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环塔里木盆地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2024-05-09 07:34张军爱李高峰刘海军
地理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张军爱 李高峰 刘海军

摘 要:本文在对区域认知素养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以环塔里木盆地丰富的地理研学资源为依托,从研学前准备、研学实践和研学评价等环节设计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研学旅行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提升其区域认知能力,以期为师生开展西北内陆区域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参考范例。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研学旅行;环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5-0067-05

一、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研学旅行旨在让学生通过地理实地考察和实践体验,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发生、地理环境的演变从而探寻地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1]。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的概念以及组织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并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由此可见,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已逐步成为中小学课程研究和建设的重点。

位于新疆南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东西长约1 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总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环塔里木盆地是一条环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绿洲经济带,有着独特的自然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环塔里木盆地具有富饶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民族文化璀璨夺目,自然景观奇特多样。选择环塔里木盆地作为研学旅行地点,目的在于将学生从课堂带到实际的地理环境中,通过实地调查考察、体验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所学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环塔里木盆地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的机会,研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该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特征,而且能增强学生对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工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商业贸易、产业结构等人文地理特征的了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全方位认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区域认知素养解读

区域认知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与能力[2]。区域认知素养是通过全面的地理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从区域地理的角度理解、分析、判断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与演化规律的一种综合思维品质。区域认知素养具体包括区域认知内容、区域认知方法、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观念四个方面的内容[3]。其中,区域认知内容包括认识区域的特征、位置及范围,理解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与联系等;区域认知方法是认知区域所采取的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调查、比较以及综合分析法;区域认知能力是处理区域内部、区域与区域之间复杂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区域空间的定位与感知、信息加工与处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区域认知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区域所形成的观念,具体包括区域空间观、生态观、因地制宜观与人地协调观等(表1)。

三、环塔里木盆地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本次研学旅行方案按照研学前准备、研学中实践、研学后成果评价三个阶段来设计。研学前的准备主要通过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对环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与人文地理环境(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人口、民族等)做全方位的了解,并确定研学旅行路线。在研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研学目标开展具体的研学活动。研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成果评价,主要从研学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以检验学生的研学效果。

1.研学前的准备阶段

(1)研学知识储备

研学知识储备包括基础知识与扩展性知识两个方面。基础知识是学生在研学前所必须具备的中学地理相关知识。以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本次研学涉及“水循环”“常见地貌类型”“植被与土壤”“人口分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农业、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等相关地理知识,学生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以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研学实践。扩展性知识主要以环塔里木盆地的区域地理知识为基础,包括环塔里木盆地资源与环境、文化历史、民族特色、乡村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塔里木盆地地处亚洲中心区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境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环塔里木盆地拥有广阔的沙漠、绿洲、森林以及独特的河流生态系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塔里木盆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喀什古城、克孜尔千佛洞、楼兰古城等;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环塔里木盆地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美食等,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都为本次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2)线路选择

线路选择是研学旅行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研学区域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对研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研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决定性作用[4]。本次线路选择首先通过师生合作选出环塔里木盆地最具代表性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其次通过谷歌地图、百度地图等地图软件优化研学旅行方案,明确在每个目的地所要施行的研学项目;最后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线路进行调整优化。基于此,最终确定本次研学旅行线路为:博斯腾湖—塔里木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托木尔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喀什古城—若羌楼兰博物馆(图1)。

[ 图1 环塔里木盆地研学旅行线路 ]

(3)研学工具的选择

研学工具包括研学器具与个人用品。研学器具:指南针、地图、笔记本、笔、研学手册、采样工具等;个人用品:防晒霜、遮阳伞、水、手机、墨镜等。

2.研学实践阶段

学生根据前期确定的研学方案对目的地开展具体的研学实践活动,研学方案设计如表2所示。

3.研学评价阶段

研学评价是对学生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和研学取得的成果所进行的评估和反馈[5],包括研学过程性评价与研学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

(1)研学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在本次研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地理基础知识储备、态度、实际操作能力等进行实时、动态的评估,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实际研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态度表现。本次研学主要从文明观念与规则意识、实践态度与团队合作以及任务完成与交流分享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表3)。

(2)研学终结性评价

研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针对本次研学活动的效果给予学生全面的考核评估,目的是检验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即对环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等地理要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环塔里木盆地研学旅行终结性评价主要从区域认知内容、区域认知方法、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观念四个方面进行(表4),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研学情境中,是否形成了对该地区地理要素特征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J]. 地理教学, 2019(5): 4-7.

[2] 袁孝亭.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 地理教育, 2017 (1): 4-6.

[3] 岳登星. 区域认知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与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4] 田乐同,谭嫩,贾雨鑫,等. 史地融合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課程设计——以“丝路明珠新疆库车的振兴”为例[J]. 地理教育, 2023(S1): 158-162.

[5] 吴冠男,刘恭祥. 地理视角下研学旅行评价方式的优化[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17): 16-20.

通信作者:李高峰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