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大贡献

2024-05-09 21:08:1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周 竞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0)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开篇用“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来阐述和强调马克思主义之于党和国家的根本性指导地位,极大突出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同时在该部分结尾处用相当篇幅来全面系统阐释贯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创新发展,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1]。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是首个提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指导具体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他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掌握、阐释阐发、实际运用、丰富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极具创造性的重大贡献。深入探讨和阐明这些重大贡献有利于深化对毛泽东伟大形象、不朽功绩的认识。增强对毛泽东思想精髓核心的理解领悟,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亦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指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具有极其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理论家。无论身处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把握其中立场观点方法。正如他所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2]160针对为何要学、如何去学、怎样笃学等一系列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基本问题,毛泽东作过多次重要讲话,提出过许多具体要求,这些讲话、要求有力指导、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深入学习探究。

第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点明全党为何要学。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性与真理性的认识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早年求学时,毛泽东还未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很多时候难以理解中国农民的思想和处境,“总觉得农民未免有些不对”[3]40,后来投身革命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再去观察和把握问题时,才得以看清问题本质。他指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才明白我是错了,农民的道理是对的。”[3]40正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他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科学调查,对中国国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毛泽东也是通过党的革命斗争实践加以强调的,他表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3]111党之所以能够在一次次危机和挫折中寻到新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党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基于此,毛泽东坚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4]231,“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5]817,“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3]264,提出要在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第二,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学习原则,指明全党如何去学。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4]42,揭示的是一般规律。对于普遍真理的学习,毛泽东强调“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4]42,“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5]858。毛泽东如此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就是一位十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从不执着于引用经典作家的个别字句。把理论学习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他的一贯主张,也是他提出的重大学习原则。如同他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3]111。另一方面党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南针”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以王明等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和本本主义者,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视为僵化的教条,只懂得生搬硬套,不去联系实际,不去做具体分析,使党走了一些弯路,经历了一些曲折,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为纠正和清除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倾向,毛泽东先后作过《反对本本主义》《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讲话和报告,并指出,“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5]797,“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5]799,“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5]797,他强调理论和实际统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带头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为学作风,引领全党终身笃学。“毛泽东是终生学习的倡导者和践行者”[6],他的一生既是在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中度过的,也是在追求真知不断学习中度过的。在他看来,学习活动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红军长征时,一边要防范和瓦解敌人的围剿,另一边还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也没有放松学习,他大量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道,“毛主席在长征路上读马列书很起劲”,“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7]。他自己还曾打趣地说,如果再过 10年就死了,那他就要学 9 年零 359 日,足见毛泽东对于“活到老学到老”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在生活中始终贯彻到底。毛泽东酷爱读书学习不仅被党和人民所熟知,而且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本世纪中期没有任何其他一位世界领导人像毛泽东那样读过那么多书”[8],这是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对毛泽东的评价,再次从侧面印证了毛泽东广博的知识以及对读书学习的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是毛泽东的毕生追求,也是他寄予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期望。1939年,毛泽东在一次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形象地将学习比作“无期大学”,鼓励全党的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9]185。1957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一再强调,“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4]271。无论是他所提出的“无期大学”,还是他所强调的“再学习”,都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一为学理念和作风的深刻反映,时刻激励、引领着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汲取各方面知识。

此外,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还提出要在全党来一个学习马列主义的学习竞赛,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他又列出了一份“干部必读”的马列主义书单。这些都是他在指导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的重大贡献。诸如此类的建议和安排毛泽东还提出了很多,都有力推动着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学习。

二、生动阐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毛泽东是言语的艺术家。他的话语精辟深刻、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同时又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可谓吸引力和感染力十足。他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时,总是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或用经典古语、或用民间俗语,又或是用诗词典故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达,使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易接受。总之,他总是能用最生动、最有趣、最恰当的言语来阐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对于帮助人们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核心作用十分巨大,为阐述阐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妙用古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矛盾观。古语一般是指古人所讲的一些格言警句,其中蕴含着的深邃思想和实践智慧,具有重要的启迪、激励和警示作用。毛泽东十分善于引用这些古代经典来阐述论证。首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力量遭到大幅度削弱,悲观主义情绪在党内逐渐蔓延,一部分同志对革命前途持消极悲观态度。毛泽东在认真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引用古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象阐明革命的前途命运。他指出,“ 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3]99,“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3]10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早出自《尚书·盘庚上》,由“若火之燎于原”演变而来,毛泽东用来说明中国革命的前途,阐明了新事物不可战胜之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其次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的一句古语,它出自传统经典《老子》第五十八章,毛泽东引用这句古语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和问题,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4]238。正如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形象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

第二,巧用俗语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创新观。俗语通常是指在人民群众中使用和流传的一些话语,具有口语化和通俗化的特点。毛泽东在一些讲话和报告中不时会运用俗语来阐释阐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领会和真心接受。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探讨,他在文中巧妙运用了“吃一堑,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俗语来说明实践之于认识的基础性作用。1942年,毛泽东于延安作《反对党八股》的讲话,在批评一部分同志不注重实际,热衷于写空话、讲空话的坏习惯时,又运用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两句俗语,以此来教育党员干部要注重实际,学会依据现实情形办实事。毛泽东运用这些俗语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躬身践履,为党和人民办实事,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种阐释。毛泽东还用俗语表达过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观。1970年12月,毛泽东和斯诺于中南海进行了一次长谈,在谈话中,毛泽东讲,“我不怕说错话,我是无法无天,叫‘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10]71。起初,因斯诺中文水平有限,对这句俗语产生了一些误解、曲解,后来才得到澄清。实际上,这句俗语是毛泽东对敢于打破陈规旧俗、勇于尝试、“无法无天”的创新精神的表达,并非字面之意。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观同样要求人们敢于否定“权威”,挑战“权威”,这句俗语与之相较虽表述有别,但却是同质同理。

第三,活用诗词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人民观。诗词是毛泽东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来反映风云激荡的历史与现实,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阐述。如1949年毛泽东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1]105,这首诗既有对解放军解放南京宏伟场面的描写,又有革命豪情的热烈抒发,句句都是经典。诗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直接阐明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之规律,如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着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毛泽东还常常以诗词歌赞人民群众的伟大与不凡,其诗词中蕴含有浓浓的人民情怀。1958年7月,毛泽东听闻余江县消灭血吸虫之事后,诗兴大起,随即作诗《七律二首·送瘟神》来高度赞美广大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勇气和力量[11]144。诗中写道“六亿神州尽舜尧”,广大人民个个如同圣明的舜尧一般,拥有无穷的智慧和能量,表达了毛泽东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人民观点、厚重的人民情怀,生动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人民观点。

当然,毛泽东在阐述阐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过程中引用的古语、使用的俗语、创作的诗词还有很多。这些符合中国实际、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达话语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深入理解领会,更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入脑入心。

三、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之审视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坚持立足具体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导党和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实践伟力,为全党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典范,树立了榜样。

第一,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辟正确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至暗时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直面回答的重大课题。在全党茫然踌躇之际,毛泽东总结经验教训,广泛调查研究,表示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12]209,“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12]220,并先后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彻分析中国国情的文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革命向何处去的重大课题,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指明了革命方向。即使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党内部分领导人继续错误强调“城市中心论”,机械照搬苏联革命经验,认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仍坚持自身立场观点方法,主张走一条不同于苏联却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毛泽东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而他能够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关键就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一味照抄照搬、照本学样。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提道,“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13]5。这表明开辟正确革命道路是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辉煌成果。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杰出的贡献”[14]。

第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勾画社会主义革命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逐步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关于革命胜利后实现社会性质转变的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多有论述。在文中,马克思提出了过渡时期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15]27,同时,马克思还对这个时期国家的性质作了规定。尽管经典作家对过渡时期作过理论上的分析,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方法策略,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事实上,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经开始了对“过渡”的前瞻性思考,明确表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过渡的形式[16]675。而他初步提出过渡方法是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7]146。对于过渡的时机,毛泽东在1950年6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到了三点,一是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二是各种条件完备,三是全国人民考虑成熟且同意过渡,这时“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新时期”[18]80。1952年9月2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毛泽东对过渡问题的思考逐渐成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设想”[19],同时,毛泽东也开始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制发《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20]704,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线路进行思索和勾画的实践取得了突破和成功。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党团结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作过许多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理论,其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1956年4月4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强调以苏为鉴戒并郑重提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21]23。“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近乎实现,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阶段的重要转折关头提出的重大理论,它更加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强调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是指导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指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随即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同时,以唯物辩证的视角详细阐明了何为积极因素,并鼓励发动智慧和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重点谈及建设实践中要把握好的十种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梳理出了一条清晰可见的发展路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也有重大论断,他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并指出,“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22]116,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廓清了思想迷雾,为党和人民长期建设社会主义作了思想准备。毛泽东围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方针政策,既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绚丽结晶,也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必然产物,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总之,在毛泽东看来,正确的理论必须要认真地贯彻实施才能凸显其价值意义,如果只是空谈理论,并不实施,理论再好也不能发挥效用。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显著成就便是毛泽东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呈现,深刻体现出知与行的统一、学与用的结合。

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发展。正如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3]47这些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核心,集中表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一,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形成经历了一个提出和发展的过程。1938年8月2日,毛泽东对抗大第四期毕业学员进行讲话,重点谈了“老老实实”的问题,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老老实实的”“要讲究老实,有多少讲多少”[23]86,这是毛泽东初步提到与实事求是相关的问题,为他接下来正式提出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作了铺垫。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实事求是这一概念被毛泽东正式提出,他谈到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应起的模范作用,其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6]552。实事求是概念提出后,毛泽东先后又在《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重要著作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进行了深入阐释。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召开,实事求是被写入党章之中,成为指导全党工作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纵观党成长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党能够在一次次危局中转危为安、涅槃重生,关键就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也反复印证,唯有坚持实事求是,方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悉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从而科学决断、精准施策,确保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第二,群众路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原理,在二十余载的革命斗争中和数十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紧紧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牢牢把握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即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第一要义是“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指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5]1094,“打仗,是为人民求解放;和平解放,团结改造,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18]10。构成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的核心要素是人民,贯穿党百余年奋斗主题的亦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永远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生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上百年的矢志奋斗深刻诠释了党为谁而生、为谁谋福。群众路线的第二要义是“一切依靠群众”。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阅读新闻稿时用一句话概括了唯物史观的精髓,叫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4]77,这句话指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揭示了何为中国共产党的动力之源、生命之本。毛泽东曾对党群关系作过多种形象精辟的比喻,如鱼和水、种子和土地。他认为,水可以没有鱼,但鱼不能没有水,土地可以没有种子,而种子却不能离开土地的滋养。这鱼和种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水和土地就如同人民群众。他的这一比喻充分说明无论何时人民群众都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必须紧紧依靠的对象。群众路线的第三要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毛泽东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伟大领袖,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自觉的情感联系,这让他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寻找答案,并有效使之转化为人民的意见,为人民所坚持、践行。党要汇聚人民群众的才智,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25]。遵循这一原则,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和改革之路。独立自主意味着自己作思考,自己作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毛泽东指出,“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自己管”[18]483“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26]1465。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主张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说了算,坚决反对肆意插手别国内政的恶劣行径。独立自主更意味着必须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决不依赖外力。在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过于依赖外力的现象。如革命初期我们曾一度依赖共产国际的指挥和领导,导致产生了各种错误倾向;在革命胜利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我们也曾依赖过苏联的建设经验,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逐渐失去属于我们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使党不得不警醒。有鉴于此,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要独立自主地搞建设,确立起“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本方针,强调要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农业、技术革命等[4]380。独立自主不代表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我们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发展和进步,但并不排斥吸收借鉴各国有益经验。毛泽东认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27]236,并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好、研究好外国的好经验和坏经验。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具备世界眼光,同时,独立自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坚持到底、一以贯之。

综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面,既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丰富发展,深刻揭示了党一路走来所坚持的基本路线方针、原则方法,是兴党兴国的三大法宝。必须从不同方面正确认识、理解、把握三者的科学内涵和内在机理,学之用之。

猜你喜欢
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立场
武术研究的立场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6: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重访“反对解释”之立场与命题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