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奇龙
思维导图是一种认知结构与思维图谱的体现,是在人脑发散性的基础上探索的一种结构,中央图形代表着主要焦点,从中央向四周发散,形成层次感较强的分支结构。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运用水平,从而提高教学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整理知识点,梳理本章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寻找相关主题,整合碎片化的知识点,清楚地展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层次,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已学知识点,查漏补缺,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复习“圆”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顾本章的相关概念、定理等内容,让学生在回顾性质、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搭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脑海重新建立“圆”的体系,便于后期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整体视角切入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分小组绘制本章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进行二次梳理。对于思维导图中缺失或者不足的部分,教师应及时指出或者补充,并且对遗忘的知识点重新巩固。完整的思维导图(如图1),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出本章节的全部内容,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图1
许多学生在做完题目之后,只在乎答案是否正确,并不在乎题目是否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没有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认为只要得到正确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这样会导致数学学习能力停滞不前。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探究问题本身,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利用思维导图,通过提出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发散学生思维。
例题 如图2 所示,以AB为直径的圆O分别与BC、AC交于点D、E,BD=CD,过点D作圆O的切线交边AC于点F。(1)求证:DF⊥AC;(2)若圆O的半径为5,∠CDF=30°,求BD的弧长(结果保留π)。
图2
在这道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D为切点”出发,连接OD,绘制初步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已知条件,逐步向外发散,寻找未知条件,得到“OD为△ABC的中位线”,即能得到“OD//AC”,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DFA=90°。第(1)问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根据思维导图向外延伸,得到正确答案。第(2)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延伸思维导图,将已知信息的思维导图发展成完整的解题步骤。如,根据∠CDF=30°,你能得到哪些有用的角的度数?△ODB是什么三角形?弧长公式是什么?等等。同时,在解决完本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自主衍生第(3)问,“如果让你来出第(3)问,你打算从哪个方向提问,你又将如何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前进,进一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本质。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利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由关键词向外发散思维导图,挖掘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完整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记录数学错题,如用“鱼骨状”“刺猬状”等形状的思维导图总结错题,在中心主题部分记录解题方法,末尾部分记录错题,中间部分记录产生错题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正确率。利用思维导图记录错题,一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错题类型,将自己经常出错的题目放在一起,后续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二是可以将自己出错的原因整理归纳,看看不同的题目出错点是否重复或者交叉,从而从根本上避免这类情况的再发生。
例如,以错题本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画出思维导图,根据学生的错题类型进行分类,如按照“计算错误”“概念错误”“应用错误”等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做错的原因,是公式不熟悉、思路不清晰,还是理解偏差等,并将原因记录在思维导图的相应层级,最后制定纠错策略。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功能,使学生串联数学知识点,呈现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了解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利用思维导图不断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