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与安全的区位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2024-05-09 07:24袁瑞荷王佳葛岳静
地理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区位尺度国家

袁瑞荷 王佳 葛岳静

摘 要:区位概念承载着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不同地区的区位差异反映了背后的要素综合特征,区位分析是地理学开展空间分析的起点,也是重要的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本文从静态、区域、关系三个维度辨析特定地区的区位特征,基于发展与地缘安全的视角并辅以典型案例解读了区位分析的重要性,在国际比较中兼论区位特征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明确了以区位评价为基础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位置;发展与安全;“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5-0003-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与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区域稳定繁荣的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学校中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从地理学科层面看,国家发展与安全的课程思政起点是对国家的地理位置及区位的认知。从发展与安全的视角分析区位,一方面有助于从地缘环境中看清国家在区域系统整体格局中的地位,在更宏观的层面理解国家重要战略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动态理解新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位置关系的时代意义,是中学课程思政的需要,也是公民教育的任务。本文从发展与安全的视角,基于地理位置的三个维度综合提出区位分析的方法。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及其分析视角

地理位置是地球上某事物相对于其他外在客观事物的空间关系的总和,包括方位关系与距离关系。地理位置是空间的起点,不同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地理要素及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特征。地理位置是区域分析的起点,地理位置的不可迁移性是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本底,是认识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的起点。地理位置是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1],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概念与教学主题[2]。

地理学家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用区位及其特征来解释。区位是在地理位置基础上包括了该事物与其相关地理因素的关系,是随“地”而来的天赋,这使地理位置自带利益和需求属性。區位即“地理位置”叠加“位置附加属性”。因而,区位分析必然是基于对地理位置的全面认识与剖析,二者密不可分。

然而,目前中学生对地理位置的认识以及对区位的分析仍停留在表层。学生能对区域地理位置事实进行描述,但关于位置影响与位置评价的能力水平相对较低[3]。中学阶段学生对区位的分析处于套用区域地理分析模板的低水平重复层次,无法将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从建构主义出发,不同的视角可建构差异性的知识。“发展”与“安全”是区域的两大主题。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安全都对“外延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国家安全更重视建构“稳态”与“屏障”。明确区域问题的分析视角,才能结合地理位置作出合理的区位分析与综合评价。

二、基于发展与安全视角的地理区位分析

1.发展与安全视角下的区位分析方法

区域的区位特征描述的起点是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包含三个维度:静态位置、区域中的位置与关系中的位置。静态位置包含半球位置、经纬度等数理坐标位置,决定了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基本要素特征。30°~60°的温带,特别是北温带,具有明显的自然禀赋优势,拥有富庶的资源,形成了诸多伟大文明。区域的位置主要从相对位置的角度,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关系中的位置则侧重于描述区域在地缘关系中的位置,诸如经济组织、政治军事同盟等,同时也关注该区域与周边国家的竞争与联系强弱程度的关系。

空间尺度是区位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区位评价的核心概念。在区位分析时,一般结合全球尺度、区域尺度以及国家内部尺度进行比较综合:全球尺度主要从静态位置的维度切入,区域与国家内部尺度则更多从区域相对位置与地缘关系位置展开。大尺度上的地理位置关系是较小尺度地理位置分析的背景,一国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对该国发展与安全影响最为深远。稳定和平的周边关系,是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保障。从安全与发展视角看,在国家尺度下,区位分析力求发展与安全并重;在区域尺度下,更关注区域差异的存在,以及因差异而产生的发展需求——在战略要地与边境地区,保障安全是第一要务;在经济要素活跃地区,促进发展则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如罗马尼亚的自然地理位置可以表述为“地处北温带(全球尺度),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东南临黑海,多瑙河自西向东流经其南陲(区域尺度),喀尔巴阡山纵贯其中北部,占据40%的国土面积(国家内部尺度)”。在国家尺度看,罗马尼亚属于临海型国家,海陆兼备,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是其地理位置评价的要点。但在区域尺度看,罗马尼亚从黑海出地中海至印度洋、大西洋,都必须经过土耳其海峡,进出受他国牵制,因而安全成为更重要的评价要素。

另一方面,比较区位优势会随着地缘环境的变化而转化,特别是在分析交通、经济、政治与地缘关系位置时,需考虑其演变特点。我国西南边境地区以往由于多山地,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缺乏增长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东南亚国家高速发展,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提高了交通通达度,该地凭借区位优势,建立多个经济合作区,边境贸易迅猛增长。

分析视角决定了区位评价方法。如土耳其横跨亚洲与欧洲,北临黑海,南濒地中海,西邻爱琴海。从发展的视角看,土耳其具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兼具海运与陆运之利,是东西方经贸往来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曾经创造出“经济增长奇迹”。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看,土耳其对周边国家的地缘位势较高,可以“挟位置以令诸国”,战略扩张方向非常多。但土耳其地处交汇区,是世界强国权势争夺的焦点,政治军事与宗教关系复杂,导致其政局、社会动荡,危及经济与社会安全。

明确分析视角,综合运用多维度、多尺度的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地对地理位置与区位进行分析评价(图 1)。

2.发展视角下的区位分析——以越南为例

国家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域市场发育程度和经济外向度等指标来反映。

从自然地理位置来看,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热条件,提高农业总产值与粮食总产量,还能为各类产业提供丰富的物产与适宜的气候、地形等生产条件,便于产业联系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从交通地理位置来看,交通线路的端点、枢纽(交汇点)与关键节点(海峡等)等位置具有明显的运输区位优势。河海交汇、海陆联运等交通位置有利于对外联系,为原料输入与商品输出提供便利的条件,通常是各国的经济枢纽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经济与政治地理位置来看,靠近发达经济体、处于强大的经济与政治联盟中,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并带来税收优惠与稳定的营商环境等优势。

越南地处热带,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连接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被形象地称为“一根扁担挑两个米筐”。越南海岸线绵长,东南濒南中国海,西南临暹罗湾,靠近马六甲海峡,地处太平洋、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被称为中南半岛的“重要门户”。在地缘上,越南与中国、老挝、柬埔寨陆上相邻,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隔海相望,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也是“一带一路”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沿线国家。

在发展的视角下,越南的空间形态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非常相似,有诸多区位优势。优越的气候条件奠定了越南的农业基础,拥有稻米、咖啡、橡胶等优势农产品。邻近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海上交通,则有利于越南承接亚太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带动国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近年来,越南进入快速发展期,是中南半岛上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泰国的大国,且GDP增速明显快于泰国。

与此同时,越南的发展也隐藏着危机。“蜂腰状”的领土形态与山地地形不利于南北的联系,也使得产业发展面临纵深不足、腹地较小的困境。区位优势带来的外向型经济使得越南发展极大地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以及南海争端问题增加了越南政治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中南半岛位于中国与印度两大强国的战略地缘交界区,则又提高了该区域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对外依赖度过高与地缘位置的过渡性,使越南的发展具有一定脆弱性。

3.安全视角下的区位分析——以印度为例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维持正常的、无威胁、无危险的状态和能力[4],包括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等范畴,可以用安全系数来刻画。国家安全系数为外延国土与主权国土的面积之比,当数值大于等于1时,国家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从自然地理位置来看,自然要素的空间组合对生态安全与国土安全影响较大。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的自然非障区面积大且连片,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但生态安全会受到周边国家如沙漠等自然障区带来的沙尘天气以及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威胁。因此,边境地区的山地高原,不仅可以带来相对高度上的地缘战略优势、保障国土安全,还可以成为构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从交通地理位置来看,地处对外联系便利的海陆线路,占据大陆桥节点与直通大洋的位置,便于资源与商品的运输,是经济安全与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向内陆纵深与向海洋敞开的位置,则可以增强国家的制陆权与制海权,提高国际话语权。

从政治与文化位置来看,位于区域中心地带、邻国较少且无地缘强势国家,并与周边国家有趋同的文化、宗教时,国家安全威胁相对较低。而文化交汇区与破碎带(大国势力之间“没有权利”的地方),则成为世界主要矛盾、对抗、冲突、战争发生之地。

印度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南亚次大陆中心位置,境内多平原与低矮高原。三面环海,位于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位置。在地缘上,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陆上相邻,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环印度洋合作联盟、发展中国家八国集团等组织的成员国。

在国家安全的视角下,印度的地理位置优势存在尺度差异。全球尺度上,凭借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印度积极扩张外延國土,拥有较大的海权优势,安全系数较高。印度洋承载了全球接近50%的集装箱运输和70%的海上石油运输,为印度经济安全与资源安全提供了海上运输保障。在区域尺度上,高大的山脉使得南亚成为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印度是南亚的第一大国,位于地理中心位置,对南亚其他国家有绝对的影响力,地缘位势较高,外延国土广阔。然而,印度周边地区多为欠发达国家,且印度与多个邻国存在领土争议,成为国家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国家内部尺度上,印度的宗教、文化、政治的碎片化削弱了国家认同[5]。印度东北部相对分离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内部矛盾突出,而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

三、从中国地理位置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互惠共赢的共同愿景,也是中国发展与安全需求下的必然选择。从地理位置出发,分析中国对战略空间的需求,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发展与安全的地理意义。

1.发展与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区位分析

全球尺度上,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岸,经、纬跨度大,主体属于北温带典型季风气候区。区域尺度上,中国位于东亚,紧邻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邻国众多,与俄罗斯、印度、蒙古、朝鲜、越南等14国陆上相邻,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中国周边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地区。国家内部尺度上,中国领土紧凑度较高,地域辽阔,海域宽广,高原山地占比高,干旱半干旱与高寒区范围广,自然障区广布,人口、经济的空间格局有明显的“胡焕庸线”现象。

总体而言,中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纬度适宜,雨热同期,流域面积广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业支撑力强。由于地域宽广,自然条件多样性与互补性显著,赋予了我国丰富的陆地与海洋资源。陆地国界高大的山脉、高原形成天然屏障。占据亚洲中心地带,且陆地国界与海岸线漫长,使得中国成为海陆兼备的国家,与世界联系渠道广泛,便于对外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强于周边国家,地缘位势较高。

然而,中国地理位置带来的劣势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国防、海防安全压力巨大。我国领土完整性仍受到邻国困扰,且邻国数量众多,其综合国力呈现东强西弱、南北强中间弱的局面,对中国形成“C型”包围[6],周边大国对我国地缘政治制约较强;中国海区主要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太平洋岛弧使其具有明显的海域半封闭性特征;南海问题错综复杂,使得周边地缘环境更为严峻。另一方面,在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的国情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耕地、矿产与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而中国通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的主要航线的海上通道多受他国控制,运输安全存在隐患。

2.中国需要构建发展与安全战略空间

基于对区位的分析,中国在发展与安全领域均存在短板,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与世界更广泛的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需要构建三大关键战略空间。

(1)睦邻空间

从迁移和扩散理论看,周边,特别是邻国,是国家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地缘制约力最强的邻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有着丝绸之路、南洋开发等经济、文化合作的佳篇,也存在着民族的恩仇,地缘环境复杂严峻。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西方势力为了围堵中国而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事端,周边已成为影响中国发展与安全的重要区域。中国一贯坚持“稳定周边、塑造周边、发展周边”,营造“亲诚惠容” 周边外交方针,是为了与更多国家建立睦邻关系,形成战略合力。

(2)资源安全空间

中国国情特点是人多地少,其中“地”既包括土地,更包括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针对有限的耕地,需要适当拓展海外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匮乏的人均资源,需要积极与世界能源矿产资源供给区合作互通,打造多源性的贸易体系;面对海域的半封闭性,要坚守台湾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原则,打通印度洋大通道,并通过海陆统筹等方式建立多渠道的运输通道。

(3)国土安全空间

国土安全主要指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7]。目前国土安全不断向网域、天域和经济海域等方向拓展。中国地域辽阔,既是陆地大国,又拥有广泛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需要继续加强综合国力,营造海陆统筹的战略纵深,加强国防与海防保障。

3.“一带一路”是保障中国发展与安全空间需求的必然选择

(1)“一带一路朋友圈”营造睦邻空间

“一带一路”作为一种全新的包容性全球治理模式,其核心为“和平、合作、发展、共赢”,合作重点在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旨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目前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加入,连接六大洲,“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形成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发展与安全共识,营造睦邻空间,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软实力。

(2)“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拓展资源安全空间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其中六大经济走廊是战略支柱,极大地拓宽了我国资源安全空间。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土地生产力较高,是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耕地的重点布局地区,可以提高糧食安全保障,减轻国内土地压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与中巴经济走廊以能源合作为依托,增加中国能源进口总量,而陆上管道运输线路建设与瓜达尔港运营权的获得,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能源运输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新亚欧大陆桥从中国东部沿海连接中西部,经中亚、俄罗斯抵达欧洲西部,形成太平洋与大西洋间的陆上通道,极大缩短了运输距离与运输时间,并使得西北地区从偏远的内陆地区转型为开放型经济区,促进西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通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将进一步优化中国至印度洋的运输线路。

(3)综合国力提升保障国土安全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公正、真诚的外交立场与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区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如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与伊朗达成北京协议,恢复了中断七年之久的外交关系,开启了各领域合作。未来“一带一路”地区的矛盾有希望因不断深化的合作而有所缓和,而周边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将为中国营造多方向的战略屏障与缓冲区。另外,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加强了国内东中西部的联系,带动沿边地区发展,从“戍边”走向“富边”,提升国家安全战略纵深。以福建省为支撑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成,则加速了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海上贸易往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海权,保障国土安全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 宗美玲.中学地理核心概念“位置与分布”学习进阶水平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4] 宋万静,方修琦.地理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刍议[J].地理教育,2022(S1):121-122.

[5] 葛岳静,计晶韵,黄宇.多尺度视角下的印度地缘环境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2):223-233.

[6] 曹原,葛岳静,马腾.2000年以来中国及周边国家综合国力评价与格局变化[J].经济地理,2018,38(4):45-54.

[7] 刘跃进.国家安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通信作者:葛岳静

猜你喜欢
区位尺度国家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蒙元京畿区位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宇宙的尺度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