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以教育部统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例

2024-05-09 23:45:18台山市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尹海霞
广东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职素养思维

文/台山市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尹海霞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是首部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它凸显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突出了职校语文融合职业技能教学的特色,构筑了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多个维度,是一部科学的中职语文教学纲领。以新课标的颁布为契机,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应着力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一、中职生语言积累和运用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语言素养是中职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是审美、文化、思维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根基。当前,一些中职语文课堂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教学方面欠缺精耕细作,但是,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却发现中职生字词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贫乏,病句繁多等积弊,因此,应持之以恒地强化字词教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通过讲解汉字的造字法,提升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促使学生规范使用汉字;通过对比、联系形似字、同音字、近音字,提升学习汉字的效率,提升普通话水平;通过句子成分等语法常识的分析,消除语病,达至语言切合语境,简明、连贯、得体、优美的效果;借鉴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一定的句群、段群关系的分析,开拓布局谋篇的思路。众所周知,字、词、句、篇等语言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中职生语言积累和运用教学的落实,是中职语文教师的常规工作,理应长抓不懈,让学生增进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掌握汉语言运用规律, 在了解中懂得热爱,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在中职生语言积累和运用教学的深化和创新方面,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彰显职校特色。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笔者开展“以读助写,以写促读,以赛促学”的读、写、赛三结合的教学创新改革。首先,以借鉴《故都的秋》来写作广东省教育厅“喜迎二十大,筑梦新时代”征文为问题导向,设置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教学情境;继而,在品读《故都的秋》的同时,借鉴其在选择意象、组织材料、遣词造句、挖掘中华文化底蕴、深化主题等方面的优点;最后,将读与写二者融会贯通,写作一篇记叙文,选取台山传统及现代意象,如“柳影”“虫唱”“夜月”“福临碉楼”“端芬翁家楼”“供港蔬菜、水产基地”等意象,反映台山悠久的华侨历史文化,体现台山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精神风貌,体现台山人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抒发爱国爱乡的情怀。同时借鉴《故都的秋》形容词、动词、数词、叠词的技法,修辞手法的技巧,整句与散句结合的多样句式,实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景情结合等古典诗文技巧的传承,从而增加记叙性文段的故事感、画面感,升华主题。从《故都的秋》到学生的习作,这是语言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是从借鉴到创作的升华,读、写、赛三位一体教学的改革创新,使中职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获得感。

中职生语言积累和运用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还要特别重视设置职业、生活交际场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契合中职生语言学习的基本需求。口语情境交际、演讲、面试、课本剧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在笔者的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思维发展是中职生提升思想水平的阶梯,是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助推器,是激发中职生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为消除中职生思维惰性、浅表化、碎片化的弊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人生等问题,开展思维训练,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科学性思维,鼓励批判性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发展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充分感知文本,获得感性的认知;又要通过科学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升思维能力和阅读素养,获得理性的认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在小说《项链》“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阅读片段教学中,创设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的陶醉具体来说是什么情绪?她的陶醉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她的陶醉能持久吗?你在平时有过幸福的陶醉感吗?你认为哪些幸福感是能够持久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玛蒂尔蒂的陶醉心理包括成功、胜利、幸福、美满、甜蜜,但她的幸福基础是自身美貌和他人羡妒,是脆弱、短暂的;我们只有把幸福建立在健康、学业、事业、家庭、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平繁荣的国家等基础之上,才能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和奋斗的动力。

在分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时,对比学生的“项链说”“性格说”“社会说”等不同观点,分别从丢失项链的偶然因素、玛蒂尔蒂性格缺陷的个人因素、社会根源的必然因素三个方面去联系地、发展地、一分为二地辩证思考,使学生获得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思考。通过转换交际身份,创设多样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以同学读书会主持人的身份介绍玛蒂尔德,或者以同学身份列举玛蒂尔德的悲剧来劝说大家不要贪慕虚荣,这样的情境训练,也利于学生根据交际情境展开多角度的思维和语言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阅读思考题,适应中职生特点去创设有梯度、深度、广度的问题情境,体现阅读的层次和内在逻辑,融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训练,有助于提升中职生思维的科学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二)思维发展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结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分析,他们的思维发展由侧重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转向侧重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笔者结合中职生发展的实际,研究近十年广东省中职学校高考——“3+证书”高考新材料作文真题,提炼出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十大母题”——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创新思维、思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志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楷模精神、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团结协作等“母题”。

结合作文“母题”训练,开展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学会从因果、对比、类比、正反、顺承、递进、转折等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思想从扁平化趋向立体化;综合采用诠释概念法、实质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后果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让步分析法等议论说理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使得学生多角度论证观点的能力大大提升;学会编写写作提纲,采用总分、并列、对比、递进、转折等逻辑思路布局谋篇,改变作文思路混乱的状态,提升作文思维的清晰度,构建合理、完整的行文结构。

以2019年高职高考真题为例:“‘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一个家长的帖子在网上传播甚广,并引发了大家激烈的争论。有人赞同,有人持相反的意见……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这道作文题,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较高。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能采用由果溯因、正反对比、实质意义分析、让步分析等论证手段,或驳斥急功近利的教育弊端,或倡导磨砺人生的做法,能从多个角度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摒弃了思想的肤浅,展现了思想的深广和独到。

三、审美发现与鉴赏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美育是中职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契合点之一。比如商英专业学生进行外贸交谈时,需要展现语言之美、仪态之美、风貌之美;计算机动漫专业学生需要关注生活之美,融合中华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才能创作出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的动漫作品;模具专业学生生产一个个模具零件,比如酒杯的制作,如果融入美学设计,作品就会从生硬的模具产品升华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以《荷花淀》的教学为例,可以开展一次中华传统美学的鉴赏之旅。“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审美发现和鉴赏教学,既可引导学生欣赏动词“跳跃”、形容词“柔滑修长”的词语之美,又可引导学生发现“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的动静结合之美,以及“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远近结合的构图之美;更可鉴赏朴素清新的环境之美与水生嫂善良、勤劳、深明大义的人性之美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审美需要方法,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的认知、体验,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体会中华传统审美表现手法,从而提升识美、鉴美的能力,提升审美趣味和品位。

审美发现与鉴赏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还可体现在语文审美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方面。比如动漫专业学生拍摄台山海口埠、四九镇福临碉楼、端芬镇翁家楼等短视频时,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借鉴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技法,以“起-承-转-合”结构赋予短视频意蕴深长的故事性、画面感;选取“夜月”“虫鸣”“柳影”等意象营造中国式传统美学中素雅高洁的意境;采用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视嗅结合、情景结合的技法,在拍摄技巧中融合中华美学元素和艺术技巧。

审美发现与鉴赏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可涵养中职生识美、审美的能力,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四、文化传承与参与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源泉,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中职语文课堂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之一。比如,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品读其中的第三自然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如果教师仅仅把这当作作者记忆中几处风景的罗列,那么,它就是平淡无奇的。但是,一位有诗词文化情结的教师,大概能这样引导学生,“为什么郁达夫阔别北国之秋十余年后,偏偏怀念的是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而不是其它的景物?”于是,可以引导学生由“柳影”联想到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由折柳曲联想到柳这个意象蕴含的中华情感,与郁达夫怀念故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又何尝不勾起每一位眷恋祖国的游子的乡愁?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包含着无数中华儿女对无限时空和有限人生的思索,以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景。

中职教材选入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的基因,等着我们去发现,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理解中华儿女共有的情感、故事、文化,认同中华优秀文化,进而做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使者。“文化传承与参与”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来处和归处,感悟古代先贤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神,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建构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无论是学生写作《翁家楼的盛夏》参加“喜迎二十大,筑梦新时代”征文活动,还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拍摄端芬镇百年洋楼——翁家楼的短视频,他们的作品都因为在捕捉时代脉搏的同时,关注地方乃至中华历史、文化特色,所以具有了灵动的现代气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创新中,以语言积累和运用的素养为源泉,以文化传承与参与的素养为根本,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为枝干,以审美发现与鉴赏的素养为花朵,着力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落实、深化与创新,那么,中职语文教学之树,必将枝繁花美、硕果累累。

猜你喜欢
中职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