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背景下学前舞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4-05-08 19:12李玉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训课岗课赛证改革

李玉琴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岗课赛证”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综合育人模式,被设定为职业教育的总要求,也成为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新标准,“岗课赛证”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趨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中,通过“岗”“赛”“证”融于“课”,对课程的内容、目标;课程的体系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的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需更新课程理念,厘清“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基本内涵。基于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课程针对“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模式,将岗位实训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专业技术能力赛等,融入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实训模式、内容和方法中,“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成为了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方向航标。

【关键词】岗课赛证;学前舞蹈;实训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160—03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这次大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大会强调了在国家人才培养的体系中,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重要作用,对于新理念的推动、新标准的立足、新格局的构建、新要求的贯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会传达了重要批示: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要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执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任务。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在发展,高校职业教育专业为了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关键在于对高校的教学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研究,“岗课赛证”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综合育人模式,被设定为职业教育的总要求,也成为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新标准和新趋势。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即通过“岗”“赛”“证”融于“课”,“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赛融通”,对课程的内容、目标;课程的体系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的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需更新课程理念,厘清“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基本内涵。基于“岗课赛证”的核心素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岗课赛证”的内在涵义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岗课赛证”成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其中,“岗课赛证”的综合涵义中,课的内涵是课程设置,课程在岗课赛证中居之核心位置,“课”要根据“岗”的要求设置课程,其中包括教学材料的选取、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参考等。在“岗课赛证”的综合涵义中,“岗”的涵义是职业岗位,是“岗课赛证”的依据,是对知识水平、职业技术能力提出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培训、考核,制定了基本标准。在“岗课赛证”的综合涵义中,“赛”的涵义是职业技能的各类竞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变革,它既是“领航标”又是“撬撬杆”,是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岗课赛证”的“证”指的是职业资格证书,是经过技能培训、职业考核、能力评价等环节取得的专业资格证书,是关于具备职业能力的认证证书,是技能达标的证明与体现。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

以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为例,通过调研,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从社会岗位需求分析,基于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推进“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模式,将岗位实训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专业技术能力赛等,融入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实训模式、内容和方法中,“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策略。要推进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综合育人,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得系统地优化课程,对课程进行改革研究。

二、当前学前舞蹈实训课程“岗课赛证”融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学前教育舞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然而,许多问题在当前学前舞蹈教育中凸显,如: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等,这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幼儿舞蹈教师的需求。“岗课赛证”模式的提出,为学前舞蹈实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学前舞蹈实训课程“岗课”不融合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有很多方面就像是普通高校教学的压缩,因为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幼儿园岗位的需求衔接不上,两层皮的感觉,互相不融合,课程目标与岗位要求不相干,课程标准滞后于岗位实际要求。课程模式陈旧老套成人化,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目前,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往往存在“只要会跳不会编也能上岗,或者只要会编跳得不好也能上岗”等现象,存在这样严重的问题原因是学前舞蹈实训课设置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制定的课程标准脱离了幼儿园岗位标准要求,教学上,课程内容单一片面,教学模式陈旧枯燥、教学方法老套没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毕业后达不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

(二)“赛课”的不相应

有的院校倾向于“赛”,随意篡改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训练课程的课时,高度重视比赛名次,关注“赛”获得的结果,把比赛看成课程建设的重心,正常课时和精力用在技能训练上,与学前舞蹈实训课程标准截然脱钩,课程教学大纲设为虚有,其实,有的比赛已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现实的岗位需求也不匹配。而且这些比赛会将学业成绩与比赛结果、就业推荐等挂钩,加重了学生负担,结果使“课赛”相互脱节,降低了教育教学实训课程的吸引力,又没有实际意义,自然使综合育人的目标无法达成。

(三)“课证”的不融合

由于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直停留在“老套”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上,课程的开设、教材的选用等,与学生的资格证的获取几乎不怎么关联,学生课堂上学的相关知识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不融合,学生要想获得职业资格证,还得参加学校或者校外举办的相关培训和指导。需要课时之外的实践和学习,才能达到资格证相适应的水平。

(四)“岗证”不吻合

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体现,但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考核,与幼儿园实践工作脱节,就算学生拿到证书也可能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目前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职业證书,是以专业学院的专业要求为标准,以民族舞、古典舞、高难度技巧等内容测试取得相应的证书,这样取得的职业证书,脱离了幼儿园岗位标准要求,参与不了实际工作,满足不了幼儿园“弹、跳、唱、编”的实际工作需求。

三、学前舞蹈课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改革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按照岗位要求和考核标准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建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引入多元化的舞蹈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把专业技术能力设置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舞蹈表现力、创编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注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法的应用。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主题讨论等形式。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是学前舞蹈实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比赛、演出,或者加入幼儿园舞蹈实践活动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与幼儿园进行互动的调研,定期了解幼儿园岗位对毕业生上岗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薄弱,技术技能“跳、编、教”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的要求不符,需要重新研究进行改进,所以各个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幼儿园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学前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不能立足于岗位技能要求建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中,始终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引导和实践环节,应该构建与职业岗位挂钩的教学模式,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例如:先引导学生学习具有一定幼儿特征的舞蹈,让学生掌握其舞蹈的风格特点,并强调幼儿童趣性的表现,为将来职业就业打好基础。其次,要明确的要求,并按照要求构建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舞蹈专业课程中,既能跳,又能编,达到能获取资格证能力的水平。最后,在教学模式构建中要培养学生的竞赛能力,让学生明确专业技能竞赛能力要求,向着竞赛方向努力,彻底冲破课程“学科化”的旧观念,推进“岗课赛证”综合培养模式融入学前舞蹈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要以“岗课赛证”的能力要求,设置学前舞蹈课程中要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实训内容以及学生要学的内容。重视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学前舞蹈专业核心课程,定期让学生模拟仿真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感受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利用这一系列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岗课赛证”相互融合。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前舞蹈实训课的重要实施者,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提升舞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实践经验,使其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前舞蹈实训。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舞蹈技能、表现力、创编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七)校企联动改革,岗位对接

遵循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加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创新育人模式,提出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要实行校企岗位对接协作。把“应用型技能专业人才”作为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跟幼儿园联动合作,制定学生要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案,形成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衔接,定期实习给予学生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双重身份,在参与幼儿园各种实习实践活动中,在真实场景演练中,了解和掌握岗位需求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体验到知识需求的方向,获得教学经验,使学生明确了今后的学习方向,为职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校企联动及“岗课赛证”无缝对接,建立起“岗课赛证”融合的体系,为学前教育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提供了保障。

四、“岗课赛证”背景下舞蹈实训课程的价值

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和整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学前舞蹈实训教学的现状表现,经过研究并探讨实施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岗课赛证”内涵的有效协调和融合,了解了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融合“岗课赛证”的教学综合模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育人模式,也是对职业院校、幼儿园、举办竞赛单位、颁发证书管理部门四大系统育人的要求,培养业内发展所需的拥有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训练需求。

五、结语

在“岗课赛证”背景下,学前舞蹈实训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前舞蹈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付和社会需求的优秀幼儿舞蹈教师。这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也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新,李玉龙,刘曲.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

[2]肖华凤.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岗课赛证”教学模式[J].文教资料,2019(33).

[3]李太斌,张颖影.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1(2).

[4]刘永华.“课岗证赛研”背景下学前心理学的实施与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

[5]曾智良.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9(10).

[6]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岗课赛证”背景下学前舞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220442)。

猜你喜欢
实训课岗课赛证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课教学研究
中职建筑专业实训课教学的开展
基于STS教育理念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效益的研究
立体趣味性计算机包装设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