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助力科学教学

2024-05-08 17:46王彤辉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多媒体教学内容

王彤辉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可以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关于信息技术对科学教育的积极作用,可以用四点进行概括。

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实验过程等呈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充分满足小学生对事物的新奇心理。

比如,在教学“浩瀚宇宙”这一单元时,教师需要寻找相关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三维动画视频、微课视频等,使其可以近距离观察宇宙等,然后再结合我国探索太空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空间的结构模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观念。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每一节科学课程内容,抓好重点、破解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讲授《地壳中的岩石》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上,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岩石形成的视频,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提高实验效率,提升学生探究水平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知识面有限、科学实验能力较弱,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科学实验,也难以细致观察实验对象的相关变化。这时,教师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演示科学现象。

比如,教学《植物的“食物”》时,需要做实验来验证“阳光下绿色植物产生淀粉”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微课实验视频,动态演示模拟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四、充分利用展示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相关图表、拓展练习成果,以及一些比较微小、不易找到的物品或标本等,以便于学生观察,为顺利掌握科学知识创造条件。

比如,教学《发霉的馒头》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认识教材中提及的霉菌的三种形态(绒毛状、蛛网状和絮状),熟记相关文字介绍。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霉菌不同形态的图片,为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微生物奠定基础。

总之,科学素养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落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教师要有不断革新的精神和包容的心态、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开展更加生动、趣味、高效的科学教学做出积极努力,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落地。

(责 编 于 安)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多媒体教学内容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蜗牛看牙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