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北倚庐山、东邻鄱阳湖,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者响应党的号召来此垦荒创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共青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用青春和汗水在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建起了这座新城。
共青城红色资源丰富,共青城市各校充分整合、活用红色资源,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每面墙都会说话
走进共青城耀邦红军小学,正值课间,一群学生围着一面墙,有的不时用手比画着,有的在一旁小声议论着,好不热闹。走近细看,原来这是一面绘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彩图的墙,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
耀邦红军小学校园的墙壁、橱窗、走廊、楼道等处都布置了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主题的墙报、标语、图片,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学校每面墙的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可以随时看、随时学,墙面展示内容会不断更新。”耀邦红军小学思政处主任曹以骏介绍。
学校的“耀邦小道”和“耀邦亭”是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教育阵地,呼应着校名的由来。学生身在其中,仿佛看到胡耀邦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对真理不懈追求,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一生。
耀邦红军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井冈山中队”“长征中队”“雷锋中队”“秋收中队”“耀邦中队”等28支“红色中队”。这些以革命精神或红色人物命名的少先队中队,是用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充实的集体,也是学校全面强化政治引领和建设优秀少先队集体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学校每个班级教室外墙都设立了“中队角”,既展现了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又彰显各中队的特色,点点滴滴记录着他们的成长,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各“红色中队”教室黑板报定期刊出党史学习系列内容,展示党史学习成果的手抄报等。
耀邦红军小学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说“红色话”“爱国话”,学生在校园里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与爱国主义精神洗礼。
让每名孩子都想说
2023年12月21日对共青城中学初二(11)班的蒋熠辉来说,是特别的日子,这天他参加学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诵读比赛决赛。经过一个月的初赛比拼,蒋熠辉终于可以穿上自己心仪的汉服、带着自己的英文故事《The story of Yue Fei(岳飞的故事)》站在决赛舞台上,和全年级其他20名同学一起争夺冠军。此次诵读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育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结合共青城垦荒精神,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是学校一直努力的方向。”共青城中学党总支书记童美玲说。共青城中学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搭建协作平台、扩大师资队伍、走进社会大课堂、成立共青精神宣讲团等形式,拓展育人空间,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东湖小学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要求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学科教材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融合教学。学校各班级常态化举行爱国主义主题班会,绘制爱国主义主题黑板报、手抄报,组织学生讲红色故事、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演讲、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同时结合相关节日、纪念日、学校特色,开展“非遗——共青垦荒创业故事”暨弘扬“共青精神”专题展览、“红旗渠精神”主题宣讲等活动。丰富的史料、生动的事件、翔实的数据,让学生感悟“共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让每面旗帜都迎风飘扬
“大家好,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富华山,这里面的胡耀邦陵园始建于1990年。1995年,富华山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到周末,耀邦红军小学五(7)班的刘林艳就变身红领巾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来到胡耀邦陵园瞻仰的游客讲述胡耀邦的生平事迹。
巍巍富华山,钟灵毓秀,胡耀邦陵园、胡耀邦同志生平馆、共青城市博物馆、钱学森航天博物馆、共青精神体验园……共青城市各校开展红色教育的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共青城市各校汇聚起全社会育人合力,让学生体会主人翁责任感,让爱国情怀成为最亮精神底色。
“缅怀英烈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凝望、是心底的追思,更是激发强国之志的精神动员。”共青城市教体局副局长何雯如是说。
共青城市积极唱响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增强全市师生爱国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共青城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