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研究

2024-05-08 09:36:10潘慧莉
商展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绩效评价协同

潘慧莉

(南京市江宁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江苏南京 211100)

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的融合,也是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四链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教融合升级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落地的有效路径。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我国需要重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1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对区域教育系统优势、产业系统优势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物理性叠加,而是在多元主体合作产生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产生1+1>2的效果,因此这种资源整合能够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例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校、科研机构均可以依托企业、产业资源,完成技术研发实验、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企业则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教育与科研资源,满足自身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从而在合作主体之间构建双赢局面,打破各方主体的发展瓶颈,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技术人才支撑。人才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优质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在人才的引入、培养工作中,创新型技术人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进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即便是在区域传统行业发展中,随着新兴技术的赋能,离不开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参与。由此可见,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数量、专业素养等对区域经济提速发展、转型发展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既强调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又重视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与技术发展前沿、产业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实现对接,这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2 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需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现紧密对接。与此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需要明晰自身定位、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并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得以持续优化为出发点,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为以问题为导向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发展瓶颈提供依据。具体而言,为了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个地区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 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

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促进作用,就必须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各方主体在达成合作意愿、产生合作动力的基础上,促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方向、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紧密结合,促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相互嵌入。从其必要性来看,一方面,两者的相互嵌入能够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对性,从而有效避免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生割裂,促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两者的相互嵌入可以让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得以更加高效地转化,在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更高的效益,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各方主体开展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实现长效发展。由此可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能促使两者实现双赢。

在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深度交互的过程中,有必要从意识建设、成果导向两方面入手,为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具体而言,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引导高校、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从而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之上,创新主体可以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方向,促使各方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整合目标设定等工作;其次,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并根据考察结果找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交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有针对性地探索两者目标之间的相互嵌入策略。

在以上要求下,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一是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调研。这项工作的开展既要求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做到积极反馈,而高校作为具有丰富学术资源的一方,需要通过参与调研过程,确保需求调研工作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开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研工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需要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目标、瓶颈及在发展过程中对创新技术的需求与依赖程度等,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调整提供依据;二是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具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不仅需要了解不同主体具有的需求,还要通过整合各方主体资源,为满足各方需求、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准备。其中,需要整合的基本资源包含政府部门的政策供给、企业的生产资源与人力资源、高校的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等,这些资源在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设计协同创新项目。协同创新项目的确定既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又需要立足实际,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各方主体需根据资源供给状况,以突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合力共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平等身份开展深度合作,为项目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四是开展反馈工作。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技成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方主体应重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对合作方式、合作效果等进行反思,并对未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发展规划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2.2 明确协同创新主体功能定位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如果多元主体对自身定位欠缺明晰的认知,就容易导致各方主体无法有效履行自身职责,出现关注自身利益而无法发挥自身功能的情况,导致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无法实现协同,制约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由此可见,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对于协同创新体系的有序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参与来看,政府既需要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求开展政策供给,又要在多方主体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协调作用,因此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职能部门应重视发挥出自身主导作用,以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为出发点,依托政策工具激活各方主体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为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提供保障。具体而言,一方面,为了确保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方主体能够在深度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产出效率,政府部门需围绕相关工作制定行政法规,推进相关工作得以规范化地发展,有效避免各方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产生不当行为,维护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公平性,促使各方主体在协同创新中获得较强动力。例如,政府部门可通过完善协同创新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等方式,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呈现出更高水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有必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多方合作主体需求实现对接,有效解决合作主体之间信息分享不通畅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例如,政府部门可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促使高校与企业围绕多元需求开展联动。同时,政府部门可以组织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成果会展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对接活动,鼓励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及技术承接与转化能力的企业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综合效益为基础,有效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江宁区不仅出台了促进全区校地融合、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精准施策促进我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还在平台建设中做出了较多探索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江宁区加快推进“环东大知识创新圈”、 南京麒麟科技城、“中国药谷”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高校人才和各类创新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校地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江宁区联合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驻区13所重点高校成立“江宁区校地融合办公室”,构建校地融合直通车,促进驻区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和开放共享,探索建立校地良性互动合作的体制机制。此外,江宁区连续5年取得中国创新挑战赛的承办权,也是目前全国唯一成功举办此赛事的区县赛区。赛事是由科技部等国家级部委联动承办的大型国家级科技赛事,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此基础上,江宁区还启动东大、南京工程学院等7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筹建了南京通信与网络等6家产业创新中心,合作设立了上海交大、厦门大学2个技术转移机构,组建了智能电网、生命科学、未来网络、节能环保4个技术(产业)创新联盟,无线谷成为“两部一省”共建的国家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全区逾60%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每年全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余项,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奖与创新示范基地。

从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参与来看,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与企业是主要的合作主体,也是协同创新项目的实践主体。无论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还是科技转化与应用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依赖这两个主要主体来完成。从高校来看,高校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在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这也决定了高校能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保障,从这一要求来看,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定位可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方面,高校作为知识分享主体,需要依托基础科学研究为基础创新提供前提,进而通过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为企业发展、产业发展乃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能;另一方面,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分享主体,需要发挥人才在技术科研方面具有的能力,强化自身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开展科技研发及与企业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夯实基础,进而以创新为驱动,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从企业来看,企业在承接创新技术及推进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决定了企业具有的发展需求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导向。同时,企业具有不容忽视的技术创新能力,可通过自主创新或成立创新联盟等方式,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参与创新实践。因此,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企业定位为只能对创新技术进行承接,而是需要重视发挥出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企业要全面表达自身需求,强化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并与高校共建信任关系,从而协力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需要对双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这对深化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关系,这也是双方能够通过合作在资源整合中形成规模优势的关键。同时,基于优势的互补性,高校与企业之间具有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随着技术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具有的科技应用需求需要由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来满足。同时,高校科研技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企业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只有在对这种合作关系作出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合力共建有效的成本协调机制、利益驱动机制等,从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保障。

2.3 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是现代管理领域中的重要工具。重视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提升绩效评价工作水平,能够总结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优化路径。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工作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各方主体需要重点考察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各方主体需要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绩效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多元主体不同战略目标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评价主体需要推进评价理论得以与时俱进,评价方法得以多元化发展,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呈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客观性及公平性,从而全面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状况,缩小产学研协同创新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

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各类因素做出全面了解。具体而言,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建设水平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当科技创新人员数量越多、专业素养越高时,产学研协同创新越能更好地发挥出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第二,资金投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资金缺乏的背景下,各方主体的技术创新与转化工作必然会受到一定限制,而当能够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较为充裕时,也能体现出政府部门及其他主体对协同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及协同创新工作的发展前景;第三,多元主体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是否具有密切的关系及是否能够实现资源互补,都对资源的交换与配置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这一因素往往能够影响合作主体具有的合作意愿,关系着协同创新工作是否能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这些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协同创新模式、政府政策供给、区域创新环境等一些难以被量化的因素,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中,需对这些因素作出考虑。

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原则来看,首先,相关工作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由于绩效评价工作涉及大量内容,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容纳所有要素,因此绩效评价主体需对评价指标进行优选,依托具有典型性的、权重更高的评价指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作出评价;其次,相关工作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在开展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需要强化全局意识,从整体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进行审视,处理好各个绩效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促使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全局最优;再次,相关工作需要遵循前瞻性原则。在开展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既需要重视对现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做出客观反映,又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潜力、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最后,相关工作需要遵循可比较原则,即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构建的绩效评价标准需要在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开展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的优劣,为其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在确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看作一个包含投入与产出两个组成部分的系统,并对影响投入产出的资源供给机制、合作机制、协调机制等进行考虑。例如,在对投入指标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在二级指标体系中反映出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数量、经费支出、企业数量及其规模、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在科研经费来源中的比例等。在对产出指标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在二级指标体系中反映出科技创新论文数量、专利数量、项目完成度、科技转化效果及以上成果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有必要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政府部门、企业及高校需要对协同创新成果进行积极反馈,邀请相应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在评价方法方面,可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方式。在评价技术方面,需要发挥出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收集、处理中的优势,从而为绩效评价水平的提升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推进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功能,各方主体需要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开展导向,并在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对高校及企业功能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方向,推进相关工作的持续优化,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学研绩效评价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