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演进脉络、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4-05-09 16:23袁嘉雪王明初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

袁嘉雪,王明初

(1.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所提出的唯物史观同本国的革命、改革与建设实际密切结合,逐步建构出对“大历史观”的认知与思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挫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1]79,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大历史观,将其作为新时代认识历史进程、借鉴历史经验与把握历史规律的科学观念,也标志着大历史观的正式形成。从整体而言,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从纵向历史长河和横向整体社会考察历史、审视现在、引领未来的理论指引;从具体的内涵要义来说,大历史观包含多维的理解视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历史观,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牢牢树立大历史观,探究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大势、明确时代使命,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对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克服西方历史观的困境、准确把握党的历史主线与历史意识,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励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均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与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演进脉络

马克思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了能够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唯物史观”;随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渊源,将其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演进与形成擘画了中国图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革命、改革实际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考察,将唯物史观创新性融入中国革命、改革及建设的实践行动中。1921 年在给蔡和森的复信中,毛泽东首次提及“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可见毛泽东本人很早就认识到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复杂而艰辛的困境中铺开的,且中国共产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历史大思维与历史大视野去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才能明辨党的前进方向、走好前进道路。因此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充分汲取与发展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实现了历史一般规律与具体道路实际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对此强调:“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3],可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唯物史观下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又关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特殊性。第二,实现了历史辩证法与矛盾分析法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毛泽东采用“新陈代谢”这一中华文化的通俗表达来阐释历史辩证法,并以“矛盾”一词形象地解释了对立统一规律,切实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第三,实现了唯物史观与革命史观的紧密结合。我们党在透彻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基础上,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且牢牢把握住“人民”这一革命主体。

总而言之,该段时期历史观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唯物史观首次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是在第一次历史性决议下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溯源与塑造我们党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视野具有重大意义。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发展与形成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精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新阶段。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党的历史经验的反思与总结,把了解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358,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4]271,亲自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一再强调,“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5],以及“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4]234-235。由此,在党的第二个历史性决议之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历史观的核心内涵与发展要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 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作出了正确总结,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中国共产党历史观新的发展。

尔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高度重视对历史及历史经验的学习和运用,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内容精髓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他们不仅提出了要从社会发展与兴亡的规律中开拓历史视野,认清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指出了看待历史需坚守民族立场和世界眼光的统一,同时保持宽广的历史视野和长远的历史眼光,不拘泥于时间与空间。自此,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观不仅正确处理党过去的历史错误与客观评价毛泽东的问题,同时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形成与奠定了我们党在历史观上的基本理念与内容精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变局之下牢固树立大历史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进行新的思考与阐发,以一种宏阔的大背景、大视野来看待历史,树立起大历史观的重大任务。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6]14。2021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三次历史性决议上明确表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1]2,并再次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1]79等。这些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与丰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在历史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整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核心主题围绕着“胸怀两个大局”展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来说,大历史观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历史同时置于横向与纵向两个坐标进行考察,要在纵贯古今、环顾世界的视野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把握历史发展大势,要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中强调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与此同时,大历史观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土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热土,借此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本质与规律,并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增强自信、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二、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内涵要义

一般而言,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7]。而大历史观则是一种整体化的文明意识与历史思维,即在回顾往昔、直面现在、开创未来的维度上,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8]概括而言,大历史观包含理论视域的纵深性与宽广性、文化根基的本土性、思维逻辑的总体性、解释问题的辩证性以及化解矛盾的问题导向性等要义与特征。

(一)纵深视域:大历史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锚定历史方位

大历史观中的“大”,最为核心的是要从宏观角度看历史的大背景,弄清历史的全过程和来龙去脉,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同时,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跳出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不间断性,从时间“大”跨度上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行深入考察,以此从历史纵深视域中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本质、梳理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历史、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9]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被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下,只有将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500 多年探索史、中国近代以来180 多年斗争史,以及人类社会文明史一以贯之地串联起来,才能科学锚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方位。

具体来说,第一,从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史来看,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实体、政治统一体和文明共同体长期延续,而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书写新的篇章,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向更高层次的理想社会迈进,取得了5000 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到目前为止的跨越式成长。第二,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多年探索史来看,社会主义逐步从空想走向科学、从理论走向实践,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一次伟大的飞跃,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第三,从中国近代以来180 多年斗争史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发展道路,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使近代中国由衰落转为强盛。第四,从人类社会文明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转变了西方列强依赖原始积累、殖民掠夺、资本异化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成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践行者与贡献者。

(二)宽广视野:大历史观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中把握历史大势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不仅处于中华民族与人类文明的历史纵深维度,完成对过去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接续,同时又站在能够贯通中国与世界、内部与外部的空间延展维度,具备宽广而独到的全球视野。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这个“大变局”,决定着我们对当今世界发展与变革的客观认识,如何努力适应和应对这个“大变局”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而大历史观正是意味着要在这样的变局之下抓准、抓稳历史大势。

第一,大历史观立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基本立场。马克思认为,随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10]168,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自此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武器,在新时代对世界浪潮重新进行审视,同时以全球视野聚焦人类前途命运,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与世界变化大格局。可见,大历史观始终建立于对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普遍交往的清晰认知上,始终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掌握世界变局的趋向。

第二,大历史观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之中的中国,世界是中国在场的世界,世界与中国两者应当是整体与部分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关系。大历史观建立于对世界整体发展和自身局部发展的正确判断,因此既不是全盘复古、闭关锁国,又并非崇洋媚外、完全西化,而是坚持唯物史观的人类解放立场,在解决中国自身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世界问题,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本土根基:大历史观是在中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下筑牢历史根基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可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将中华民族述史、学史、用史的经验智慧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因此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与历史依托。理解大历史观“必须回到我们历史文化的母版上,离开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难以回答”[11],这种历史观蕴含着要在中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下紧紧筑牢根基。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奋斗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大历史观“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2],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一套贯通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史观,强调历史绝不是抽象的、从外部输入的关系式,而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联系;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奋斗与历史书写必然要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方面能够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有益于时代的经验智慧,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新时代新要求为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行动构筑新的价值内核。

第二,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自信立足于本土优秀文化传统而生发。《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46历史与实践都证明了,只有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有效激活、提升中国人的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自信。

(四)总体思维:大历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中把握历史规律

正确的历史观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历史规律以及科学的理论思维与方法上,而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便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正如党的第三次历史性决议指出,全党要“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78,大历史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清晰的方向指导,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来科学研判人类社会宏观运动,切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第一,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接续发展与创新运用。唯物史观是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总体性方法论,唯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规律与本质。大历史观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坚持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中国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相统一,由此充分继承并发展唯物史观的精髓,可谓是唯物史观本质规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有机融合。

第二,大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中把握历史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树立,业已跳出了客观再现历史事实和科学解释历史现象的单一目的,而是力争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深刻把握历史的内在本质联系;同时敏锐捕捉人类社会发展共性规律和个性特点的辩证统一,在质变与量变相结合、现象与本质相互贯通、偶然与必然相互交织的过程中,深刻辨明历史事件的主要矛盾与主要方面,以此正确、有效地掌舵历史,达到对历史的规律性把握和认识。

(五)价值指向:大历史观是在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宗旨中认清历史主体

如何深化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大历史观的核心意涵与价值指向。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始终以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为价值取向,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义理的“深刻回响”。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发展赓续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至上”的崇高地位来确立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解放、创造历史伟业中的决定作用,也是一种既把握历史规律又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观,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占据历史实践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已然向我们阐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与历史始终统一于人的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4],“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5]。可见,人民群众是大历史观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他们不断地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能动地开辟历史新长河。大历史观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实践与变化发展的客观性历史的辩证统一。

第二,人民群众是推动伟大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大历史观将人民群众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伟大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视作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力量源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与严峻考验下,越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越要凝聚起亿万人民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与此同时,在新时代下,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更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谋划发展,着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改善民生,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六)问题意识:大历史观是在问题导向与时代需要双重驱动下助推历史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6]实际上,不同时代的主要矛盾不同,则对应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问题;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党掌握历史规律、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核心切入点。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来看,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每一次对理论问题的强调、重申与创新,每一次对时代变革、现实问题的重要回应,都驱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譬如毛泽东当时所处的是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这一时代主题取决于当时社会对外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求得人民解放的社会主要矛盾,对此,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又比如邓小平所处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尤其面临着改革开放后需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现状的要求,由此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各个时代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历史观视域下以问题导向回应时代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够充分把握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驱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不断向前演进。

三、从多元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形成、发展与实际运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其在思想本源上接续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探析,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时也能够避免陷入西方历史观的困境,为我们党准确把握历史主线与历史意识提供理论指引。

(一)从思想本源的视角看,大历史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丰富与发展

追溯根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可谓是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深厚的理论之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及,“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10]172,由此深入、全面地阐发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为立足点,深耕历史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辩证图景,在真正意义上揭示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解历史、看待历史提供了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进行守正创新,不断丰富了其理论与实践内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与超越。

第一,大历史观在坚持人民至上、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继承与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观。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在该基础性理论指向上,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考察、体悟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体思想,也赋予了唯物史观“人民性”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大历史观在深刻认识与把握矛盾变化的过程中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矛盾观。马克思明确了不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着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历史任务。在马克思矛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融合的视角,科学把握中国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揭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判断历史主线和历史方位。

第三,大历史观在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本国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中彰显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因此“看待历史既要分析历史事件的生成、发展过程,又要洞悉历史事件发展和变化的客观环境”[17]。而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一方面能够从时间维度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将当今中国实际问题置于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与不同历史阶段予以审视,实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也能够从空间维度贯通内部与外部、中国与世界,将人类社会发展当作一个关联性的整体来看待,实现了历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效融合。

(二)从中西横向的视角看,大历史观驳斥与克服了西方历史观中的困境

鉴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文化渊源等要素的差异,西方关于历史的认知与解读必然与我国存在不同。然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同样也能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境遇的方法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陷入西方历史观的困境。

第一,大历史观破解了西方僵化、片面、单一的历史叙事方式与认识视角。西方的历史观主要建立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以及有神论的基础之上,把历史规定于单一线性的叙事框架内,且弱化了人文因素在历史发展与变迁中的可能。由此,西方历史观在某种程度上被困囿于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的“牢笼”中。而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恰恰相反,它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以动态整体的、联系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这不仅有利于解释世界历史运行的客观规律,更有利于通过能动性实践来改造世界、变革历史,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僵化历史观念的有效破除。

第二,大历史观与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西方现代化的痼疾。中国共产党秉持着强烈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精神,顺应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创造“唯一性的神话”的企图。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开辟了具有历史必然和逻辑必然的现代化,一方面克服了西方现代化产生的资产阶级主体根源,回答了“是谁造成困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克服了以资本逻辑为价值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根源,回答了“造成困境的实质”的问题。

(三)从历史纵向的视角看,大历史观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主线与历史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议》中指出,“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1]79。大历史观强调从纵深的历史视域与宏观角度洞察历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弄清历史的全过程和来龙去脉,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更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历史主流与主线,明晰历史意识与历史责任。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在诉求。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是“正确看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观”[18]。一方面,大历史观具备科学的理论回应,以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以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进步,为理解人类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趋势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以长远的视域把握古今中外历史,并且从中国和世界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当代中国所处地位,为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开拓了全局视野,可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智慧所在。

第二,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流主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借助大历史观,能够找准历史发展中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等,进而能够科学审视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准确把握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此外,大历史观还意味着要把党和人民事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放到历史长河与全球视野中加以筹谋,以此提升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历史清醒,和对“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历史责任的担当。

第三,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树立唯物史观立场上的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一方面能够为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更彻底的斗争,澄清党史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效指引;另一方面能够客观、全面、理性地评价历史上重大事件与人物的功过得失,对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种种谬论给予靶向性的有力回击。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不仅是一种看待历史发展的世界观,更是一种探究指向现实发展的思维方法。其将审视对象置于历史长河与世界范围,在时空交织的整体脉络中探析历史状态、现实发展及未来趋势,力求作出客观而深刻的分析。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之上,同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出场、演进与成熟擘画了中国蓝图。

大历史观涵盖了丰富而多元的内容要义。借助纵深视域与宽广视野,大历史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锚定历史方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中抓准历史大势;同时,大历史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筑牢历史根基,且始终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指导下把握历史规律,在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价值指向下明辨历史主体;最后,在问题导向与时代需要的双向驱动中,历史得以不断向前演进。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不仅赓续了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探析,又聚集于中国历史发展实际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指引下,能够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能够避免陷入西方历史观与西方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此外也能够促进我们党准确把握历史主线与历史意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习近平的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