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视域下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研究

2024-05-08 13:30刘甜甜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刘甜甜

摘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情绪劳动失调的风险。为了降低教师情绪劳动失调发生的频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还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使教师明确情绪劳动的相关要求。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劳动存在着:缺乏“关系”意识,难以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缺乏“共情”意识,难以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缺乏“对话”意识,难以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应该培养教师的关系意识,构建师生间良好的关怀关系;培养教师的共情意识,满足学生真正的关怀需要;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怀教育理论;教师情绪劳动;情绪劳动优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38-05

随着学者们对教师情绪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情绪是教学的核心[1],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情绪劳动过程[2]。情绪作为一种内隐的、非规则化的情感要求,具有复杂性和不易操控性的特点,教师一旦失去对自身的要求与外在约束的调控能力,极容易造成情绪劳动的失败,进而出现情绪劳动的失调行为[3]。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情绪劳动失调行为时有发生。本文基于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的关怀教育理论,分析教师在情绪劳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失调行为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优化教师的情绪劳动,从而降低教师在情绪劳动中出现失调行为的频率。

一、教师情绪劳动的基本内涵

情绪劳动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分析服务业工人(如空乘人员、收账员等)所从事劳动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情绪劳动是指人们通过对情绪的整饰而创造出某种公开可见的面部展演和身体展演,情绪劳动为了获得工资而出售,因此具有交换价值[4]。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满足上述情绪劳动的特征。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与人交往互动的活动,每天需要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在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等不同个体的各种关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情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需要对自身情绪进行合理调控。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其情绪劳动不同于服务员、乘务员、销售员的情绪劳动。关怀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怀关系是教师进行情绪劳动的首要原则。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功利性的学习已经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5]。为扭转功利性的教育局面,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诺丁斯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关心能力,能够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的人,教师情绪劳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

二、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视域下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特征

(一)关系性

诺丁斯认为关怀的本质就是一种关系,是个人对他人、对世界的“关系”,关系性是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6]。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当中,一方付出关怀,另一方接受关怀[7]。因此教师关怀学生的本质是与学生构建一种双向互动的关怀关系,这种关怀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关系性是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关系中,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准确定位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并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理解性

情绪劳动需要教师具备情绪理解能力,理解性是教师情绪劳动的一个主要特点。情绪劳动又被称为情绪工作,情绪工作指的是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尝试改善他人(如学生)感受到的意图和行动。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的行动和意图,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理解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进行情绪劳动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情绪理解能力,要花时间去倾听学生的问题或担忧,理解学生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设身处地为学生思考,尝试理解学生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建议和指导,舒缓学生的情绪,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对话性

诺丁斯认为,对话是教师关怀学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话可以培养出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对话并不仅仅是交谈,也不是仅允许对方提出口头争论,对话开始于对未定事情的讨论,且对话双方都不知道未定事情的答案[8]。通过对话,师生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产生关注和动机位移。学生在回应、接受教师关怀行为过程中也常通过对话来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教师情绪劳动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情绪的合理调节和有效表达。教师的语言表达是与学生建立对话关系的基础。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迅速察觉学生情绪的变化,判断自身情绪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否达到心理预期,知晓自己的情绪表达是否恰当,以便及时调节自身及学生的情绪。对话不仅是培养具备关怀能力学生的必备手段,也是教師进行情绪调节的重要手段。

三、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视域下当下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缺乏“关系”意识,难以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大力倡导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确发生了一些向好的变化,但仍有个别教师难以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出现一些不当言论或过激行为,引发师生冲突。人们普遍认为导致教师情绪“极端化”,出现不当言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从情绪劳动的角度分析,教师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在进行情绪劳动的过程中缺乏“关系”意识,难以与学生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不良的师生关系增加了教师情绪调控的负担和教师情绪劳动失调发生的频率,是教师情绪失控、出现不当言行的主要原因。

(二)教师缺乏“共情”意识,难以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

教师情绪劳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解性。教师在理解学生情绪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控可以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减轻自身压力,降低情绪劳动失调发生的频率。然而在追求“分数GDP”的功利主义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普遍关心的是“生产绩效”,教师与学生深层次地交流较少,教师较少去理解、关心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难以感受教师的关怀。

(三)教师缺乏“对话”意识,难以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近几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9%~3.3%;初中生检出率约为30%,其中重度检出率为7.6%~8.6%;高中生检出率接近40%,其中重度检出率为10.9%~12.6%[9]。有學者指出,大多数的心理问题或疾病都是由于人的基本需要,特别是人的交往需要、尊重需要未得到合理满足引起的,例如缺少爱、不被认可、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离等[10]。满足个体交往需要、尊重需要离不开对话,对话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领域中,由于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进行情绪劳动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话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关怀的需要、认可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缺少情绪和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不能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绪和需求,反而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学生,往往难以产生符合预设的期望,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增加自身情绪调节的负担和情绪失调的风险。学生在教师的情绪劳动中无法体会到教师的关怀,无法满足自身的交往需要,进而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

四、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视域下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关系”意识,建立“我—你”的师生关系

首先,建立“我—你”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学校改变旧有的教育制度,转变学生的培养方式;需要有关教育部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及时对教师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其次,教师应该在进行情绪劳动的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对自己的关怀给予回应。只有教师关怀学生、学生给予回应,才算关怀关系的建立。但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回应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观察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且及时地表达对感受到的关怀行为的真实反映和自己的实际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和需求调整自己的关怀方式。最后,教师应该明晰师生交往的合适范围,建立健康的关怀关系。教师在关怀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关怀的限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要采用符合道德和伦理规范的恰当方式进行,既保证教师角色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能减轻学生的压力,构建一种轻松、愉悦的关怀关系。

(二)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满足学生真正的关怀需要

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创设关怀学生的外部条件。首先,学校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变革学校教师的考核制度,将共情能力、关怀意识、师生间的关怀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内容置于首要位置。其次,学校应变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关怀能力纳入培养方案,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关心世界的学生。学校还应重视教师的情绪劳动,定期为教师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了解并掌握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最后,学校还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减轻教师压力,消解教师的负面情绪,使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与温暖。

另一方面,要加强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转变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观念,学会倾听、观察、尊重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提升自己对不同情境的感知力、洞察力,透过学生表面看到其深层需要,如信任感的需要、兴趣与探索的需要、自我整合与认知的需要、被群体认可的需要等[11],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应该基于已有的条件有意识地创造与学生的积极共同经历,如开展班级聚会、夏令营、研学活动、春游等,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怀型师生关系。积极分享共同经历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不仅仅需要进行对话教学,更需要进行“对话情绪劳动”。进行“对话情绪劳动”需要教师具备对话意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情绪劳动观念。教师应该明确进行情绪劳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情绪劳动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与学生置于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建立“我—你”的对话关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给予反馈,同时产生符合实际的学生期望,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其次,明确对话的发生机制。对话的发生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对话意识的激活阶段、对话情境的维持阶段,对话机制的实现阶段[12]。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可以从激活对话双方的对话意识入手。对话意识的产生一般满足两个条件: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引起个体动机。个体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个体动机,因此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不仅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念,更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自己对教学的热爱,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对工作充满兴趣与热爱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相处。

最后,学校应该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教师的情绪劳动受到外部环境与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政策和领导对教师的要求。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教师负担了太多教学以外的任务,这些任务挤占了教师大部分的精力,导致教师在日常的情绪劳动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爱护,忽视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削减教师的非教学任务,保证每位教师每天至少与学生有一定次数、一定时间的非教学任务的对话,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HARGREAVES A. Emotional geographies of teaching[J].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1,103(6):1056–1080.

[2]尹弘飚.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10):18-22.

[3]秦旭芳,刘慧娟.教师情绪劳动失调窘境与理性化调控[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0):41-45.

[4]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成伯清,淡卫军,王佳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21.

[5]王彬武.“双减”时代:告别教育工具主义[J].教育家,2021(34):23-25.

[6]郭娅玲,匡思蕾.“关心性”关系的建立——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6):68-71.

[7]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

[8]赵雪霞.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教师素质的全新要求[J].外国教育研究,2003(3):25-28.

[9]静进.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解读与对策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2):161-175.

[10]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481-480.

[11]赵雪汝.掌握自我密码,让师生关系更融洽[J].人民教育,2022(Z3):63-65.

[12]朱德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82-86.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