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好学校组织的“四梁八柱”

2024-05-08 00:00:00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课堂

“四梁八柱”,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结构,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四梁、八柱代表了建筑的主要结构。学校组织架构也有“四梁八柱”,“四梁”为使命、愿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八柱”为治理结构、德育思政、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学校文化、条件保障和质保体系。

使命。以简明扼要、直截了当的方式阐述组织的价值:我们一群人聚在一起要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比如,陶行知晓庄师范“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改善人民的生活”,北京十一学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

愿景。组织在一定战略期内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它具有宏观性,是组织发展的总体设想;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战略期内一般没有大的变化。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衷心希望如此。

价值观。教育是有价值的事业,教育内在包含着一种价值观引导、价值观塑造的任务。教师的价值观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自己的扣子得先扣好了。价值观具体体现为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等,这是学校组织践行使命、实现愿景的根本指引。

行为准则。人类的行为看起来复杂多样,变幻莫测,但整体上又井然有序、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有“约束规则”。同理,学校组织的有序运行,需要在管理、德育、教研、课程建设等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约束规则”,并以上率下共同遵守,以规矩成方圆。

治理结构。健全学校党组织、行政会议、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六大治理主体,完善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民主参与、多重监督、分权制衡的内部治理体系,避免某一主体过度用权而导致决策失误和行为偏差等情况。这里特别谈谈学术委员会,按照“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做”原则,学校应成立学术委员会,将教师职称评审、教学和教科研成果认定、学科带头人的推荐、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设立和考核等学术性相关事务交给学术委员会,避免在学术问题上行政权力的过多介入和干预。

德育思政。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全员育德的德育思政工作体系。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书”“育人”分家的现象,一些学科教师只管教学——我把课上好,至于学生的教育、管理等工作,那都是党团队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事,尤其当批评学生面临“高风险”(家长投诉、举报)的情况下,一些学科教师更是选择“佛系”。显然,这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应该说,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学科中的相关素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寓“育人”于“教书”中,努力实现“经师”和“人师”的高度统一。

课程建设。不折不扣地实施好国家课程,一是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一些学校虽然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在学期初“晒课表”,但实际上“晒”完以后并未完全按此执行,活生生地弄成了“阴阳课表”。应该说,国家课程是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法定意志,是不能打折扣的。二是慎谈“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肯定会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学情推进“校本化实施”,但“改造”过度易产生一些问题甚至是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要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学生,课程应该具有可选择性。如果一个班一张课表,所有学生“齐步走”,不能选择课程,何来个性培养?校本课程开发还需做到“生本”立场,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什么课程,而不是教师能开设什么课程的“师本”立场。

课堂教学。“课改”必须“改课”,课堂不改,设计再好的课程都会到此止步。当今课堂,本质上还是“教”的课堂,教学场所称“教室”,言下之意,这是教师“教”的地方,带有教师的几分霸气;上课时,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静静地听。今后要下大力气构建自主课堂,改变单一灌输式,积极探索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实现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对话课堂,以倾听、对话与互动为原则,变“对学生说话”为“和学生说话”;构建开放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课堂与世界相连接,让学习与生活相融合;构建关联课堂,融入主题化、项目式、大单元、大概念、结构—联系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外在的情境关联。

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办成一所优秀的学校是不可能的,当“物”的投入基本满足需求之后,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重点应该逐渐转移到“人”身上。一是“校本培养”。内容设计要分类分层,而不是泛泛地开几场“通识”讲座。二是“自我培养”。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前提条件是你发自内心地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如果内心没有这种需求,任何外在的作用力都是极为有限的。有观点认为“优秀教师都是自我培养出来的”,我深以为然。三是以研究促成长。这种研究应该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而进行的教学研究,沿着一个稳定方向持续做下去,拓宽拓深,终会有助于教学。

学校文化。文化是全校师生教育生活的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这所学校的集体人格。完整的学校文化应该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构成,但现在存在一个倾向就是重外显的物质文化(视觉文化)而轻视其他,更有甚者,只做“动线”(领导视察或评估专家考查的路线)上的文化,让领导满意或让评估专家给高分。我理解为这是学校经费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但无论如何,这种所谓的文化着实走偏了方向。学校文化不是做给领导、专家看的,它应该是归属学生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成长。学校文化也不是挂在墙上的,它应该是融在心里的;不是在云端而高冷的,它应该是接地气而温暖的。

条件保障。一是物质条件。一方面要“买”,按优质均衡标准持续加大投入,优化办学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用”,避免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现象,提高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等设施设备场地的使用率。我们一定要避免“硬件崇拜”,物质条件满足了办学基本需求之后的锦上添花,它对办学质量的提高不再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教育信息化。当“未来学校”“学校大脑”的大潮扑面而来,我们的学校应该积极应对。未来数字素养将成为教师的新基本功,AI不能取代教师的全部劳动,但会取代教师的部分劳动。三是安全管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安全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一失万无”,必须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落实落细。四是校家协同。这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保障,家长是教育的“合伙人”,而不是“对手”,更不是“敌手”。一些家长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觉得事事要“赢”了教师才“顺气”,动辄举报教师、投诉学校,甚至借助网络舆论施加压力,使得教师缩手缩脚。该管的不敢管,最终你“赢”了教师,但可能会“输”了孩子。

质保体系。建立基于质量改进的评估体系。学校不可能没有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矛盾无时不有,也无处不在,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世界也就充满了问题,没有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重要的是有了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勇敢地面对问题并建立一种长效的问题改进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智慧众筹”,充分调动、激发全体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叶存洪,二级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校长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