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盛宴

2024-05-09 20:31简墨
走向世界 2024年17期
关键词:懒汉报告文学诗性

简墨

终于读完了《行走的脊梁》。

读得很慢,是因为,很多东西需要反复品咂。像一个不曾闭锁的盒子,里面装了珍珠。过两天了,打开“盒子”,细细摩挲,又有一番新的感动出来。

读者感动,作者得先感动。他讲过:“融入人物内心世界,触摸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这本书写到了许多小人物、小细节,对这些样本般的事物,作者徐锦庚无不倾注了感情。不对之怀有感情,就没法去观察、去深究,没法去发现,何谈打动别人?创作,何尝不是抑制不住的激情迸发?

他写一位“懒汉”——村官治村,不按常理出牌,却处处以公心行事,小人物有着大情怀。他以事见人,叙述为主,穿插抒情,偶有调侃,将这个人物立于纸上。

行文轻快,到文尾,突然凝重:

“我的喉咙忽然有点紧。村里底子薄,你干点事不容易,真难为你了。不过,要提醒你两点:‘双肩挑后,一别做村霸,二别糟蹋集体钱。

哥,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懒汉的鼻音也有点重。

他的话,我信。

……”

徐锦庚持有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普遍态度:尊重,谦卑,关怀,赞赏。在他笔下,多的是突破文体的探索。它们有的是旗,有的是碑:

“队伍往前挪动,前面剩七八人时,老者作抹脸状,头略下倾,以手遮面。剩五六人时,他犹豫一下,离开队伍,慢慢踱到队尾,重新排起队。前剩五六人时,他又离开,踱到队尾,接着排队。”

——这是一位老父,从外地来到女儿工作的地方,一次次排队,为的就是看“春运”卖票、顾不上回家的女儿一眼。

“从那以后,几十年来,她填过无数人的个人资料,每次填‘籍贯,都忘不了父亲的那句话,还有说那句话时的表情。”

——这是一位女儿,触及老父没齿不忘的乡愁,心中浸满思念,一生无法风干。

文字的力量如此之大:在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按照要求写籍贯,循例写上了长大的地方,多年来我思念那里,无以表心。可读了此篇,刚刚我飞速发信息,请编辑老师改成家父喜欢的另一个地方。想让父亲高兴,不像文中女兒那样留下遗憾。

而这是徐锦庚式的句子,有着指纹一样的独一性。它们如同花草满坡,自自然然,长在他文字的草原上。最直接的感受,是来自文体上的美妙错觉——这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

“写什么”,为写作者的发端;“怎么写”,才是这个人的千里迢迢。文体杂糅,文体的诗性特征……文字带给读者的欣喜,大抵出自于写作者的诗性。诗性,在人,会对美好事物保持敏感;在文,则带有不合时宜的天真与热忱。它出于求美存善的情怀,也与时代精神有关。

时代波澜壮阔,鳞光闪闪,多少人眼睛忙不过来,亢奋掘进,终没入“孔方兄”的海洋里,他却定住心,一路退守,只取报告文学这“一瓢”饮:在这片大地上,徐锦庚到处奔走,一个冬天一个夏天也不放过地寻寻觅觅:台儿庄、拉萨、开化、曲阜、曹县、东营、济南、台湾……“又淘到一个宝了!”成了他的口头语。

他口中的“宝”,是共和国的脊梁。那些从没见过的人,成了他珍视的朋友。他没有简单地分出个二元善恶,没有简单地把人当作符号道具,而把人当作了人。这不只是写作的难度,更是思想的难度。

视觉、听觉、形状、哲思、动词、名词……在这本书里,它和它之间,可以互相串门,每一篇几乎都有某个点,神秘地打动了读者,自然得如同人感到风来,却没有看见风。生活的腠理,人的信念,支撑社会秩序的根基……无不在他笔下生香。美好,有力量,积极向上……林林总总的凡人小事,化成一个个不动声色的细节,富弹性,无凝滞,圆融入口,经得起反刍。

他避开很容易就犯的错误:表扬稿式的高亢、空泛,选取了诚实的表达方式,将世情的常识与人心的韧度拧成一股绳,把光明打捞进文中——光明,无论是报告文学的主体属性,还是作家本人的秉性,都导致了这种选择。有圣贤有小人,人性明明暗暗;有动荡有安宁,世界暗暗明明。一些人按照自己的心之所向,选择了光明。只要有人存在,对于光明的边界探索就不会终止,还可以一次次抵达高峰。

猜你喜欢
懒汉报告文学诗性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两个懒汉
“分红式扶贫”应避免“养懒汉”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懒汉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