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德育体系 润泽儿童心田

2024-05-08 04:54张红炎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德育儿童家长

张红炎

小学生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课堂根植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许多教师仍旧将智育放在第一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效果,学生逐步成为“书呆子”,在实际进入社会后难以彰显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在教育部提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等教育理念后,教师应当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抓住儿童成长的黄金时期,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亲身实践,汲取德育养料

(一)动手实践,感知美好品德

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使得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习惯采用口述的方式,直接为学生介绍高尚品格的内涵,然而过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会消耗儿童的热情,让儿童对德育活动逐步闭上心门,难以产生学习的欲望。极具趣味色彩的学习活动能轻松地捕捉儿童的目光,增强儿童的本位性,让儿童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步伐,漫步在德育的殿堂。在现阶段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揭开德育理论的面纱,真正地汲取精神食粮,促进自身美好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等观念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收集生活中的废旧衣物”的任务,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已经过时的衣服。在正式开展活动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你们猜猜今天是什么日子?”的问题,引出“世界环境日”的答案。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每一个特殊的节日都会有一定特殊的意义,世界环境日的存在,就是要告诉所有人要爱护、保护身边的环境,让生活更美好。”随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活中遍布白色污染的现象,并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这些白色垃圾是什么吗?在生活中你们是否用过它们呢?”等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讨。紧接着,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了解白色垃圾的危害,同时,教师也要设计“如果不用塑料袋,我们可以用什么物品装东西呢?”的问题,鼓励学生对手中的旧衣服进行创造性设计,使手中原本没有使用价值的旧衣物重新拥有装东西的价值。之后,教师再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布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自觉地对废旧衣物进行改造。

不难发现教师围绕德育主题,为学生创建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真正地化身活动中的主角,自主进行德育知识的探索,从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完成高尚品德内涵的感知,健全人格品质。

(二)社会实践,打破传统局限

出于安全等多种问题考量,在现阶段的德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将德育的场所放在室内,以至于阻断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也难以充分彰显新时代青少年的高尚情操,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陶行知先生作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等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解放儿童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让儿童主动地走出室内,走向社会。对此,在目前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也要主动地与社会组织取得联系,有意识地拓展德育的场所,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真善美,自觉推动高尚人格情操的发展。

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关心残疾人,积极地在日常生活中向残疾人伸出自己的手,教师便可以与残联取得联系,打破传统的德育场所。具体来说,教师先与残联的工作人员进行联系,协商活动的时间、地点、流程等,为儿童参与社会实践铺垫良好基础。随后,在校内教师开展“伸出你的手,感动你我他”的主题活动,先引起儿童对残疾人的关注。之后,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外出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当组织学生到达残联后,学生先在残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了解残联的基本结构以及残联存在的意义。紧接着,学生通过模仿残疾人生活的过程,认识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之处,从而自觉形成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可见,教师从传统德育空间中跳脱出来,在保障学生安全性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让学生获得新颖、别致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对美好人格品质的内化,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高尚情操。

二、聚焦生本,改良德育过程

(一)关注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受到学习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当教师仍旧采取无差别的德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很难获得理想效果,让德育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早在许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期望教师聚焦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更加适宜的教育措施。所以在德育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措施,以便在精准施教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逐步做出改进。

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发现一名以往乖巧、懂事的学生,近期总是扰乱课堂的纪律,并与同伴发生争执。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多次提醒学生进行改正,但是一段时间后,学生依旧我行我素。基于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近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并试图寻找学生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通过与父母的对话,教师发现这名学生的父母今年开始外出务工,并将学生交由爷爷奶奶照顾。基于此,教师意识到学生性情的突然转变是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结合这一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父母外出务工,也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相信父母是爱我们的,而且尽管父母离我们较远,但是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也可以使用手机等设备与父母进行沟通,所以,我们不需要通过扰乱课堂纪律等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有意识地转变这名学生的想法,促使学生能主动地约束自身的行为。

学生与花木相似,都需要培育者“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像花木一样绽放,让整个校园姹紫嫣红。案例中,教师基于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扉,让美好的人格品质润泽学生的心田,使其快乐地成长。

(二)引入故事,推动灵动施教

故事往往能抓住儿童的目光,帮助儿童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传统形式下教师习惯通过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逐步塑造美好的人格品质。但是在以往,许多教师会直接围绕德育主题为学生引入相关故事,以至于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观众,始终游离在课堂之外,很难直接汲取故事中的德育养分。新课标倡导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对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布置自主检索故事的任务,并邀请学生化身故事的讲述者,使学生在分享故事之余,更加深刻地解读故事,挖掘故事中的德育元素。

在以“传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便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收集长征中的红色故事”的任务,请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相关故事的收集,如有的学生将互联网当作知识宝库,完成故事的收集;有的学生去图书馆翻阅相关史料,完成红色故事的收集。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先使用媒体技术呈现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段等,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对本次德育活动的主题有初步感知。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学富五车,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量,今天就将课堂交给你们,请你们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收集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好不好呀?”鼓励学生化身课堂上的小老师,为他人分享自己收集的长征故事,并简单地介绍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完成分享后,教师也要请学生树立自己的榜样,明确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表现自我的意识,也愿意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见解,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化身课堂上的小主人,积极地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能帮助学生挖掘故事中的德育养分,找到学习的榜样,并让红色基因在学生的心里扎根。

三、家校合作,释放德育光彩

(一)以家长会为桥梁,实现面对面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倒塌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许多家长也开始采取溺爱的态度对待孩子,希望孩子一生顺遂,不吃一点儿苦。然而,人生的旅途中会经历许多的风雨,如果家长过度娇纵儿童,会将儿童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导致难以经历社会上的一点儿风吹雨打。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让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儿童的考试成绩,无形之中给儿童带来了心理压力,影响了儿童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教师不妨借助家长会的机会,建立与家长之间的面对面沟通,有意识地借助图文资料等,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促使家长能够变身教师的“帮手”,与教师一起润泽儿童的心田。

在正式开家长会前,教师先确定家长会的主题、时间、地点等,让家长做好准备。在家长会上,教师播放一些社会新闻,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例等,使家长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迫切性。教师提出“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的问题,鼓励家长参与讨论,引导家长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随后,教师再从德育的原则出发,为家长渗透德育的策略,如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等,使家长也能从科学的角度入手,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紧接着,教师为家长创建自由交流的机会,让家长能交换彼此的家庭德育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德育能力。

家长会是教師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现阶段,教师聚焦家长会的细节,与家长建立有效互动,能促进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在双重辅导下走上正确的人生旅途。

(二)以亲子活动为桥梁,强化德育能力

纵观当前的德育活动,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相对薄弱,当教师单纯地为家长渗透德育理论时,往往难以真正增强家长的德育能力,也难以使家庭教育起到实质性的德育效果。亲子活动能为家长、儿童创建互动的机会,让教师直面家长与儿童之间的相处方式,从而发现问题,对家长进行精准指导。对此,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不妨为家长创建亲子活动,直接观察家长的教育方式,以便针对家长的表现提出建议,引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指导。

在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对废旧纸箱进行改造时,教师先为家长和学生展示一些由废旧纸箱制作的相框、收纳盒等,调动儿童动手实践的动力。随后,教师请儿童与家长共同进行废旧纸箱的改造,鼓励儿童释放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儿童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家长与儿童之间的相处方式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有一名家长一味地指责儿童:“你怎么这么笨呀,你看看别的小朋友都做完了,就你最慢,能不能快点儿……”针对家长的表现,教师主动地走上前,制止家长的行为,并对家长进行引导:“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我们的孩子同样也有不同于他人的魅力,我们不要一味地打击孩子,而是要主动地肯定儿童的能力,给孩子勇气与力量,使孩子能够勇于克服困难,拥有更多挑战困难的信心……”以便家长能够转变对待儿童的态度,多多鼓励儿童。

教师从亲子活动中观察家长与儿童的相处方式,针对家长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能帮助家长明确自身的不足,拉近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以便德育之花在儿童心田绽放。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应当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品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迎接未来璀璨的阳光。在不断倡导“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当下,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主动地为学生创建亲身实践的德育活动,并与家长进行联系,打造家校合作平台,以便学生逐步形成美好人格,拥抱精彩人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有意识地抓住德育的黄金时期,健全小学德育体系,以便有效润泽儿童的心田,促进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儿童家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