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柳
摘 要:文章探索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针对湖北省36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在总结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专家函授法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授课模式单一。要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加强实践教育,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注重选拔和培养,提升授课教师专业性;加强互动,教学模式多元化;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2-0133-04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而在此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难免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尽管大多数高校都有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室,但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仍旧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一)是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大学生应当不断学习,强化核心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在毕业之后的社会竞争当中取得更大的优势[1]。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也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从而获得立足之地。
(二)是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面临的教学要求也不断提高,仅凭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确保其有效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出来,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足
尽管心理素质培养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当中的重要内容,但还是有部分高校没有重视心理教育,在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时候只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会敷衍地分配一些课时用于心理健康课程,使得那些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在教学活动当中汲取营养,无法获得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帮助和指导[2]。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信息时代,许多高校的教学活动都开始逐渐需求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未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关注度,一味地采取过去的教学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导致相关的心理教育工作并未得到及时调整、优化和创新。
(二)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在教育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层面来看,虽然生命教育、情绪调试、恋爱问题、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知等内容都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材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心理健康教材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如实用性不强、深度不够等。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也难以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極性,使其不理解如何结合自身在课堂上所吸收的心理知识来帮助自己,不利于有效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可以牢牢把握好1∶4000这一师生比例,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的情况以及需求对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进行配备[3],但事实上,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层面上的师资团队力量并不算强。通常情况下,高校在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师时,大多数会选择思想政治辅导员、党务工作者以及管理人员,以致专业不对口这一问题频发,难以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授课模式单一
过去,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通常会选择采取讲授法这一授课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分配一部分的课时用来和学生进行互动。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欠缺多元性,且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积极性。此外,这种授课方式留给教师的课堂互动时间也较少,难以有效帮助教师较为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容易让教师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
在推行新教育理念的时候,为了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高校需要学会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设计出一个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目前,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电子设备,而在大学生利用电子设备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往往会以个人的想法和思想为依托,在互联网当中发表相关言论抑或是搜寻资料。高校可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信息使用情况囊括到心理档案数据库当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使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明晰每个学生大致的经济状况、交际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学习情况,从而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学生心理上的异常问题,进而快速制订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解决方案,避免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4]。教师还能够结合心理档案数据库当中的资料对自身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合理地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创新及优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加强实践教育,完善课程体系
要想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确保基本教学目标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应当站在综合的角度上对各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要努力将有效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在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进一步凸显,高校还应当进一步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细化,设立多个公共选修类课程,如职业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心理学、恋爱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牢牢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关注度,坚持结合实践和理论,不断地对原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实践体系进行健全与完善,合理分配部分课时,以专门用于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志愿服务、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参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观看主题电影等。通过充分发挥各类已有资源所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努力对实践教育环节进行有效的内容丰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实际心理需求
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都是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技能层面目标和知识层面目标为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最常接触到的两个部分,需要学生学习并具备心理发展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和自我探索技能,是技能层面目标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大致地了解教材当中所涉及的心理学知识,这是知识层面目标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在设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牢牢抓住主要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使其更加丰富。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教师还需要深入地分析学生所要解决的困惑和心理矛盾,挖掘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成长以及个人学习当中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以此为参考,在第一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为了使有效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能够在教学内容当中得以凸显,教师应当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时代热点,充分发挥各类调研方法带来的积极作用,如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以期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质性的帮助。
(四)注重选拔和培养,提升授课教师专业性
事實上,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能力,教师团队当中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师资团队水平较低,整体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也较差。在此情况下,倘若想要进一步提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应当提高自身对任课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及关注度,牢牢把握好教师选拔和培养环节。在此过程中,高校首先应加大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力度,积极承担自身作为领导者的责任,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展开考核,评估教师的实际水平,以此为参考,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不断地提升师资团队内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能力。其次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和新教师展开合作,一起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补充和完善,互相进行沟通和交流。高校还需要加大自身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关注度,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让专职教师参与进来,使其为具体的学识规划以及授课目标制订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可以不断地推动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课程培训,划分一定的资金用于鼓励兼职教师进行深造。在选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时候,高校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操作,而应当对应聘者的专业素养进行全面考查,坚持“专业优先”的录用原则,以此确保教师团队的专业性。
(五)加强互动,教学模式多元化
有效地结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可以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时,教师需要将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以及知识传授等内容包含在其中,适当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结合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教学需求,努力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其更加多元化,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了解以及掌握课堂当中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为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利用情景再现、小组辩论、角色扮演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方式推动课堂的具体进程[5]。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地和班级内的其他学生展开沟通与交流,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投影、录像以及录音。
(六)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过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并没有充分地关注工作开展的实质效果,工作模式欠缺多元性,难以为最终的工作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高校需要先对校内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且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分配相应的心理咨询师。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自身对校内文化活动的建设力度,努力使校内体现出宽松愉悦和健康向上的氛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心态,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及心理负担。
(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还需要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便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建立起合理的效果评估机制以及工作质量考核机制,以期能够更加规范和标准地评估和判定服务人员、教师以及管理者的实际绩效。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师展开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培训,不断强化教育人员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八)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事实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大部分高校都会选择利用相应的课程来强化自身的工作效果。而为了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一点,高校则需要学会提高自身对于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尽可能地将相应的课程内容融入到其中的方方面面。从硬件这一个层面上来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对教师发展中心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当中的设施加以应用,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活动资源,如素质拓展基地、心理情景剧场、智能宣泄室、沙盘室以及团体辅导室等。此举不仅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体验感以及满足感,还可以让其增强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改善实际的教学效果。从课程内容安排这一角度来看,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到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变化,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帮助,教师则需要学会对自身在以往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积攒下来的经验进行参考,结合实际的情况以及需求和学生社团、学生处以及教务处进行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做到以学生为本,积极举办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当中融入校园、贴近他人、贴近现实,充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高校及相关教师应当积极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努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创新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争取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心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波.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路径[J]. 现代职业教育,2021(11):16-17.
[2] 惠筱,马小惠,孙一方.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J]. 亚太教育,2016(21):245-246.
[3] 韩淑玲,王德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3):83+91.
[4] 庄美金.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104-107.
[5] 周文,李方敏,高张清. 心理营养教育: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86-94.
(荐稿人:王君,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