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浩,张耀明
(1.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湛江 524000;2.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3.广东医科大学梅州临床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000)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是近年来临床面临的主要难题,除增加患者痛苦及降低生活质量外,还不利于术后康复[1]。预防性造口的应用对于解决此问题可起到一定作用,在有效防控并发症的同时,有助于肛门功能恢复及伤口愈合[2]。此外,预防性回肠造口能够为取标本提供渠道,避免做腹部辅助切口,不会对机体造成二次伤害,但目前对其实践价值还存在争论[3]。部分学者认为该方法可缩短手术时间,也有学者认为该方法存在增加并发症的可能性。为采集标本提供便利条件、减轻机体创伤、防控并发症是预防性造口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但以往相关研究多未体现其能够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还需开展大量研究提供足够证据支持[4]。为此,本研究对60 例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开展分组对照观察,探究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选取2021 年5 月—2023 年10 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 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纳入标准:(1)符合2017.V1 版《NCCN 结直肠癌诊治指南》[5]中关于直肠癌的诊断标准;(2)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3)年龄≥18 岁;(4)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 级;(2)慢性肾功能衰竭;(3)免疫抑制。
研究组:预防性造口取标本,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完成吻合及充气试验后,开展传统回肠造口手术,环切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腹直肌的前后鞘、腹膜,以两手指宽为宜,通过该孔提出造口回肠,取出直肠切除标本。常规环周缝合造口肠管,肠管黏膜外翻,确保肠系膜或肠管不发生扭转,尽可能将口侧回肠袢置于患者尾侧,佩戴造口袋。
对照组:另做切口,下腹部纵行或横行切口,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进入腹腔,应用切口保护套,取出切除直肠标本与腹腔内纱条,近端乙状结肠提出腹壁,在乙状结肠断端缝合,植入吻合器。
回肠造口还纳术:术区消毒,以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关闭回肠造口,沿造口做梭形切口,切开腹部进腹,裁剪回肠系膜,以直线切割闭合器行功能性端端吻合,以可吸收线间断加固吻合口,关闭回肠系膜,逐层缝合关腹。
(1)围术期指标:统计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2)造口还纳指标:包括造口还纳时间、还纳手术时间、还纳术中出血量、造口大小、延迟还纳率。(3)肛门功能:以Wexner 量表评估,分值0 ~4 分,评分越高说明肛门功能越差。(4)术后并发症:包括造口旁疝、造口水肿、造口粘连等。(5)生活质量:应用健康调查简表-36(SF-36)评估,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排气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研究组 30 242.16±23.34 64.26±4.26 1.02±0.24 7.15±1.35对照组 30 283.25±25.48 65.62±6.05 1.03±0.27 8.79±1.02 t 值 6.513 1.007 0.152 5.309 P 值 <0.001 0.318 0.880 <0.001
两组延迟还纳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造口还纳时间、还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还纳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造口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造口还纳指标对比
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总分与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不能控制固体类便不能控制液体类便不能控制气体类便 生活方式改变 需要止泻药 需要卫生垫 总分研究组 30 1.46±0.35 1.35±0.25 1.42±0.43 1.62±0.52 1.35±0.24 1.35±0.62 8.55±1.34对照组 30 2.05±0.41 2.15±0.35 2.06±0.28 2.16±0.34 2.15±0.20 2.26±0.37 12.82±1.48 t 值 5.995 10.187 6.831 4.761 14.026 6.903 11.714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治疗前,两组SF-36 各维度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SF-36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6、表7。
表6 两组治疗前SF-36 评分对比(分,±s)
表6 两组治疗前SF-36 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研究组 30 68.26±4.18 69.52±5.16 67.26±3.35 65.24±4.16 66.25±3.28 67.48±4.02 68.26±3.31 67.52±4.18对照组 30 68.42±5.06 68.65±5.32 67.15±4.05 65.31±3.34 65.62±4.08 67.26±3.38 68.42±2.16 67.45±3.28 t 值 0.134 0.643 0.115 0.072 0.659 0.229 0.222 0.072 P 值 0.894 0.523 0.909 0.943 0.512 0.819 0.825 0.943
表7 两组治疗后SF-36 评分对比(分,±s)
表7 两组治疗后SF-36 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研究组 30 81.26±3.35 80.24±4.15 80.42±3.26 81.62±3.05 82.52±3.57 82.46±4.18 83.26±3.30 84.25±3.59对照组 30 73.26±4.05 72.15±5.24 73.62±4.15 74.25±3.28 73.62±3.34 74.15±3.05 75.26±4.52 73.62±4.07 t 值 8.337 6.629 7.058 9.013 9.971 8.796 7.830 10.728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核心目的是借助该造口转流粪便,进而发挥保护吻合口的作用[6-7]。近些年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术中,是否可通过预防性造口取标本受到重视,而本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依据本研究结果展开分析,首先,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术中另做切口取标本,需开展二次手术操作,可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创伤,因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长[8-9]。与其相比,经预防性造口取标本无需二次手术,便于同步操作,进而可缩短手术时间。此外,本研究中研究组造口还纳时间、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但造口大于对照组。本研究中两组均完成造口还纳,仅有少数患者出现延迟还纳现象,其中经预防性造口取标本更有利于早期造口还纳。造口还纳间隔时间与患者康复质量存在密切关联,携带造口时间过长不利于造口组织愈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取出标本后,为预防造口旁疝,常规缝合部分腹直肌全层,仅可容纳两指,缝合皮肤切口上端部分,使肠造口处在切口缝合下方,以预防排便时分泌物污染切口,同时降低术后维持造口状态的难度。
本研究中,研究组肛门功能总分与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术后,预防性造口除便于取出标本外,还可为肛门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环境。吻合口高度、手术所致局部神经损伤、肛门括约肌损伤等是影响肛门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预防性造口可辅助实现保肛术治疗、减少肠内排泄物对吻合口及肛门刺激、促进吻合口愈合,进而起到促进肛门功能恢复的作用[11]。另外,经安全性评估未见不同组别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差异性,但本次研究仅对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进行观察,实际上,预防性造口对直肠癌低位前切术后吻合口瘘、切口感染、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等均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最后,经预防性造口取标本可缩短患者恢复周期、减轻痛苦、肛门功能恢复良好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通过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具有可行性,相比另做切口其优势在于降低创伤、促进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