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王方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实施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推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出台《实施方案》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是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国家为推进深化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给予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可见,中职学校的发展也要继续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进入新时代后研制的首个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也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历史上首个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在校企合作的政策背景下,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校企协同育人方式,不仅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在校园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比如,各个专业的相关企业在学校内开设了工作室和展销场地。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借助校企合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顺利开展,职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日益显著。文化科目的学习也应该立足这个背景,借助“专业性”条件开展教学,提升课堂效果,真正彻底改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突出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目标。
新《课标》旨在加强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促进职业精神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所以,要实现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应该依托当前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条件,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中职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点: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这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很明确,从易到难,容易被师生把握。这是立足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形成的产物,有利于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个标准强调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审美体验与鉴赏能力的发展,以及重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扬光大,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提高其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
如何借助“校企合作”的背景实现这四种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其中一篇课文教学为例展开分析。
1.分析教材和学情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散文单元有一篇散文《画里阴晴》,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吴冠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画,尤其是油画。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并不熟知这样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想要读懂他的关于审美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吴冠中以他画家的视觉和独特感受写了这篇散文《画里阴晴》,文章富含艺术性和哲理性,并透露了他创作成功的原因,以中职生的文化底蕴读,很难理解。笔者授课的班级是电子商务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也没有接触艺术的氛围,平时与电脑和网络接触最多,但是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比较感性,喜欢新鲜事物,学以致用的愿望比较强烈。如何在没有美术底蕴的班级展开教学,融入四大核心素养,以及结合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呢?笔者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活动加以实施。
2.课堂教学的实施
(1)语言理解与运用
《画里阴晴》是一篇散文,语言具有散文诗的韵味,诗意味浓,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和积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撰写优美文案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通过反复朗读的传统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美,但是,对于文化底蕴不够的中职生而言,这种方式显然是作用不大的,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笔者让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勾勒一幅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比如文中第一段有一句:“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笔者让学生把这两句话中的景物在纸上简单画出来,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让“嫩绿色的柳树叶”“黑色的柳树干”“粉色的桃花”“墨黑色的远山”跃然纸上,组成一幅水墨画。学生反馈这种把文字转变成画的形式让他们很兴奋,很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眼前景的“诗意美”。为了让学生继续理解文中的这种诗意语言,同时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笔者让学生把第二段的一句“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了。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继续演绎画在纸上,并且把张志和的《渔歌子》抄写在旁,形成了“诗歌”“画”“人”的天人合一之境。学生品味语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接着,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展示了一把学校非遗工作室出品的水墨画团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把扇子写一段推销文案,评一评,选出写得最好的文案。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意语言的理解,还进行了语言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2)思维发展和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让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并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水墨画和西洋画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理解作者对“水墨画”中的“阴”和“西洋画”中的“晴”的看法,从而理解了作者得出的结论“如果阴和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也就理解了作者说的“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作品风格不必是固定的某种传统风格,而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新风格。作者的这种创新思维体现在他的美术创作和艺术成就上,学生从这里明白了“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道理。学生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分析,发展和提升了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3)审美发现与鉴赏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艺术语言,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在《画里阴晴》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境界?笔者在课堂上通过欣赏和品评两个环节实现。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段阴雨婺源的视频,领略了婺源在阴雨天气下的大自然景色,烟雨蒙蒙,雾气缭绕,远处的高山,近处的平野,灰色调的景观就是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学生通过视觉的了解体验美,感受阴雨天背景下的景观是特别有水墨韵味的,笔者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欣赏“水墨韵味”的美,要换角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赏析第三段内容的环节,笔者采用对比手法,展示了三组西洋油画和中国水墨画,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两种风格的画的特点,从而理解文中的那句:“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接着,笔者继续展示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画”系列作品,并配以古典背景音乐,营造了一种江南水墨风景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在古老的水乡中。通过这些欣赏环节,学生感受到了水墨画的美,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第二环节,笔者展示服装设计工作室的两件水墨画图案的旗袍,让学生品评,表达美的点和自己喜欢的理由,最后给衣服写优美的销售文案。通过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感受到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加强了。
(4)文化传承和参与
文化传承与参与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和创新成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画里阴晴》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名画欣赏”,欣赏中国著名的水墨画和工笔画,学生对国画有进一步的了解。前面通过中国水墨画和西洋油画的分析比较,结合赏析作者的语言,让学生对水墨画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水墨画的神韵和魅力。接着通过国画的欣赏和点评,以及艺术成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国画的精髓所在,进而喜欢上国画,产生传承的意识。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了解国画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心。
3.课后实践活动的实施
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本校有各种专业的工作室和实训室,以及完善的电商直播基地。语文课程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条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有效落实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笔者带学生到艺术专业的非遗工作室上实践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亲手制作一把水墨画团扇,选出最美的10把扇子,为扇子写销售文案。学生在非遗工作室制作团扇的过程中,能感受国画的魅力,了解最具中国特色的扇子文化,从而产生要传承和传播这种文化的欲望。接着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运用电商专业知识,拍照,剪辑视频,写文案,制作销售广告,最终到电商直播间模拟直播“销售”扇子,销售对象是全校师生。学生给扇子写文案和直播表述,运用到课堂学习的“诗意的句子”和诗歌,让产品富有“诗情画意”,这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给扇子拍照和做视频的过程,是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实践过程,小组之间的评比和直播销售更能进一步检验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
接着,笔者把学生带到服装设计工作室进一步进行实践活动,通过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完成一组旗袍的销售,目的是推广中国风的服装。这是考验学生的审美眼光以及销售思维。学生通过选择旗袍的图案类型和款式并进行销售,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通过销售方案设计和直播过程,能锻炼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直播小组的学生在直播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诗歌知识,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效的。经过推广销售手工团扇和国画风旗袍这两个实践活动,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参与感,无形中渗透了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感,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所以,依托校企合作的条件,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实现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