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颖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教育要探索在劳动课程中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隐形的劳动教育功能,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的整体育人价值体系。”这表明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深入探讨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彰显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价值。因此在跨学科背景下,需要立足学科特点,探索融合之道,同时培育初中生的美术素养和劳动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
新课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使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存在可行性。
美术教育通过传授美术理论知识,赋予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更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劳动教育则致力于培育学生具备全面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发挥创造力,取得劳动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综合来看,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一致,两者的最终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者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美术教育强调审美素养的培育,而劳动教育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相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具备艺术表达能力的同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乡村初中资源匮乏,比如在“变废为宝”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发挥美术创造力,在制作中加入艺术元素,从而融合美术与劳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通过艺术创作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而劳动教育通过实际行动和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实践融合教育,领悟劳动之美
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劳动之美源于实践,美术之韵得力于创新。进一步推动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与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在提升学生审美修养的同时,可以引领其鉴赏艺术作品中的劳动美学,激发知识的交融,促进二者的融合互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乡村初中学生的人生经历相对匮乏,对于美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的积累均不足,很难建立起美术与劳动之间的联系。教师应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美术领域中汲取劳动的价值,持续提高审美素养,作出理智的审美判断和劳动思考。
以我校社团活动为例。我校虽然地处乡镇,但在良田万顷的江海河畔,在蝶飞蜂舞的美丽校园,开展劳动教育并非难事。我校充分借助地域优势,开设了《亲近自然——探究葫芦密码》系列主题活动,学校将校内空地打造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劳动实践基地,开辟种植区,根据季节变化开展蔬菜种植和花木养护,例如在每年春季各班在葫芦园中开展葫芦育苗、种植、养护、收获等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树立劳动意识,为孩子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打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基础。
为了充分利用葫芦资源,让成熟的葫芦果实更好地收藏与展示,葫芦采摘后,我校将收获的葫芦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带领同学们在葫芦上进行烙画与彩绘。葫芦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它的制作工艺是用烙铁在葫芦上熨烫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可作为永久保存。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编织、装饰、彩绘、雕刻等方式,将葫芦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与前期的葫芦种植活动环环相扣,让葫芦成为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將美术融入劳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助于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还能展示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的同时,能够产生寻找美、创造美的热情,形成更为独特的审美追求。立德树人视角下,应该关注劳动教育与美术的创新融合,让教育活动发挥出更有力量的育人价值。
(二)鉴赏艺术作品,感悟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劳动赋予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并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劳动中所蕴含的多样美。因此有许多包含劳动题材的艺术作品,运用各异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劳动精神。所以对于学生而言,美术作品中所展现的劳动之美并不仅限于教材,教师亦应突破教材的桎梏,探寻包含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与评价,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比如教师可以举办“劳动艺术作品鉴赏课”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别鉴赏国内和国外含有劳动题材的艺术作品。以李可染的《劳动模范游园大会》为例,这幅画中主要展现了平凡普通的劳动者们,呈现出农民、矿工、钢铁工人等传统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医生、教师等有贡献的劳动者。作者巧妙地将各类劳动形象融合于一幅画作之中,使之成为瞬间的永恒,充满了时代的力量。教师可以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绘画内容,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中的人物,发挥想象力,编写关于人物形象的劳动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劳动意识。再以何红舟的《时代领跑者》为例,画作运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位全国劳模,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与高尚品格,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的时代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画作中找出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并阐述他们的事迹,从而使他们的劳动精神深入人心,促进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感悟劳动精神。同时,教师还需要融合外国的绘画作品,实现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以米勒的《播种者》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详细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这幅画创作于法国二月革命时期,米勒通过绘画艺术,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劳动者的真实面貌,使得个体形象跃然纸上。在了解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从而更加尊重劳动人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所以,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应突破教材的束缚,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思考,产生反思,感受美术与劳动的关联,激发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追求。
(三)开展主题活动,深化“二育”融合
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旨在突破课堂界限,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融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协同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和劳动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劳动意识,教师可以策划“我劳动,我光荣”的主题活动,可以通过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活动,深入贯彻劳动思想。如开展校园农民画展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劳动”主题进行绘画创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才能,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提升他们对劳动精神的理解,激发学生持续优化综合技能,以工匠精神严苛自律,创作具有劳动特色的绘画作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四)构建多元评价,实现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为确保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有效性,构建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以适应两者融合的变化至关重要。
第一,要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师可将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及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纳入评价体系中,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探索和创造劳动之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二,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评价来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导致学生在了解自身学习状况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教师应根据美术与劳动融合教育的内容,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比如在劳动艺术作品鉴赏课中,采用师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学生能够从教师、同学和自身三个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表现,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我,明确自身优势和需要提升的领域,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第三,要重视评价的公平性。在美术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评价不仅考查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更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教师需在评价中展现全面、客观的态度,分析学生个体表现,以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推动美术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只有教师保证评价的公平性,才能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使学生了解自身优劣,明确努力方向。
初中美術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诸多挑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完善评价手段与方法,构建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保证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有效推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提升初中生全面素质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坚持跨学科教学理念,探索两者的内在联系,明确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育切入点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创新运用新型教育创新路径,持续推动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使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同向并行、共融互促,共同提升初中生的美术素养和劳动素养,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助力初中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乡村初中劳动育人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202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