“孔颜乐处”论的核心思想是“乐道”,推崇返璞归真、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然之乐,体现了宋代理学美学蕴含的生态智慧,如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论》中所言:“宋明理学家经常爱讲‘孔颜乐处’,把它看作人生最高境界,其实也就是指这种不怕艰苦而充满生意,属伦理又超伦理、准审美又超审美的目的论的精神境界。”[5]李泽厚. 中国思想史论:上册[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41.

二程从小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传承了儒家“仁”的哲学思想,更将“仁”思想提升到“理”的哲学层面,赋予“仁”深厚、宽广的生态内涵。程颢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6]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20.二程以生论仁,将仁上升为理,认为仁是宇宙存在的生命本体,为此,人必须要有仁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义”“礼”“知”“信”皆属于仁的范畴,读书人需先学会仁,然后才能真正地融入宇宙天地中,感受到天地自然的存在。二程认为真正的仁者会把自己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并将自我融入到宇宙天地中,在物我同体的审美体验中领悟宇宙变化的奥妙。由此可知,二程的“孔颜乐处”观强调的是对道德情操的提升,注重的是个人修养。如二程在提倡“乐道”的同时,告诫人们应通过学习儒家经典,积极践履伦理道德规范。“识道以智为先,入道以敬为本”[7]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183.,二程在宣传道时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道不是首要的目的,入道并做到“中正而诚”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一个人只有做到正直无私、身心和谐,不为物奴役,才能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圣人,即所谓的“仁者”。

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程向往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各得其所、同生共荣的和谐之美,认为乐在理中,提出蕴含生态审美智慧的理论命题,即“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8]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5.,将人类社会的道德之美延伸到天地万物中,构建起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道德境界。二程在阐述“孔颜乐处”时曾经生动地描绘了人与万物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完美境界:“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9]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5.二程以“鸢飞鱼跃”的美好图景将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情操融入自然万物中,将自然万物人格化、道德化,从而将人的精神愉悦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深厚的生态道德观,形象地体现了宋儒仁民爱物的大爱精神。宋代理学家主张在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中寻找真善美,认为只有将人类的德性投射于自然,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真正地关爱自然生命,才能体验到万物同体共存的感性之乐。

“古人言乐循理之谓君子”,“才到乐时,便是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10]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86.。二程注重从自然法度层面去分析和理解“孔颜乐处”,认为其实质乃为循理之乐,即人应由顺应自然规律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而体验到无限的精神之乐。一个人只有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地认识自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只有自己心安理得,他人精神舒畅,整个社会和谐,才会无忧无虑,获得真正的、至高无上的快乐。二程还用是否“循理”来解读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君子循理,故常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11]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263.一个人如果违背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长时间生活在内心忧虑和精神紧张的状态下,无论其物质条件有多优越,都不可能达到精神的真正快乐。二程描绘的“鸢飞鱼跃”图景蕴含着深刻的天人一理、万物一体的生态观念:一方面,人既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各得其所,其乐融融;另一方面,人要尊重天理,顺应万物自然运行的法则,“循理而乐”,即“人对自然的本源的亲和性、人与自然须臾不分的共生性、人对自然生命律动的感受性以及人在改造自然中与对象的交融性”[12]曾繁仁.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J]. 社会科学集刊,2008(6):160-164.。

三是追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颜乐处”观体现了一种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理念。众所周知,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精神性的存在。“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13]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7.,二程认为,天地万物和人一样都具有灵性,彼此间同生共存,因此“天地之间,非独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也”[14]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4.。如果人能够尊重其他生物体生存的权利,整个世界便会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二程还强调人应该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实践,成为一名真正的仁者,实现“浑然与物同体”。同时,在自我生命体验中,二程逐渐领悟到“孔颜乐处”的真谛,认为人只有与万物共生,承担起“博施济众”[15]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69.的重担,才能到达出神入化的精神境界,寻找到心中的至乐。

二程的“孔颜乐处”观集中体现了宋人对完美道德境界的追求,它蕴含的与物同体、各安其所、各得其性,人与社会规范合一的生态内涵,与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也正因此,二程以后,宋代理学家对“颜子之乐”虽多有论述,但都没超越二程思想的深度。朱熹在自觉继承和发扬周敦颐、二程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庞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尤其对二程的“孔颜乐处”之说赞赏有加,认为“程子之言详矣,然其言皆若有所指者,而卒不正言以实之……”[16]朱熹. 朱子全书:第6 册[M]. 修订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24.。

二、诗意的人生境界——曾点之乐

如果说宋代理学家关于“孔颜乐处”的论述主要指向人的现实生存,那么他们关于“曾点之乐”的阐发直接指向诗意的人生理想;如果说宋代理学家的“孔颜乐处”观更多地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将生态观引入于道德境界理论构建中的学术路向,那么他们关于“曾点之乐”的思考与阐述更多地体现了将生态情怀融入人生境界理论构建中的学术理路。下文拟从此思路来阐述“曾点之乐”中蕴含的诗意的人生境界。

“曾点之乐”是孔子崇尚的理想人生境界,反映了他对诗意人生境界的渴望与期盼。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曾与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说的个人志向,或为政,或从商,或治礼,不论大小,都不外乎事功,而曾点所言之志与三人不同,他以从容舒徐的语调、生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他向往的生活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7]杨伯峻.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6:135.,将一幅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美丽画卷跃然于纸上:暮春三月,阳光明媚,万物萌生,少年们登台远眺、载歌载舞、兴尽而返……在充满诗意的描写中,曾点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其之“志”实则为其之“乐”,孔子即刻对曾点的观点表示赞同。自此以后,“曾点之乐”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引起了宋代理学家较大的关注。宋代理学家对“曾点之乐”进行了新的理论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极具诗意色彩与生态情怀的人生境界理论。宋代理学家大多学术造诣高超、艺术素养深厚,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有着独特的体悟与认识,“凡物皆有可观”因而“皆有可乐”[18]苏轼. 苏轼文集[M]. 孔凡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6:351.,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可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成为自然生命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19]张载. 张载集[M]. 章锡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78:376.的命题,从当代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对“曾点之乐”的理论拓展与深化,高扬了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在张载之前,儒家典籍《礼记》将人视为“天地之德”[20]孙希旦. 礼记集解[M].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9:608.“天地之心”“五行之端”[21]孙希旦. 礼记集解[M].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9:612.。人与天地、万物共同构成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周而不怠的宇宙生态大系统。在这个宇宙生态大系统中,人与自然万物皆有生机,但唯独人有能知能觉之“心”,因此人是万物的中心、五行的终点,这是对人主体性的高度肯定与张扬。在张载看来,“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22]张载. 张载集[M]. 章锡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78:256.,天地本无“心”,但宇宙天地之间的人有“心”,所以人为天地之心,“人心”体现着“天地之心”,换言之,人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格情操、审美理想等投射到天地之间,与万物并育,与天地合一,这就是人生至乐,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23]张载. 张载集[M]. 章锡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78:24.人如果有“和乐”的人生理想境界,就可得天地之性,永远存续下去。在张载看来,“和乐”的人生境界是充满诗意的,正如朱光潜所言,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24]朱光潜. 诗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7.。因此,诗不但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抒发,也是诗人崇高品格和人生美好境界的写照,诗歌艺术化的抒发与写照使得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道德境界实现了完美融合。

二程早年深受周敦颐美学情趣及人格情操的影响,钟情于自然之美,醉心于山水之趣,认为“天地以生物为心”[25]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366.,万物生生就是天道,而天地以人为心,“曾点之志”“与圣人之志同”,“曾点之乐”具有“尧舜气象”[26]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36.,是人生至美的理想境界。“生生之理,自然不息。”[27]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59.在二程看来,人需遵循自然之理,使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并生共荣、繁衍生息,即“曾点之乐”的本质。“万物莫不遂其性”[28]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369.,二程阐释的“曾点之乐”的人生境界,可得其所、乐得其生。

朱熹的观点与二程有相似之处,认为“乾坤只是一个健顺之理,人之性无不具此”[29]黎靖德. 朱子语类[M]. 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6:1884.。乾坤是健顺之理,人与万物禀受健顺之德,各依其形质而各有其秩序。宇宙天地一片和谐,处处充满生意,其实就是“曾点之乐”的理想境界。朱熹曾对“曾点之乐”作了极富生态意味的阐释:“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30]朱熹. 朱子全书:第6 册[M]. 修订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65-166.此外,朱熹在《浴沂》等诗词作品中还多次提及“曾点之乐”,如“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31]朱熹. 朱子全书:第20 册[M]. 修订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16.等,体现了一种注重自然生态、讲求天地人和的新境界。

综上可知,张载、二程、朱熹等关于“曾点之乐”的论述,体现了他们对诗意人生境界的追求。“曾点之乐”理论主张以虚静无欲、摒弃功利的审美心境对社会生活、人生万象进行观照,追求一种精神与万物高度契合的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审美价值与意义。

三、至善至美的天地境界——圣贤气象

宋代理学家在“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圣贤气象”观,将万物生生不息、大化同流的理念融入其中,将学术旨趣指向了更加广阔的宇宙天地,从而建构起道德、审美、生态合一的生态审美境界论。

首先,宋代理学美学的“圣贤气象”观是儒家君子人格理论的新发展。早在先秦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特别重视对君子人格、君子风范的培养,他们赋予“君子人格”丰富的道德内涵,具有一定的道德审美性。两宋时,理学家对精神境界的理解日趋成熟与完善,把本属于伦理学领域的德性情操和人格境界当作情感体验予以审美的观照,在论及人的精神境界、参悟义理时频繁使用“气象”一词,将气象视为人与天地万物沟通的途径与媒介,并提出构建“圣贤气象”的理论命题,从而将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生命意识与人的精神境界统一起来,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生态内涵。宋代理学家将圣贤气象视为进行道德修为、文学创作,实现经世济民的境界。无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还是朱熹、吕祖谦、张栻,都十分重视和积极推崇圣贤气象,尤其朱熹与吕祖谦,他们编订的理学入门著作还专门设置了“圣贤气象”卷,提出著名的“希圣希贤”观:“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32]周敦颐. 周子通书[M]. 徐洪兴,导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5.“希圣希贤”说可为宋人“圣贤气象”论的雏形,二程对圣贤气象论也十分推崇,“十四岁时便锐然欲学圣人”[33]张载. 张载集[M]. 章锡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78:280.,将能成为具有圣贤气象之人为人生目标,“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得圣贤气象”[34]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284.。程颐重视对弟子圣贤气象的培育,并认为“生生”乃天地之道,体现着宇宙间生命的律动,要求弟子“观天地生物之气象”[35]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83.,学习圣贤的境界。张载也十分推崇圣贤气象,强调学习需有圣人的境界方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创作者需有圣人的境界方能写出好文章,“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36]脱脱,等.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2724.。张载认为,秦汉以来,学者较大的不足就是了解人却不了解天道,只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因此需注重教给学生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的圣贤气象。张载虽没有明确指出圣贤气象的具体内容,但结合其哲学思想及其相关文学艺术的论述,可以看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7]张载. 张载集[M]. 章锡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78:396.就是圣贤气象的最核心内涵,张载在生活、为官、做文章的实践中也积极地践行了这一理念。《朱子近思录》对圣贤气象有过十分形象生动的描述:“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38]朱熹,吕祖谦. 朱子近思录[M]. 严佐之,导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7.朱熹将“曾点气象”视为圣贤气象的典型,并对“曾点气象”作了详细的注解:“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39]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30.在朱熹看来,人日益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是气象培植的过程;道德人格即自然人格、审美人格,至善的道德境界即至美的艺术境界、至高的生态境界;德性之美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交相辉映、相互融合,“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40]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02.。“气象浑成”充溢着生意与生机,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圆融合一,充分体现了感性与理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

其次,宋代理学美学主张将道德修养与审美感悟作为培养圣贤气象的途径。自觉地求道,对道有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即“见道分明”,是一个人具有圣贤气象的首要条件,亦是培养人内在气象的重要手段。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体悟道,是无法具备圣贤气象的,也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二程曾批评汉代毛苌、董仲舒等虽然“最得圣人之意”,但“见道不甚分明”,且杨雄“规模窄狭”[41]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7.,可见,他们都还不具备圣贤气象。在宋代理学家看来,德性之美是圣贤气象的重要内涵,加强道德修养,可以温润心灵,促使人内在精神与外在言行的和谐统一。二程明确指出,“人须当学颜子,便入圣人气象”[42]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284.,人需如颜回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存心养性、潜心苦学,方能达到“圣贤气象”的理想境界。真德秀也强调需如颜回般苦心修炼、格物致知,加强德性修养,就可“从容涵咏于天理之中”[43]曾枣庄,刘琳. 全宋文:第313 册[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373.,获得圣贤气象。陆九渊曰:“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44]陆九渊. 陆九渊集[M]. 钟哲,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0:440.在他看来,求道明理重在内心修养感悟,是一个人获得德性之美的理想途径和手段。一个人只要“存心、养心、求放心”[45]陆九渊. 陆九渊集[M]. 钟哲,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0:64.,便可直觉圣心之灵,培植出圣贤气象。只有加强个人德性修养,“充分进行自身的认同,即在人化的自然中直观自身,达到自身真、善、美高度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46]李传印. 略论宋明理学家的理想人格设计[J]. 江汉论坛,1997(8):14-16.。宋代理学家认为,“道”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境界,不能依靠抽象思辨的方式把握,需靠审美的、感性的方式去悟证。正如当代学者指出的,理学家的“道”“是依‘体’而充其极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只可在践履中证悟,而不可在思辩里智测”。“一方面,只有通过践履才能达至最高最美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践履才能欣赏领悟此种境界。”[47]张晚林. 论精神的表现及美的究竟义: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到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J]. 文艺理论研究,2007(6):2-11.“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48]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3.是文学艺术通向生态境界的关节点和突破口。宋代理学家追求的圣贤气象通过“诚”与“仁”的净化与修养达到“乐”的境界,倡导的道德与审美的结合其实就是主张真诚美善有机统一、和谐的人类的精神生态。

再次,宋代理学美学的圣贤气象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意蕴,是多重境界的有机统一。“圣贤气象”是对至善至美的生态审美境界的生动而形象的阐述,既是一种包含着道德完善的审美至境,也是一种蕴含着生态意蕴的文学化哲理言说方式。在宋代理学家看来,圣贤气象是一种通天地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可让人充分享受宇宙至美至乐的精神境界。曾有学者以美好的自然景物来形容周敦颐的精神境界:“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49]曾枣庄,刘琳. 全宋文:第104 册[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49.“胸中洒落”意味着他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功名利禄的束缚,对个人的福祸得失淡然处之,使得他的内在心灵与外在身体得到和谐统一,实现了精神生态的平衡与和谐;“雅意林壑”即在林泉山水中体悟自然之道、发现之美,表明他推崇的圣贤气象是一种人与自然天地合二为一的至善审美的生态理想境界。程颐将“气象”一词与人的德性、人格、情操联系,明确提出“圣贤气象”的理论命题,阐述其圣贤观与境界观,旨在说明圣贤气象体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完美的人格情操。程颐要求“学者须要理会得圣贤气象”[50]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284.,认为其兄程颢有“圣贤气象”,并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赞美程颢“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诚贯于金石,孝悌通于神明。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51]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637.。在程颐看来,程颢突破了固有的心性障碍,其精神境界与天道相通,与精金、良玉等美好的物品融为一体,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二程对圣贤气象的推崇彰显了宋人对至高的生态审美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完美的境界可用“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52]程颢,程颐. 二程集[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4:15.来概括。用当代生态哲学的话来讲,在这一境界中,自然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互通交流,人类彻底摒弃了个人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解放了心灵,超越了自我,可以深切的生态情怀去观照和对待自然万物,使人类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存在和谐相处,实现了宏阔的生态平衡与和谐。朱熹与吕祖谦编撰的《近思录》提出了圣贤气象的标准和尺度,概括来说即自觉求道、真诚明理、厚德载物、关爱生命、忧患民生、兼济天下、自强不息[53]朱熹,吕祖谦. 朱子近思录[M]. 严佐之,导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7-312.。朱熹坚持“理一分殊”的思想,认为心、性、情、意、志理、命等是有机的统一体,并将这种观点贯穿于圣贤气象的具体论述中,体现了一种深刻而独特的生态理念:“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54]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349.在朱熹看来,人皆可以通过长期的居敬涵养、格物穷理、克己复礼而具有圣贤气象。性、理本身具有至善的属性,只要加强个人修养,“尽心”“知性”“存理”,就有实现至善的性、理的可能,即有成为圣人之可能。陶铸人格情操、追求德性之美、培育圣贤气象的过程体现了人与万物一体、身心内外有机统一的生态意蕴。陆九渊特别推崇圣贤气象的培育,重视人的内在心灵与精神,将气质之美作为衡量人是否具有圣贤气象的重要尺度,“气质不美者乐寄此以神其奸,不知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55]陆九渊. 陆九渊集[M]. 钟哲,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0:30.。陆九渊认为孔子之所以称颜回为贤人,主要是因为颜回具有优美的气质,“颜子之贤,夫子所屡叹,气质之美,固绝人甚远”[56]陆九渊. 陆九渊集[M]. 钟哲,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0:8.。陆九渊强调圣贤气象须养,主张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涵养身心,“凡文辞之学,与夫礼乐射御书数之艺,此皆古之圣贤所以居敬养和,周事致用,备其道全其美者”[57]陆九渊. 陆九渊集[M]. 钟哲,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0:374.,最终达到心与道合一、与万物一体的理想精神境界。需要指出的是,陆九渊的圣贤气象须养的理论是以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平等为立论前提的,“人人皆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人人皆与天地同”,“天之予我者,其初未尝不同”[58]陆九渊. 陆九渊集[M]. 钟哲,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0:445.,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与天地万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类社会本来就应该和谐有序。宋代理学家的圣贤气象论将道德修养、艺术审美和社会生态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中国古代的境界理论升华为至善至美的生态审美境界论。

四、结 语

宋代理学家通过对“孔颜乐处”“曾点之乐”“圣贤气象”的阐述,构建起体系完备、思想精深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如果说宋代理学家的“孔颜乐处”观体现了他们对完美的道德境界的执着追求,那么其“曾点之乐”观体现了他们对诗意人生境界的美好希冀,而“圣贤气象”论则体现了他们对至善至美的天地境界的无限憧憬。在宋代理学中,“孔颜乐处”“曾点之乐”“圣贤气象”代表着人类精神境界的不同层次。培植德性之美是提升个人境界的基础,只有具有“善”“仁”的品质并如颜回般超越名利、安贫乐道,才能进入理想的道德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在拥有高尚的人格品质与道德情操的基础上,若能如曾点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将德性之美与诗性之美完美结合,方能达至美好的人生境界;圣贤气象是宋儒心目中完美的精神境界,宋代理学家的“圣贤气象”充满了人文关怀性,具体体现为“人格美之境、天地之境、自由之境、无上之境”[59]洪永稳. 论朱熹“圣贤气象”的美学意义[J]. 兰州学刊,2016(6):42-49.,是他们自觉地承担起道德义务的体现,蕴含着强烈的道德价值、人生追求、审美韵味与生态情怀。宋代理学家的“圣贤气象”观,是对“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的理论升华,亦是生态审美境界理论的最高层次,“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最高的审美范式”[60]洪永稳. 论朱熹“圣贤气象”的美学意义[M]. 兰州学刊,2016(6):42-49.。

宋代理学家的“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共同形成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其实质乃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天地大美、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它“通天人,合内外,即小以见其大,即近以求其远”[61]钱穆.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M]. 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2:152.,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程颢二程点校
古籍文献点校成果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程门立雪
程颢辨诈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论程颢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
程颢一字断案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