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姝薇
【摘 要】性别教育对幼儿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形成以及人格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性别教育在幼儿园中更多是以隐性课程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文章从隐性课程结构三大层面分析,发现幼儿园物质环境中隐藏着性别刻板印象,组织制度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以致幼儿缺少男性榜样,部分教師持传统性别观念对不同性别幼儿差别化对待。为科学发挥隐性教育资源价值,政府应利用制度打破幼儿园教师职业性别隔离,幼儿园创设性别友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教师应转变自身性别观念,实施科学的双性化教育。
【关键词】性别教育 隐性课程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2-97-03
性别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里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探析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分化观念与行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性别认知和性别观念。[1]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意识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有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促进幼儿性别社会化的科学发展。现实幼儿园中除了教师设计的主题活动、集教课程等显性的性别教育方式,更多有关性别的教育信息往往渗透在师幼互动、环境创设、绘本读物等隐性课程中。
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它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2]幼儿园隐性课程基本框架可分为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三大类[3],隐性课程的潜在性、多样性、非预期性等特征与全面性、基础性的学前教育不谋而合。隐性课程在学前教育中具有特殊价值,它存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时时、事事、处处,对幼儿的影响是持久的、无意识的,然而这些潜在的影响很少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但却有可能影响个体一生发展。有研究发现目前绘本读物[4]、环境创设[5]等隐性课程资源中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等不科学的教育现象。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性别不平等的信息正“名正言顺”地隐蔽在幼儿教育中,埋下了儿童性别非科学化发展的隐患。鉴于此,本文结合有关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新近开展情况,基于隐性课程视角从隐性课程结构三大层面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为完善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幼儿性别课程提供一些建议。
一、隐性课程中的幼儿性别教育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共同构成课程体系,但受传统课程观影响,人们往往更看重显性课程的选择与实施,将其视为课程的全部而忽视了与幼儿学习发展关系更密切的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的引入,有利于拓宽视野、改变思路,使研究者从整体课程高度来看待幼儿教育中的性别文化信息,从而提高性别教育的警觉性和目的性。需要指出的是,幼儿园隐性课程基本框架的三个层面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并且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也是相互促进、递进与转换等动态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待隐性课程本身及其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一)物质空间层面——园所环境中隐藏着性别刻板印象
物质空间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它是物化的思想观念与教育价值观。幼儿在与物质材料、空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幼儿园在进行整体环境设计时通常首选色彩丰富、搭配美观等元素,却容易忽视其中隐含的性别元素。幼儿班级环境创设中的墙面装饰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人物形象上,男性更多的是西装革履的职业男性形象,例如警察、医生等,而女性大多以护士、教师或妈妈等形象出现;色彩搭配上,男性通常配以蓝色、灰色,而女性多配以粉色、黄色。这些现象实质上是存在于很多教师头脑中并以物化、符号化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6],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坚强、理智、勇敢与高成就动机等品质的集合,而女性应具有顺从、温柔、软弱等角色特征。个体在幼儿期时常会受到这样的社会偏见影响,内化环境所传递出的性别刻板印象[7],这不仅会使幼儿形成不平等的性别观念,而且会影响幼儿未来职业抱负、情感表达等各方面发展。[8]
这些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还大量存在于幼儿园活动区设计、教玩具投放、日常用具[9]与绘本读物中[10]。活动区里大多为女孩提供“娃娃家”游戏区,而男孩大多被安排在“攀爬区”这样的体育类游戏区角。幼儿园在为幼儿选配毛巾、杯子等日常用品时,往往以区分男女生活用品为目的而下意识地为男孩选购有蓝色、格子图案的物品,而为女孩选择有粉色、公主图案的物品。此外,园方购置的教玩具及教师自制的教具材料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绘本读物是帮助幼儿形成正确性别认知的重要载体,有研究选取儿童绘本分析发现,绘本故事内容中男女性出现频率不平衡,角色设定在两性职业、人格特质等方面存在较强的男性形象偏好。[11]这些通过物质空间资源潜移默化传递给幼儿的性别信息,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加剧不对等的性别观念。
(二)组织制度层面——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幼儿缺失男性模仿榜样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0》统计,我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约291万人,其中女性幼儿园教师约285万人,所占比例高达97.8%。[12]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比例失衡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女教师独当一面的现象并不单纯是由生理性别所决定的,而是劳动的性别隔离导致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13]幼儿园教师被视为具有家庭照顾性质的职业,依据性别刻板印象这一职业还被定义为“适合女性的职业”。
幼儿园里的组织制度也以其独特方式向幼儿进行文化传递。研究表明,男女教师在学校中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而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男性教师特有的性别特质有利于幼儿性别意识发展[14],然而幼儿园中如果只有女教师会导致幼儿缺少认同模仿的男性榜样。幼儿在与教师接触、游戏、互动等日常中可以习得一定的性别行为模式,因此接触不同性别的教师有助于健全幼儿性别认知,促进幼儿性别社会化过程。随着幼儿性别恒常性发展,个体自身的性别会影响其性别偏好,男孩会对男性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需求,女孩对女性教师有明显偏好的同时却表现出对男性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幼儿园中男女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男教师缺位致使幼儿只能长期接触女教师,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幼儿性别观念的正确发展。
(三)文化心理层面——教师传统性别观念固着,不同性别幼儿差异对待
幼儿教育离不开文化传播与心理交流,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涉及教育语言、教师期望与行为、态度诸多方面。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由教师组织的幼儿男女有别地排队、入睡、如厕等活动,这些简单、日常又重复的生活环节会促使幼儿获得性别恒常性,同时也是幼儿园隐性性别教育的体现。性别意识并不是出生就有的,在园时幼儿会受到教师性别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幼儿的性别期待、师幼互动以及采取的性别教育方式。
部分教师遵循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例如认为男孩应当勇敢坚强,不能总哭哭啼啼,女孩应该文静温柔,不要打打闹闹像“女汉子”。教师在自身性别观念的影响下,会按照固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来培养幼儿,班级中会形成鲜明的男女有别的心理氛围,从而间接地对幼儿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师幼互动中教师会因为认为男孩爱跑爱闹、女孩安静而对不同性别的幼儿给予不同程度的差异关注。[15]这样的差异对待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对男孩惩罚多、对女孩约束多、对男孩帮助多、对女孩帮助少、注重男孩创造力培养、注重女孩艺术能力培养等行为。[16]教师开展性别教育是以男女幼儿生理差异为基础,教师应看到生理差异而去理解不同性别幼儿的需求。但有差异不代表着有偏见的对待,教师头脑中的带有偏见的性别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在性别教育行为中表现出来,这无疑不利于幼儿发展。
二、完善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建议
(一)幼儿园创设性别友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环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一种媒介存在,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共同构成了传播环境。性别友好环境是指在环境创设中加入性别考量,以创造出不同性别都可以获益的环境。在目前幼儿园的物质空间创设中,教师应不断提高性别教育觉知能力,努力消除教育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性别平等的环境。
在环境创设上,教师应提高自身对周围环境的性别敏感性,有意识地关注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中隐含的性别文化因素。大到幼儿园室外硬件设施和大型器械以及各种活动区角,小到室内的墙面装饰、幼儿日常用品和教玩具等的投放,这些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设置活动区角时,教师应开设适合男女孩共同游戏、无明显性别限制的区角。同时教师应确保在基础设施的配置、物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时,体现性别平等意识,以此消除刻板印象对幼儿发展的限制,为男女孩提供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近些年,逐渐有像《奥利弗是个娘娘腔》这样的反性别刻板印象的优秀绘本出现,这些挑战传统性别观念的绘本显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包容与开放。幼儿园在采购幼儿读物时,要将体现性别平等纳入筛选标准,杜绝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读物对幼儿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二)政府制度保障以打破幼儿园教师职业性别隔离
男性幼儿园教师的缺位现象备受社会关注。幼儿园需要男教师,幼儿更需要男教师。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引导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资,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利用大众媒体传播科学性别角色知识,打破“女性应该做什么职业和男性适合做什么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营造价值中立的性别文化氛围。广泛宣传男性进入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速扭转大众的传统职业观念。相关教育部门可利用政策吸引男性进入幼儿园工作,注重男教师的培养与职业规划。从微观层面上,结合男教师特点改变教学管理工作,充分考虑男女教师之间的不同优势,实现符合彼此特质的分工与合作。例如可以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安排男教师在不同时间带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给予幼儿充足的与其接触的时间与机会。依据男教师比较擅长的领域,安排其担任体育、户外活动等教学任务。
(三)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实施双性化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解放,单一且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已经无法适应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灵活多变的性别特质才更符合快速发展又变化多端的时代。近些年,人们开始提出在幼儿性别角色教育领域引入双性化理论。双性化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双性化人格品质的个体,使教育者摆脱传统性别观念而自由发展[17],而在目标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灵活多变及健全的性别品质尤显重要。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其科学的性别教育观是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关键。
因此,首先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重视培养师范生双性化教育观念,幼儿园也应利用培训和教研活动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双管齐下以提升幼儿教师科学性别教育观念,使教师快速从思想转变到教育行为转变,真正发挥教师作为幼儿人格养成的导师作用。其次教师应自觉努力突破自身的性别角色局限性,不断学习社会学及性别科学知识,切实加强自身的双性化教育意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双性化视角看待幼儿,给予男女孩同等的发展机会,自觉反省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偏袒或不科学的教育行为。最后幼儿园中的双性化教育大多以随机的隐性课程形式出现,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时机,发挥教育机智并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科學的双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丛中笑.浅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74-79.
[2]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3.
[3]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5.
[4]季燕,张景.儿童绘本故事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以135本儿童绘本为例[J].早期教育,2021(4):29-34.
[5]张学而.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危害及预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83-87.
[6]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7.
[7]ABOUD F E. The development of prejudic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On the nature of prejudice:fifty years after Allport,2005:310-326.
[8]刘昌亚.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7.
[9]同[5].
[10]同[4].
[11]同[4].
[12]同[8].
[13]索长清.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及其社会地位边缘化: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25(5):95-98.
[14]王艳芝,柴莉颖.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25-27.
[15]蔺志敏.幼儿园性别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桂林市A幼儿园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69.
[16]李沛.游戏中教师对不同性别幼儿的教育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摘要Ⅰ.
[17]薛洁.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研究:基于一日生活中教师行为的考察[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