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2024-05-08 13:30江涌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江涌

摘要:江蘇教育现代化30年的率先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新时代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奋进新征程,江苏努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的教育先行示范高地,在强公平、强质量、强品质、强贡献、强支撑、强认同等方面走在前、做示范。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行动路径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级、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等。

关键词:江苏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0-05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总结江苏教育现代化30年实践经验与历史成就,深入研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内涵重点与策略路径,本期策划“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专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指向清晰、要求明确,为我们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作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决策部署,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这是我们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高标准教育强省建设助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来讲,不论是教育强国建设,还是教育强省建设,其谋划和推进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即所处方位、目标方向、实现路径。

一、回望过去,更加坚定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前进底气

早在1993年,江苏就启动实施苏南教育现代化试点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为区域乃至全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江苏样板”。30年风雨同舟、30年披荆斩棘、30年砥砺奋进,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引领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鲜明旗帜,成为江苏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推动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30年来,党的领导开创新局面。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所有设区市和县(市、区)均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委,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选派实现全覆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稳步推进,形成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格局。

30年来,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跨越。全省中等及以下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70%,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增多,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30年来,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在全国率先推进普惠园服务区制度,全省约70%的县(市、区)实现普惠园划片服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公民同招”,在优质普通高中就读学生数占比超过90%,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公平接受教育机会得到更加有效保障。

30年来,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全省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数量连续三届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有21个县(市、区)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地核查。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目前有12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数量居全国第一。16所高校4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38所高校263个学科进入ESI前1%,15所高校36个学科进入ESI前1‰,3个学科进入ESI前1? 。高校拥有两院院士8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400余人(约占全国高校总量10%)。

30年来,服务发展作出新贡献。高校获批牵头建设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2个,承担全省70%以上的基础研究、9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十年全省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600余万人,在省内就业创业比例超过70%,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强调,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这是对江苏教育过去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激励,为我们继续奋进新征程提供了强大动力。

江苏教育现代化30年探索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江苏教育系统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是始终坚持敢为人先、勇于争先的目标追求。从在全国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到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从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到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系列的“率先”构成江苏教育最闪亮的标符,集中体现了江苏教育“走在前、做示范”“为全国探路”的担当与使命。

二是始终坚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的系统思维。重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先后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改革文件,实施“三新一亮”工程、中职“领航计划”、高职“卓越计划”、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外延和内涵的“双跃升”。

三是始终坚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实践路径。坚持从学校、乡镇到县域再到省域分步骤、分层级实施,由苏南向苏中再向苏北分区域、分梯度推进,先局部试点、后面上推开,既注重推动条件较好地区先行先试、提供示范,也注重指导基础薄弱地区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实现了江苏教育现代化试点探索、区域推进、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的重大跨越。

四是始终坚持标准先行、以评促建的引领机制。注重发挥指标导向引领作用,在全国率先发布《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形成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学校负责创建实施、教育督导评估机构跟踪评估监测的 “上下联动、三位一体”评建机制,让江苏教育现代化可量化、可观测,看得见、摸得着,实现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牢记嘱托,准确把握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方向

江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亲临江苏考察,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这是谋划推进江苏全部工作的主题主线,也是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引。

奋进新征程,我们将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着力开拓新局,加快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实验区,努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的教育先行示范高地,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是在强公平上走在前、做示范。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底线更加牢固,以促进公平为基本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更加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高,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小,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在强质量上走在前、做示范。主要体现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教育现代化全面实现,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基础教育战略基点更加扎实,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更加向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更加凸显,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達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

三是在强品质上走在前、做示范。主要体现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依归,教育具有较高的整体优质度,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以质量、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建成引人入胜的课堂、给人智慧的学校、让人幸福的教育。

四是在强贡献上走在前、做示范。主要体现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协调、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教育供给与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力显著跃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

五是在强支撑上走在前、做示范。主要体现在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巩固,拥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教育经费保障到位,教育体系较为完备,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相匹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

六是在强认同上走在前、做示范。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提高,形成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乐教爱生、家长放心信任、社会普遍认同的良好教育生态。江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地、世界青年向往留学目的地、全球教育治理和国际教育标准的重要策源地。

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是一项探索性、开拓性的事业,必须突破既往、超越自我,重在实践、干在实处,破解难题、求解新题,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更加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锚定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的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阶段性目标和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国内最好水平,认清差距所在、看到问题所在,系统设计重大任务、工程项目和改革举措,不断提升江苏教育发展质量。

二是必须更加注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研判未来江苏教育内外环境面临的深刻变化,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把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人口变化等重要变量,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下好教育先手棋、打好教育主动仗。

三是必须更加注重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紧密对接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等,统筹好教育强省建设与经济社会其他各领域发展,促进政策协调、资源优化。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有效机制,推动教育组织从相对封闭、相对单一走向开放融合、多元多样,汇聚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

三、感恩奋进,积极探索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行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教育的关心、关怀、关注始终是进行时,2021年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2022年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2023年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留学生回信,为我们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征程上,我们既需要凝聚共识、群策群力,也需要扭住关键、带动全局。具体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五个聚焦”:

一是聚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教育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必须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我们思考和谋划工作的逻辑起点。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把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把教育领域建设成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思政教育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抓手。我们将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五育并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是聚焦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我们将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多样发展、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基础教育体系。抓好职业教育重要增长极,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滚动支持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和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高等教育龙头地位,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构建一流多元、内涵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是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涉及千家万户,需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个根本价值取向,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将更加注重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立学龄人口变化预警机制,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和布局,加强城乡和各学段基础教育资源统筹,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打造扬子江高水平大学群,加强对苏北苏中地区建设高校的扶持力度。更加注重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弱项,重点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加大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上普通高中、上好大学的美好期盼。坚持不懈抓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双减”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聚焦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当前,江蘇正全面落实 “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迫切需要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基础支撑。我们将实施科技创新“策源”行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塑造拔尖人才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平台支撑、包容生态滋养的建制化优势,依托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引育大师、战略科学家、产业科技领军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内涵型增长提供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实施科技人才“强链”行动,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探索组建江苏高校先进制造产业链学科集群,统筹实施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计划,精准服务江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是聚焦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教育综合改革是建设教育强省的根本动力。我们将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总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优化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具有世界水平、富有时代特征、体现江苏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新赛道。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可持续“走出去”相结合,持续引进国际优质资源、特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延揽国际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江苏高校“郑和计划”境外办学品牌,探索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文+”等国际中文教育新模式,加快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贡献更大教育力量。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