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儿健康成长插上“求助之翼”

2024-05-09 15:27钱慧
新班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萱萱小雨同伴

钱慧

主动寻求帮助,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并非每个幼儿都能做到。我总结原因如下:一是孩子说不清楚事情的发生经过;二是孩子怕求助后遭到大人的指责;三是孩子不知道自己受伤了。那么,如何让幼儿学会在受伤时主动求助呢?

换位思考,学会情绪疏导

小雨比较内向,在游戏中受伤了,或者被朋友欺负了,她都不会告诉老师。有一次户外游戏,她怯生生地抓住我的手,眨着大眼睛看着我。我轻声问她:“小雨,怎么了?”小雨向我伸出了小手,露出手上那道粉色的划痕。我蹲下身握着她的小手安慰:“小雨,受伤后你能立刻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你,这一点很棒哦。”说完,我便带着她去保健室处理伤口。在途中,我问她:“小雨,你怎么突然敢向老师求助了?”小雨说:“小佳受伤了,老师没有批评她。”“那你之前受伤了不告诉老师是怕被批评吗?”小雨点点头。

有些孩子在受伤后不告诉大人,是害怕被指责、被批评。面对有此顾虑的孩子,我們该如何扫除他们的担忧,让他们敢于表达呢?

1.耐心陪伴,激发表达欲望

教师要用同理心去对待受伤的孩子,耐心陪伴他们一同处理伤口,关心询问,必要时给予情绪疏导,让他们知道受伤后求助不会遭到批评与指责,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消除其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在受伤后找大人求助。

2. 共情,扫清幼儿顾虑

想有效缓解幼儿的恐惧情绪,共情是关键。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过程和能力。教师可以创设关于受伤的情境,邀请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交换角色或重新表演,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个人在受伤后都有不同的反应,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他为什么不敢求助”“他为什么敢于求助”,从而让他们明白不敢求助的不只自己,也能明白其他敢于求助的小伙伴的想法,改变认知。

情景模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望望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但他的身体平衡能力不强,在活动中经常受伤。每次受伤,他就坐在地上大声哭泣,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总是说不清楚。老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从头到脚给望望来个全身检查。

像望望这样的孩子受伤后不告诉教师,是因为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只会用哭泣的方式引起教师的注意,却无法准确描述受伤的经过和疼痛的部位。教师也只能进行简单的全身检查,用询问的方式去猜测受伤经过。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1.榜样示范,纠正认知

当有孩子受伤后主动寻求教师帮忙时,教师应该在班上表扬这类孩子的求助行为,让其他孩子学一学他的求助话语。通过榜样示范,孩子们认识到“受伤了寻求大人帮助”是正常且正确的行为,并非丢人的事情。

2.情景演绎,掌握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以“受伤了,怎么说”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教师可以讲故事,让幼儿说一说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受伤的、哪里受伤了、受伤后是怎么做的,让孩子们学说求助的话语,提高表达能力。小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需要教师反复提醒和监督。这时,教师可以创编简单易记忆的安全小儿歌,如“老师老师快快来,跑步摔跤没注意,我的膝盖火辣辣,赶紧带我看医生”“老师老师我好疼,滑梯磕到我手臂,这条手臂非常疼”……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学会在受伤后主动求助。

开展这类安全教育活动后,我发现望望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一次踢足球活动中,望望不慎摔倒,他大声哭泣并尝试描述自己的情况:“老师老师,你快点来,我的屁股好疼啊,我踩在球上滑倒了。”虽然望望仍然会哭泣,但他已经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受伤的过程和疼痛部位,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

感同身受,学会同伴关怀

有一次放学,我正在检查孩子们的衣裤是否整理到位,意外发现萱萱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划痕,伤口呈粉红色,显然是刚刚划的。我轻声问:“萱萱,你的脸上有一条划痕,你知道是怎么弄的吗?”她立刻回答:“不知道。”我追问:“那你刚才有摔跤或者被小朋友欺负吗?”她还是摇头。我很着急,心想等一下该怎么跟她的家长解释。突然,小花说:“我看到她在玩玩具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划到的。我想带她来告诉老师,我拉着她走,她不走,说我骗她,后来我就不管她了。”我问萱萱:“有没有小花拉着你去找老师这一回事?”萱萱低下了头,小声说:“有。”

在这个案例中,萱萱对自己受伤这件事是没有察觉的,但是同伴看到了。如果没有小花的描述,我就无法了解萱萱的受伤过程。因此,同伴间的关怀也很重要。

1.看图讲述,树立关怀意识

教师可以展示伤口发脓的图片,在看图讲述的过程中渗透“重视受伤”的意识,让幼儿知道受伤后如果没有及时告诉大人,可能会造成伤口感染、发炎、溃烂等后果,延误治疗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教师要强调及时发现、及时帮助的重要性,鼓励幼儿积极关注身边的朋友,树立关怀意识。

2.循循善诱,掌握关心方式

在案例中,小花虽然对萱萱表达了关心,但其“强拉着萱萱去找老师”的行为却引发了萱萱的反抗和挣扎,造成了新的矛盾。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关心方式。比如,当看到同伴摔跤时,可以对他说:“我看到你摔跤了,我很担心你,你需要帮助吗?”当发现同伴的伤口红肿或皮肤擦破时,可以对他说:“你的伤口看起来很严重,我带你去保健室消消毒。”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从而避免矛盾。

家校携手,养成“家庭求助”习惯

幼儿受伤是无法避免的,让幼儿在受伤时学会主动求助,才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1.建立“家庭求助”习惯

一些家长常常会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挂在嘴边,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然而,有些事情是孩子无法独立完成的,他想求助的时候常常会被家长的这句话堵死,生怕求助后遭到家长的指责,从而不敢求助。因此,家长可以将这句话改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找人帮忙,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先学后做”。同时,家长还可以营造互相帮助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求助示范。例如,家长可以适时地向孩子寻求帮助,如请他们帮忙分碗筷、倒垃圾等。这样不仅让孩子意识到求助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还可以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2.制订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制订奖励规则,注意规则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明确什么情况下需要求助。家长还可以设置不同类别的奖品,如代币、特权、玩具、糖果等。每当孩子求助一次,家长根据困难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奖励机制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求助行为的价值,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

3.拓宽幼儿求助渠道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拓宽求助渠道,帮助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孩子制订“求助白名单”,让他们知道可以向谁求助。例如,在家里可以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和同伴求助等,让孩子在需要帮助时有更多选择。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教师和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求助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懂得与信任的人同舟共济,在困境中守望相助。(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萱萱小雨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我家的多肉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卧薪尝胆
你的脸像水蜜桃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