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情育人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5-09 23:45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曾婷婷龙水花
广东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研育人

文/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曾婷婷 龙水花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

课程思政起源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2014年,上海各高校率先探索实施课程思政。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成为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推力。在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已成为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点,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职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其指导思想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所以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德塑人,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知行合一,以实践助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挑战

(一)育人理念缺乏时代性和系统性

近年来,以课程思政为代表的育人理念要求教师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把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育人理念,认识存在偏差。少部分教师自发探索,因为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不深,实践没有系统性,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出现为思政而思政的情况,手段生硬,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割裂性和表层性

中职语文教师以教学实践为主,忽视了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的研究,存在教学实践深入化与教学理论浅层化之间的割裂。即使在教研中应用到课程思政的理论,也往往只是教学理论的套用,缺乏科学的调查与论证,教学理论的实践停留在表层上。这造成了教学研究难以深入,教学成果的提炼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推动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同步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滞后性和个体性

当今网络多媒体日新月异,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呈现方式的情景化和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教师应该紧跟时代脚步,自主更新信息技术,以满足当下信息化潮流的需要。但教师缺乏引领与指导,信息技术能力自我提高效能较低,行动力疲软。部分锐意进取的教师在应对课程实践的种种挑战时,缺乏经验共享,陷入“自我发展”和“实践退缩”的两难困境。

三、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坚持应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践行学科协同育人的使命担当。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引领,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为指导,遵循“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理念,依据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把现阶段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着力点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学教研为支撑,以育人活动为契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实现价值内化于心,认同外化于行,优化语文课程的育人效果,从而实现以德塑人,以文化人,以情育人,与时俱进推动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四动四力”育人体系

(一)思想引动“学习力”,形成立德树人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中心

以学校高水平建设为契机,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形成学校课程思政的语文学科融合发展中心,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专家培训课程,加强课程思政的专项学习,进而搭建校级课程思政的语文学科创新团队,形成专家驱动、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骨干行动、教师互动的学科融合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在专家与团队集体深度研讨的基础上,完成了语文课程规范,引导教师以成果为导向,关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从而实现思政目标、语文课程目标、专业目标的和谐统一、互相促进。

(二)课堂驱动“融合力”,构建贯通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育人模式

以教学实践为基石,以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常规精品示范课、专题教学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课和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范式。与时俱进地把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打造教师“五精”课堂:课前设计“精打细算”,课中过程“精耕细作”、活动“精诚合作”、师生“精神抖擞”,课后拓展“精益求精”。同时巧用学校一平三端的教学平台,灵活融入信息化手段,建立多个语文线上云课堂,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同时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要求,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多元评价机制,以评导学,以评促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研推动“研究力”,打造与时俱进、多元协同的深度教研机制

以省市课题为依托,发挥创新团队的教研优势,围绕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实际问题和重要问题,开展常规化和体系化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加强学科专家指导和课题专项培训,融合学校课程思政和信息化资源,把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师和专业教师纳入教研队伍,优化教研的师资供给,树立课题管理和论文发表的质量意识,打造语文学科专家、思政教师、语文创新团队、信息化教师和专业教师多元协同的深度教研机制。

(四)比赛带动“创造力”,搭建教学相长、提质培优的师生活动平台

以赛促学、促教、促改,能检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以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能力、语文学科教学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为基础,组织或推荐语文学科教师参加省市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和教学设计比赛等,全方位搭建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区域文化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文化育人活动如“匠心铸魂”主题演讲、“经典美文”朗诵、“经典诗词”书法等活动,并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省市中职生文明风采等各类人文素养竞赛活动,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育人之魂,以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以产业文化倡导文化自信,以本土粤文化宣扬区域文化,把创造性的学科活动与文化体验密切相融,切实把“笃实、求真、务实、创新”的校园精神融入高水平建设的过程中。

五、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特色

(一)以德塑人,凸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以课堂教学、教学教研、师生语文学科竞赛和人文素养活动为发力点,把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范式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力求全面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师在提高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导向能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功能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道德涵养和政治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以文化人,创建“四动四力”的教学改革体系

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技术技能成才的成长规律,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以文化人,创建“思想引动学习力、课堂驱动融合力、教研推动研究力、比赛活动带动创造力”的“四动四力”改革体系。以思想为引领,形成立德树人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中心,深度落实课程思政,擎动师生的学习动力。以课堂为主阵地,构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育人模式,多种教学策略融合追求“五精”课堂,以评促改,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打造与时俱进、多元协同的教研机制,提升研究力,以教研智慧反哺课堂教学。以比赛带动师生成长,创造性地开设与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校园文化、本土粤文化相融合,以文化人,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以情育人,多方联动服务区域人才发展

关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积极推动共建共享,加强课程思政、信息技术教师和专业学科间跨学科式的互融互通,形成专家带头、语文学科教师主导、思政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多元复合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发挥教学教研合力,运用课程思政理念和信息技术更新常规教学内容,优化学生课堂的学习体验,打造“五精课堂”。同时联合打造语文线上课程、语文教学资源库和新时代语料库三大线上资源库平台,全力助力交通运输人才的高质量成长。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研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