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婧
(太原工业学院,太原 030008)
博物馆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凸显地区文化的魅力,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共享的公共机构。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1]。以博物馆的育人价值为依据,并以其现状与问题为导向,提出发挥地域文化独特氛围下的高校思政课与博物馆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优势,为系统探索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和规模推进两者融合创新提供学术理论指导与实际教学参考。
首先,二者协同实践教育教学方面,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缺失。地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教育。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既缺乏对文化载体的发挥运用,又缺乏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思政要素的整合规划。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鲜有机会去了解地域文化及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存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育人开展与地域文化开发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半结构性面对面访谈,学生表示接触到的思政理论知识绝大部分是授课教师依据课程大纲,结合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很少有教师提及高校所在地方的地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底蕴特色。即使存在小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知道一些相关的地域文化知识,但也仅限于从电视剧或网络信息中获取的片面与局限性的内容。
其次,二者协同实践教育教学过程方面,教师人文关怀程度欠佳。由于高校教师面临科研与教学的双重考验,所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此次在应用型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热爱祖国的文化,但同时表示,如果学校不进行相关实践教学安排,他们不会主动把博物馆作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平台。此外,从这一平台获取的各类知识,学生在理解、吸收、转化的过程中会有认知不系统等问题存在。学生还表示通过此类型的实践课程,的确可以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但是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资源开发中存在对文化挖掘利用程度较低的现象,而且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象在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也缺乏教师给予的人文关怀与感情倾注。不少学生反映,在遇到迷茫困惑时,往往倾向于跟朋辈群体寻找帮助或解决办法,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同教师沟通交流。
最后,二者协同实践教育教学反馈方面,大学生在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体验之间存在衔接偏差。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非常重视通过理论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往往忽视理论同实际结合的效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契合的问题。本次研究共对366 名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分析,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7.3%。男生占比为57%(202 人),女生占比为43%(154 人)。91%的学生反馈表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的理论知识中涉及概念、政策解读会“深奥难懂”,也有74%的学生表示“学到的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与实践进行关联”,78%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该如何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突发问题”。受制于内容与课时安排的矛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理论学时较少,相应的实践课程更为稀缺。76%的学生指出,非常喜欢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这样的实践课程形式。一方面,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充满期望与新鲜感,另一方面,根据教师安排的实践主题,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但85%的学生认为,此类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安排,仍无法全面有效满足他们心中所希望获得的理论知识,认为思政实践活动的获得感仍比较低。
二者协同实践育人的引导价值,通过系统性的思政教学,既打造出全方位沉浸式参与的互动,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博物馆作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文化型社会实践基地,成为二者协同实践育人的契合点,从而能够有机融入到日常思政教学当中。通过系统性的实践教育,帮助学生群体科学把握自身的使命担当,主动实现自我价值,使之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关联程度。地方博物馆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精髓、传承人类发展文明、进行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实现精神休闲的重要机构,通过收藏地方历史文化物质遗产和继承精神遗产,将其所代表的信息能量具象化、普及化、生活化、亲民化,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实效性。通过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博物馆教育价值协同育人价值,培养出具有科学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人才。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体系建设,为二者协同开展实践育人提供方向保证。
二者协同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通过博物馆功能研发的创新,既促进社会个体文化知识的增长,又使得中华民族内在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持续挖掘。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研究功能、收藏功能、[3]娱乐功能、探索功能等现实转化,为新时代博物馆守正创新注入力量。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的推动力、生产力,还体现在育人活化效用的创新力、吸引力。面向各阶层社会公众广泛兴起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中华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构成了当前地方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流。[4]高校学生可以从博物馆提供的非盈利性社会功能服务中加深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固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博物馆育人效用的显著发挥,为二者的协同实践育人提供功能保证。
二者协同实践育人的传播价值,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既传承优秀精神文化的内在价值,又有助于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实践教学活动。博物馆作为地域优秀文化的写实反映,既承担地方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任,又主动对文化内容进行宣传管理。优秀的地域文化在日常的育人过程中,既可以利用传统的线下传播,增强实际群体的参与度,又能够在数字智能时代中,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拓展实践育人效用的多维度渠道。其中,数字技术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基础,赋予了博物馆全新的内涵,不止是展示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再造,也为观众提供了新鲜有趣的参观体验。[5]博物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平台,能够促进全方位立体化的参与互动,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融合的传播载体,提升高校学生知识的获得感。因此,现代化科技手段的高水平应用,为二者的协同实践育人提供载体保证。
二者协同实践育人的创新价值,通过常态化的文教融合,既实现地域特色文化有效整合挖掘,又能给高校思政实践课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博物馆作为地域优秀文化的缩影,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教学资源,而且是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地方博物馆所蕴含的精神、陈列的展品、创新的形式都能够将生机与活力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促使学生群体被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吸引,深刻体会我国文化恢弘气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因此,博物馆呈现的优秀地域文化,为二者的协同实践育人提供资源保证。
二者协同实践育人,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落脚点,将博物馆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开展平台、优秀地域文化传播弘扬的渠道、民族爱国热情的培育阵地、激励激发创新精神的舞台,通过明确二者协同实践育人的思路,构建二者协同的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是新时代教师育人的职责所在。只有品德高尚、理论扎实、信仰坚定、知行合一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尊重,才会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才会更有效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资源。
第一,教师只有具有换位思考的观念,积极主动了解、掌握大学生在学校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所需与所求,才能精准了解学生实际掌握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地域文化特点、高校自身特点、课程特点,坚持人文关怀,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出发点,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发挥理论价值指引创新意识的优势,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资源的科学性、地域性、包容性、独特性、多样性等特点,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地方特色整合。
第二,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领会课程的内在价值与目标要求,积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资源的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要善于发觉平台资源的特点及价值,对开展平台做出预测与评估,依据地方的客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利用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实践育人资源,运用优秀地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第三,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资源。高校将静态的地方特色文化要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统筹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其实质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7]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在协同实践育人计划目标的引导下,有序积极地参与收集、处理、展示、反馈实践的思政课资源。
第四,教师应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方向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价值指导,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拓展实践途径,积累实践参与经验。尤其要注重教师的“德行”培养,现实社会中偶发的高校教师德行不良的事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往往会对教师整体行业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师德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2023 年3 月2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8]
第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互联网手段,将抽象的观念融入其中,以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话语进行表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因网络媒介的信息传输非常迅捷、多样,各类舆情会在第一时间传播。因此,对网络媒介中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新趋势,应进行第一时间的引导、梳理和互动,并在信息输入、输出机制方面做预防设置。
第二,博物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开展的平台,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利用大数据,在注重个人隐私保护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喜好进行归类整理。思想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在线留言、弹幕等互动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有目的地制定教学计划,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还可以引入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途径,更为有效地传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地域文化知识。采用电子漫画、微视频、有奖答题、线上参观、直播互动等形式,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与兴趣。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顺利开展,需要政策制度来保障。通过政策制度做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开展才能顺利进行;通过解决现实教学中遇到的各类情况,相关政策的制定才会有侧重地完善。制度政策完善,才能为两者协同发展实践育人顺利开展奠定制度保证基础。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的建设管理,挖掘博物馆的思政教育资源。一方面,保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程度,提升文化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外出实践中一系列安全责任问题,确保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思政实践教学。
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注重开发挖掘地域文化,通过“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方式,使高校学生在实践体验与参观学习的同时,寻找适合自身能力的兴趣点。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以古鉴今,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力转化效能。
第一,要重视构建科学的地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强调整体发展,从宏观布局着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局性、完整性、综合性。为了增强地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的吸引力,应致力于结合社会时代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主旋律,重视解读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注重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梳理,实现对地域文化继承与开发的整体性科学把控。
第二,探索合理的地域文化教育教学路径,注重理论引导与实践互动,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都注重人文关怀。只有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引领,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进一步增强地域文化的指导性与说服力,真正激发地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开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第三,重视地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出现。山西地方高校通过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资源的开发,发扬“晋文化”的兼容并蓄、宽厚博大、诚实守信、敢于变革的传统,不仅可以培养教师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更可以在开展地方特色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帮助教师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深化爱国情感,激励教师砥砺前行。地域文化中包含很多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参观体验研学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感知奋斗精神,习得奋斗本领,践行奋斗目标,构建“学习+观摩+体验+实践”的研学平台。[9]
总之,二者协同实践育人,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围绕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地域文化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不仅可以有效增强青年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认真履行好传承和创新优秀地域文化这一根本职能和重要使命。[10]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与博物馆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奠定意识引导、思维培养、践行感悟,将高校思政课与博物馆协同实践育人理念的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将思政理论自主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