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驱视角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

2024-05-08 19:58焦旭楠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蔡元培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

【摘 要】自蔡元培在著作中正式提及美育后,中国近代的艺术教育开始逐渐被教育界不同领域的学者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美育意识由零散到整体,美育政策由概括到具体,这也促使着音乐教育的逐步完善。本文通过梳理了相关政策发展,试图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为切入点,分析当前音乐教育中仍存在的问题。最后换以亚氏的美育视角探讨音乐课堂的发展走向以及应对措施,使得文章对于音乐教育的分析更加全面。

【关键词】音乐教育;蔡元培;亚里士多德;美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112—03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一直被视为艺术教育中最为独特的存在。古希腊时期“音乐”普遍意义上被视为诗乐舞一体的戏剧艺术,亚里士多德却在此时尤为重视狭义音乐于人的作用,认为只有音乐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的目的,进而实现理性的提升,其他的艺术仅仅是肤浅地对现实进行摹仿,将音乐以城邦政治中教育的关键一环被提出。蔡元培作为我国美育先锋,十分重视音乐的美育价值,“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而音乐美育的意义也不外乎于此。”[1]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其发展不仅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国家美育政策的支持。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正是从理论到政策,由政策逐步落实的。借以先驱之思想分析当下音乐教育现状,可进一步发展并弥补两步走过程中的缺点。

一、音乐教育相关政策发展节点

艺术教育在我国产生并发展的历史悠久,后作为近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幼儿、小初高中以及大学课堂。自儒家圣贤《乐记》对于古代音乐美学的记载开始,便有了以诗乐教化人的理念。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1901年蔡元培在文章《哲学总论》中提出“美育”二词,美育思想也在国民心中逐渐具象化起来,艺术教育随之也逐渐体系化。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关键,以国家政策为依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中领导人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美育以“全面发展教育”的范畴之一被提及,音乐教育因此也得到重视。后于1952年在教育规划类文件中对中学、小學乃至幼儿园的美育教育进行规划,强调利用艺术教育加强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观念。

直至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艺术教育随之逐渐回归教育领域视野。1986年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美育以全面发展方针中的其中一环被提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育纳入了我国教育方针,美育于中国教育的意义重居首位,为艺术教育更全面地落到实处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音乐教育在此基础上也被教育实施者重视了起来。

201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当下我国的美育工作尚未完善,包括资源配置不均衡、美育意识未普及等问题,并对构建科学美育课程体系、推进美育教学、统筹资源以及保障美育健康发展提出相应要求。[2]《意见》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教育部门于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针对美育的、最具美育号召力的政策文件。第二份以美育为主体的文件于2020年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接下来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整体发展方向,提出“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作为美育的发展方向以及主要举措[3]。随着2021年两办发布“双减”政策,将部分学生的主修科目学习时间转向副课,为中小学艺术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便利条件。

就高校而言,自改革开放就开始了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关于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大纲,并在21世纪初出台了《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一并出版了主干课程对应的系列教材,全国五十多所高校实施试点改革。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对学校美育工作等各项政策的出台,全国院校也相继启动新一轮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制定了具体标准和要求。[4]以此也保障了我国音乐教育行业的人才素质以及教学水平的统一。

从2015年实现全面加强美育到2022年美育取得显著成效,再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国家文件为艺术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做出了阶段性规划,为艺术教育体系的搭建提供了政策支撑,促使艺术课堂在全国得到普及以及完善成为可能。

二、美育政策下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美育是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为出发点逐步发展起来的。蔡元培对美育的推崇以康德美学为基础,“二元论”作为其思想构建的根基,“美的无目的性以及普遍性”成为了其美育发展的主要思想来源。音乐教育作为美育课程之一,因必需设备、师资能力等因素,其较之于美术更不易深入并全方位普及。蔡元培与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的认知相同,均认为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情感乃至理性等影响均是不可小觑的。我国美育政策自恢复以来稳步向前,对于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政策实施与课程落实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首先,应试导向下,音乐课程强调明晰易懂。在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关于美育的倡导下,音乐课程的开设较为完善,响应了2020年“开齐”美育课程的号召。课程内容以音乐鉴赏以及歌唱、演奏为主,随年龄变化而加深理解深度。在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观中,将智育(实用主义教育)、美育、体育(军国民教育)、德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观教育置入,它们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其中“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5]。音乐课程的简单易懂便于业余学生理解音乐,但未必可以真正达到美育效果。由于教育的间接实施者与直接实施者(学校与老师)侧重于升学教育,在此体系下的美育课程以消遣的意义占主导,甚少深入到以美育施以德育、以美育健全德育的层面。

其次,音乐课程融入教育体系的方式较为单一。蔡元培认为音乐与智育的结合也十分重要。高中音乐课堂中不仅可以发挥置于音乐教育中的智育,例如通过音乐表演以及音乐理论来感知音乐;还可以在智育过程中以音乐教育为辅,即使用音乐思维以及音乐中的智育指导并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例如音乐理论或音乐史的学习,通过感知音乐风格推敲社会背景,为历史科目的学习增添乐趣等等。

最后,功利性显著,偏重技能训练。蔡元培基于康德对于美的理解,将美育脱离功利之外,强调美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6]社会对音乐专业的功利性认知,使得美育的配合者以及协作者(即学生与家长)忽视了音乐作为艺术的独特价值。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学生同样可以在二次创作中感知音乐,但以功利为目的过分追求音乐技能,会导致其丧失对音乐作品真正理解的能力。即使在大学,一些音乐课程的低趣味性以及学校课程要求导致学生以获得学分为目的,美育的真正作用难以达到。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中西思想融合的结果,是中国美育发展的开始与初衷。通过回望过去,以蔡元培的美育角度可以进一步深思音乐教育仍存在的问题。当下音乐教育需要社会中的教育实施者、配合者以及协助者转变应试导向、减少功利性取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音乐课程的美育沉思

随着政策支持以及美育意识的传播,我国美育发展整体呈积极趋势。从无到有的过程通常显现着其显著的发展成效,在美育得到全面普及后,发展便以“精”展开。通过解读先人的美育思想,反思当下音乐课程设置,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旁观者的角度查漏补缺。

(一)保障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多样化

资格证的考试确保了教师的音乐素养以及教学能力,但课程的单一性却难以得到改善。亚里士多德强调青少年对于乐器的学习有助于其道德以及审美判断的培养,过于专业的音乐训练并不会有助于青少年美育乃至德育的发展,只能用以取悦听众。[7]将乐器的简单学习以及音乐欣赏作为美育课程的音乐教学内容,是适用于儿童与青少年的。

在亚氏看来音乐是对人情感的模仿,由于音乐能够充分反映高尚的性格,音乐便可以作为认知高尚性格的一种方式,儿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识别技能便可以转移为对其道德的教育。由于人的理性部分是在非理性部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出现的,音乐的教育作用首先对儿童的非理性或感性的部分作用,以此为其理性部分的发展做好了铺垫。[8]因此,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阶段,保证课堂中的音乐多样性格外重要。

(二)注重高校音乐美育课程的理论性内容

亚氏将音乐作用划分为道德教育、卡塔西斯(情感的宣泄或净化)以及闲中生智,其中道德教育仅围绕青少年展开。[9]若将音乐用以改变成人的德性,可谓天方夜谭。作为现实无法满足的情感欲求的实现,艺术之于成年人,以获得審美快感为主,促进成人心理健康,提升审美情操。因此,音乐对于高校学生以感知其中的智育以及提升审美为主,音乐理论的学习尤为重要。高校非音乐专业的美育课程也应以音乐理论为主,音乐鉴赏为辅。

高校音乐课程应确保在青少年时期对于音乐浅层积累的基础上,以理论总结,感知音乐的真正价值。对于非专业大学生而言,将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音乐鉴赏相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音乐教育的浅显易懂保证了音乐认知思维的广度,同时,音乐思维的深度也使得美育配合者接受音乐中的智育成为了可能。

(三)精细化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落实中小学生在各个阶段对于音乐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审美需求,也为学生多了一个专业选择的选项。因此,美育实施者的能力起决定性作用。亚氏在论述政治中的教育问题时,对家庭教育与城邦公共教育均进行了说明,但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非公共教育莫属,以每个家庭为单位的教育模式很难实现城邦教育共同水平。在此便需要高校以标准化的、高标准的专业课程设置,保证音乐教育实施者的能力。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为解决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为解决此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改革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还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只有积极创新和改进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而促进学生就业问题。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立无论是在音乐专业领域还是教育专业领域,都是无可非议的。为我国美育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音乐教育专业的新设与改革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内部的课程建设不能只是简单地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叠加,应在国家标准下做到与新时代基础教育需求、美育需求相结合。新时代下的音乐教育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培养全面的创新型音乐教学人才、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成为了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同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结合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及个人素养提升进行分析,进而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充分考量社会实际需要。

对于音乐课程的思考,整体走向以“精”与“深”为主。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多样化,到高校音乐美育课程的理论化,再到从根源保证师资能力,每一部分都是相互牵连的。这是对人的成长过程中音乐美育的保障,这一保障的顺利实现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美育理论指导着美育实践的发展。美育的建设仍应不忘初心,以蔡元培的思想为基准对音乐教育落实的现状进行分析,思考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回归了我国美育发展初衷。纵观发展所得成就,只有不断地自省,方能进步。蔡元培的美育观点在被众人簇拥的同时,也存在批判类文章对其进行解读。郭勇健认为蔡元培的观念过分强调美学实践,忽视了美学理论的重要性,将美育与美学混为了一谈。[10]借以亚氏的思想完善美育发展,确保了本文更全面地分析与探讨,使研究更具有了理论依据。可见,在政策的支撑下,音乐教育的发展绕不开美育理论。在音乐教育的落实过程中,实施者、协作者以及配合者,每一个角色都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https://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9/28/ content_10196.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s://www.beijing.gov.cn/ zhengce/zhengcefagui/202010/ t20201016_2112788.html.

[4]高洁.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J].人民音乐,2020(10).

[5][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8][9](希)亚里士多德,著.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0]郭勇健.蔡元培美育思想批判[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作者简介:焦旭楠(199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蔡元培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