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雁 王越
教学目标:
1.正确读文,提取信息,交流对金字塔的了解,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魅力与神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两篇短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3.小组合作,整合信息,大胆推测并表达“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设置情境,话题导入
埃及有句俗话:“一切都怕时间,而时间本身却怕金字塔。”可见金字塔的古老与神秘。今天,我们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员,近距离感受金字塔的魅力。
(设计意图:“争做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员”这个大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这一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需求,以任务驱动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找到信息关联,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认识,最终用于表达。在大的情境下,通过一个个子任务逐步引导学生实现一个个子目标,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地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板块二 争做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员
活动一:我是信息收集员
1.介绍考察团队员,分别是数学家、建筑师、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默读课文,依据队员身份提取信息。思考:这些信息分别是哪位队员提供的呢?画出依据,标注判断结果。
要点:数学家更多的是关注数字,大量的数字精确地描述了金字塔的雄伟外观,大到不可思议。
采用师生对读、学生齐读的方式读数字说明的部分,熟悉数学家眼中的金字塔。
2.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量丰富,语言精准。
要点:建筑师更多考虑的是建造年代、建筑材料、建造工艺。感受信息的精准与丰富。
提示:(1)建筑材料“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2)从“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可知金字塔建筑年代久远,历史悠久;(3)“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可见建造工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其内核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立足于这篇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信息量的丰富及数字等语言运用的精准,进而为后面活动中整合信息、关联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二:我是金牌讲解员
1.借助关键信息,介绍金字塔。
无论是数学家,还是建筑师,都客观地为我们描述了他们眼中的金字塔。下面,大家将化身为他们中的一位,用数学家或者建筑师的语言来介绍一下金字塔。先在小组中练习介绍,再来汇报。
学生小组讨论,练习表达。
2.结合影像,学生化身讲解员分别从数学家和建筑师的角度介绍金字塔。
提示:在讲解时,除了尽量准确、全面地介绍金字塔的信息,还可以为自己的解说加上开场白和结束语,让解说更加真实、完整。
范例一:欢迎大家来到金字塔。金字塔重量约 600万吨,面积约5.3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塔原高约146米,塔基原边长约230米。因年久风化,塔现高约137米,塔基现边长约227米。我的解说就到这里。
范例二:大家好,我是……欢迎大家来到金字塔。它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金字塔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请看,在我们面前的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巧合的是,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它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听了我的介绍,你喜欢上金字塔了吗?欢迎下次再来参观!
3.学生互评,评选金牌讲解员。
(设计意圖:“我是金牌讲解员”这一活动的设置,既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根据文本收集、提取、整理信息后的熟知文本内容的输出训练。)
活动三:我是小小研究员
1.根据信息推测“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发现两篇短文之间的关联。
提问: 听了两位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初步了解了金字塔,可是似乎还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开,你有哪些疑问?这些问题可以寻求一位队员的帮助——历史学家。
默读《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这一部分,圈画出问题的答案。
要点:(1)“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是为了石料运输方便;(2)因为“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所以推想他们应该是靠水运的方式,用船来运输建筑材料的;(3)从“上游发现采石场遗迹”这一信息,猜测这些用于建造金字塔的大石块就是从尼罗河的上游开采和运输来的;(4)因为“古埃及人在天文、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猜想他们可以计算出“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就是说,这也许不是巧合,而是计算过的;
(5)“他们还建造了大量的石窟陵墓、神庙”,具备了很多建筑经验,所以才有可能建造出金字塔这样伟大的建筑。
2.感受非连续性文本——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世界。
这两部分内容虽然独立,但是都在向我们介绍金字塔的不可思议。这种用多种呈现方式,看似内容不连贯,图文语段之间却有着密切联系的文体,就叫作非连续性文本。
(设计意图:“我是小小研究员”这一活动的设置,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质疑。课文的旁边有几处批注,都是针对关键信息提出的疑问,同时也提示学生在两部分信息中寻找关联,尝试解开疑问,印证自己的猜想。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去探究“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内容相对独立,但彼此存在关联的特点。)
活动四:我是小小宣传员
1.读《金字塔夕照》感受纯色之美。
提示:同样是说金字塔的大,数学家是用上面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文学家却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出示《金字塔夕照》)
通过指名读、默读、师生合作读,以及齐读的方式,反复感受金色带给自己感官以及心灵上的震撼,感受金字塔的纯色之美。
2.仿写练习,打造长城的纯色之美。
提示:我们的国家也有纯色之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能亲手打造长城的纯色之美吗?(出示长城图片)看,青灰色的天宇之下,还有什么是青灰色的呢?
生完成练笔。
范例:青灰色的天宇之下,青灰色的城墙,青灰色的烽火台,就连大山也是青灰色的,而那古老的长城啊,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在山间,我不禁想到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长城时的情景,不禁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3.感受散文的感性之美。
要点:文字有温度,让人身临其境,引发读者的共鸣,这就是散文的感性之美。
4.比较:两篇文章用不同的文体介绍了金字
塔,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我是小小宣传员”这一活动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自读提示中“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两篇短文在方式上的不同”这个问题。但却是以一种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方式来体现的。从引导学生品读美轮美奂的《金字塔夕照》,学生笔下长城青灰色的怀古与幽思,都让散文的感性之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此时再抛出问题,学生自然会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两种表达方式,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和散文的认识也就更加具体了。)
板块三 课后研学实践
研学实践:做中国世界遗产宣传员。
其实,无论是非连续性文本,还是散文,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用理性去认识世界,用感性去感知世界。如果能把二者结合于一身,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的声音,那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金牌解说员!
(设计意图: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把话题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更能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究世界文化遗产魅力和神奇的渴望。)
教学评析
任雁老师执教的《金字塔》一课,几经磨砺,终于呈现在全国同行面前。作为她的教研员,我亲历了这节课从设计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数次的研磨与碰撞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最佳角度。同时,创设了符合学生真实体验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从整个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来看,任雁老师的这节课主要体现出了“理性与感性融合,审美与创美共生”的特点。
一、依标定式
2022年版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任雁老师执教的《金字塔》创设了“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员”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数学家、建筑师、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将课文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串联起来,充分发挥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以数学家的身份“数说金字塔”;以建筑师的身份关注金字塔的建造工艺、建造年代、建造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寻找解释金字塔之谜的史料。这些信息的获得均来自于对文本中信息的捕捉,是学生理性认识金字塔的有效方式。以文学家的视角感受金字塔的纯色之美,则是以作者独特的主观视角呈现出金字塔独特的感性之美。
不同的文体,表达的效果和形式有所不同。任雁老师巧妙地找到了非连续性文本与散文的解读方式,而且巧妙地将不同文体的文本在同一个情境中展现出来,可以说体现出了匠心。
二、依体定法
这篇课文主体上由两种文体组成,《金字塔夕照》是一篇散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任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做到适体而教,尊重不同文体的表达规律。利用具有说明文属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汇报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中的数据及相关内容让学生以不同身份、不同视角去面对金字塔,感受金字塔的不可思议;具有散文属性的文章,任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用美文展现美景,用美言抒发美情。
三、依情定教
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然而却是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的文章,从课文形式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任老师的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整堂课来看,任老师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成进行梳理和归纳,因生而导,因势而导,用精准的、恰切的语言带领学生走向更高的胜境。任老师提炼总结出的非连续性文本的“理性之美”,还有散文的“纯色之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金字塔夕照》这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着课文中连续出现的九个“金”字,在一次又一次的复沓过程中,启发学生产生了联想与想象,使金色呈现出浓淡不一的艺术美感,虽然是天地一色却有别样的雄浑。
四、以读促写
本节课另外一处突出的亮点,体现在任老师能够从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的形式为出发点,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创生性的表达,从审美走向创美的过程。在学习《金字塔夕照》中关于金字塔的描写部分后,任老师呈现出青灰色的长城图片,并据此启发学生进行仿写与表达。学生在体会金字塔的雄浑之后又对比感受了祖国的伟大建筑——长城的磅礴与伟岸。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言语形式进行课堂练笔,既增加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任雁老师的课堂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了小学高年级时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否可以更自由、更大胆、更多元,不必拘泥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我们能否努力去构建一个学习的课堂、探索的课堂,是否可以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文体表达效果的不同,在这方面没有优劣,只有适用。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希望看到思维含量更高的课堂。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校/黑龙江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