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 张清林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梁世晴
糖尿病足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肢端疼痛、感染、溃疡和坏疽。糖尿病足是一种病理过程复杂,治疗费用高,治疗时间长的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甚大,但临床上仍缺乏高效的治疗手段。笔者在对针刺治疗糖尿病足近年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该方向的临床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此文试对此做以探讨,以期针刺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上有更多的理论基础,并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研究与应用。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高达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糖尿病足[1],严重病例中有25%需要截肢[2],其病理过程复杂多样,患者足部可因神经末梢病变,细菌感染以及下肢动脉充血不足等原因出现疼痛和皮肤深部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3]。在中医治疗中,糖尿病足多被归为中医“不仁”“痹证”等范畴,其为针灸的优势病种[4]。现将针灸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总结为传统针灸疗法,现代中医疗法两类,将近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糖尿病公认的三大致病机理为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其中血管病变常常导致微循环障碍,局部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而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为络脉瘀阻、络脉空虚、络脉损伤(毒邪损络)[5],巴元明等[6]亦认为糖尿病足累及血管,其发病和中医的络病理论有相似之处,通过循经取穴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状况,降低各种血管炎症炎症指示物表达,使血液指标趋近正常水平,对糖尿病足治疗有指导意义。
李晓伟等[7]选择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用捻转提插手法行针,兼施艾灸,实验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低于对照组,其中VEGF和IGF-1均对血管内皮生长有积极作用[8-9],表明毫针疗法对保护血管内皮有积极作用。
大多数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有感觉神经受损,患者的重要表现为感觉的进行性减退或丧失[10],并且糖尿病足患者通常伴有局部微循环障碍,伤口迟愈,因此病人在采取针刺等有创治疗时需格外谨慎[11],而杵针疗法的针具不刺入皮肤,能避免患者因针刺治疗而感染的风险[12],王宇[13]选用至阳八阵等穴治疗,干预后实验组足部临床症状积分,患者震动感觉阈值,区段电流感觉阈值,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温针灸是采用针刺辅以艾灸的手法加强治疗效果,对于大多在正虚的基础上存在热毒,淤血等症状的糖尿病足,临床上有着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即所谓的“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通过温针灸刺激穴位,利用穴位的多向调节功能,并由于进一步激发调动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朱朝军等[14]采用温灸法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血海、三阴交穴位,有效率达88%。治疗前后患者发凉感、震动觉、压力觉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可等[15]选取两组主穴,配合坏疽部位选取正常皮肤的1-2个穴位做配穴,结果显示温针灸联合负压伤口治疗组血清中VEGF、IGF-1水平明显上升,血清中IL -6、CRP水平明显下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中药熏洗患处有改善患处神经功能,加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功效[16],亦可辅以针灸加强疗效。崔银璐等人[17]针刺关元、阳陵泉等穴位并且联合自拟通痹汤进行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西洛他唑的对照组(P<0.05)。何飞等人[18]针刺双侧足三里、合谷等穴并辅助以中药熏洗,分析对比各项指标后得出中药搭配针刺治疗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糖尿病足病所导致的足部疼痛、麻木、皮肤发红等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牛西武等[19]用络通汤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足,治疗组溃疡面积大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全血黏度等指标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杜豁然等[20]用自拟基本方治疗糖尿病足,实验组加围针刺距溃疡1cm处,2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石育峰[21]用血府逐淤汤加减,配合针刺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行针至得气,留针30分钟,治愈率为87.8%;对照组治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电针是在针灸基础上通以交变电流,使其达到更强的刺激神经,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张朝晖等人[22]将10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引流术组和电火针洞式引流术组,通过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证明电火针洞式引流术不仅引流充分,而且可以在糖尿病足伤口周围形成 “护坊”,为防止糖尿病足进一步恶化提供了生物屏障。高杰等人[23]将糖尿病足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发现治疗组患者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好转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微循环改善。李海燕[24]通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发现各项观测指标在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皆有一定水平的减低,说明电针治疗糖尿病足行之有效。
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入中医经络穴位处,从而提升达到舒筋活络等目的的疗法。钟志情等[25]抽取丹红注射液2ml,平均注射到足三里及三阴交同时配合常规护理,实验组好转率以及足背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宋宏文等[26]抽取维生素B1注射到解溪穴穴位观察对0级糖尿病足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与维生素B1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是目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的慢性病之一,而糖尿病足是其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情迁延复杂,且较易复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在西医领域中,常见的抗感染治疗等手段对于有血管内皮损伤和神经功能病变的患者疗效有限,且面临着病菌耐药等副作用的挑战,而在病情后期使用的负压引流等疗法尽管效果较好却成本高昂,并且要求患者长期住院,给患者造成相当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针灸治疗糖尿病足有着有效率高,能够改善患者微循环以及血液中内分泌因子水平的优点,且费用较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目前的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的缺点和大多针灸研究相似,比如无法保证双盲、穴位深度的量化,针刺深度的量化与疗效的相关性,如何量化针刺的得气感等,以及对针刺作用机理的研究仍然十分欠缺,尽管已有大量针刺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却仍然缺少该方面的动物模型实验,以及相关的作用靶点分析。对于进一步发展针灸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产生了一定阻碍,尽管如此,针灸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有目共睹,期望以后能有更多系统性的治疗原理研究能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