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 赵文晓 赵雪莲 杨靓宇 赵军 段新成
(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为学科建设及拔尖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学科交叉既不是学科的简单叠加也不等于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和相互合作[2]。护理学科以人为服务对象,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属性,早在20世纪后期就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近年来响应国家号召不断优化和发展,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护理人才培养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尚存在从科研角度考虑多,跨学科人才培育模式探索的少,交叉深度不够,未设置二级学科等问题,致使人才培养原动力不足。本文对目前我国护理学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护理人才的路径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促进护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快创新型、复合型拔尖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近年来,人口深度老龄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的复杂多样化等问题给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巨大挑战。护理学科肩负着守护健康的使命,及时创新理念,转变学科范式,融入社会多元领域,培养更多护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是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快速发展及大健康理念的提出给学科交叉融合及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因此,护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发展交叉学科,助力学科多维度的发展,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思维和方法的护理人才,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多变的健康问题。
2.1 组建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护理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具有广阔学科视野、跨学科知识和思维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把握前沿学术动态。江苏某院校构建了临床专家指导团队、名师工作团队、教改课题研究团队、精品课程开发团队、跨学科同伴学习团队等50多个校企合作跨学科师资团队,营造良好的跨学科氛围,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能力,提升教学效能感[3]。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构建以护理为核心、科技为支撑、临床为依托、跨学科为延伸的高水平、多元化教研队伍,其中有43.1%的专任教师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并且成立“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联合全国不同区域多所高等护理院校,整合交叉学科资源,构建跨学校、跨地域、跨学科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为推动护理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满足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提供有力支撑[4]。
2.2 建设跨学科课程及教材跨学科课程是指合并或融合具有内在联系的2种或2种以上不同学科而形成的新课程,包括含不同学科的必修课、含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跨学科的前沿课程等[5]。我国根据临床实践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开展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通识教育等形式加入课程计划,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如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一门融合护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体育学的“运动康复与护理”综合课程,围绕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评估与运动处方、常见慢性病的运动治疗/康复、运动健康与运动行为实施教学,培养护理与运动康复的交叉护理人才[6]。还有院校将融合临床医学和实验室科学技术的检验专业课程增设于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跨学科团队导向学习模式,提升了学生检验知识掌握度和护理实践能力[7]。另外,华西护理学院开设“护理研究前沿与临床转化”课程,邀请生物材料高分子、计算机信息大数据、基础医学等领域知名专家授课,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启发科研思维。
2.3 搭建教研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护理创新人才的孵育基地,是培养跨学科护理人才的重要场所。湘雅护理学院实验室从预防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探讨疾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模式等基础原创研究,为疾病预防和康复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8]。2020年,华西护理学院成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护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领域,拥有护理学-生物学实验室、灾害护理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三大研发平台,可满足护理+生物学、工学等方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9]。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以护理学专业为中心,融合护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医学、信息学、计算机、化学和机械等多个优势学科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进行人工智能与主动健康产品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为护理学交叉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思路[10]。
2.4 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一项科学研究项目可使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及参与者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资源,提升护理教师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截止目前,护理学科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学、管理学、信息学以及工程与材料学等8个学科,研究聚焦于慢性病、健康管理、长期照护、老年人等重点科研方向,并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突破重点研究中的数据整合、信息平台建立及分子水平影响机制等关键技术[11]。搜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现,护理学学科交叉论文共涉及临床医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基础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5个一级学科,发表论文39.8万余篇,其中我国护理学者发表的论文涉及13个一级学科,共发表2.6万余篇论文,护理学科交叉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
2.5 护理学与多学科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本-硕贯通培养、双学位等培养方式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目前多所高校护理学科通过这种方式开展与其他学科联合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4+2”学制的卓越护理人才贯通培养班,旨在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智能护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护理人才[12]。复旦大学与芬兰图尔库(Turku)大学开设了护理学专业学位健康信息学方向的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培养能够运用护理科研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13]。
3.1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探索护理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高校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学科交叉、交流,探索完善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环境。2018年教育部批准32所高校可自主设置目录外的交叉学科或在学科目录中设置交叉学科门类,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2020年批准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设置了2个一级交叉学科;2021年明确了一级交叉学科设置条件、设置程序、评价机制、学位授予等,建立了相关管理机制[14]。面对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了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传统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但是,目前护理学科交叉融合存在认识不够精准到位、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够高等普遍性问题,仅有少数高校进行了探索试点,贯通培养、联合学位、双学位方式培养的人才项目较少,人才培养多呈现分段式进行,且两学院或高校间的联系较少,根据原有培养方案完成各自培养计划,学生无法有效建立跨学科知识框架;跨学科课程缺乏完善的设计框架和理论指导,以累加式理论教学为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效创新,所进行的跨学科范围有限[15]。
因此,要进一步精准对接国家需求和重大健康问题的需求,寻找交叉融合的切入点,加强学科合作,将所需的跨学科知识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中,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建立学科交叉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更多、更深的联结渗透让学生接受系统性、整体性多学科知识学习,提升跨学科能力。
3.2 创设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环境,深化跨学科师资队伍发展体制教师跨学科能力的相关机制及协同创新平台等优良的育人环境,为开展相互交流、探索,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我国跨学科师资队伍起步较晚且规模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及评价机制,较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导致跨学科的教学内容较为表浅,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护理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及科研平台资源配置仍十分匮乏,仅有湖南省和四川省的2所护理院校建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尚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而且科研工作者及实践教师学科背景较为简单,以护理专业背景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学科护理人才培养[16]。建立健全护理跨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挖掘多学科背景的护理人才,完善师资队伍评价机制,加强教学及科研平台等资源配置,创造优良的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环境,通过激发护理教师开展交叉融合教学和研究的动力及兴趣,允许导师在不同学科点指导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将学科交叉成果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及培养环节等措施,促进护理教师跨学科能力及跨学科护理人才培养。
3.3 开展学科交叉的教研实践活动,培养护理复合应用型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多组学技术等前沿技术为护理学提供了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方法[17-18]。但是,我国目前跨学科护理实证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研究尚不深入,跨学科护理科研的投入和产出相对滞后,且跨学科人才培养在实践领域开展较少,跨学科团队实践活动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护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9]。护理学科应面向社会需求和健康问题,聚焦前沿及交叉领域,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利用跨学科的知识、技术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此外,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间形成学科群,组建多学科团队,开展基础原创性研究、临床及转化研究,护理研究人员及学生依托项目开展以研究成果转化及实践应用为目标的跨学科研究及实践活动,提升创造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健康服务问题的复杂化、护理学研究范畴的不断拓宽,护理学科研究范式逐步延伸,培养具有护理交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既是现实需求也是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跨学科护理人才培养虽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需要提升学科交叉、交流意识,从顶层设计及布局、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效果,加快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加强护理学科交叉自身队伍建设,同时促进护理学科稳定发展,加快孕育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