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悦,曾钰喧,鲁玮瑄,于镇涛,余凌云
(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在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初期阶段,时间紧任务重等现实背景下,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发力、整合资源助农的乡村发展体系。但它本质上是外源式发展模式,无法从源头上让乡村这潭水活起来。从长远来看,农村发展依靠外部资源会带来一些弊端:首先,无法充分利用或正确利用内部资源,限制乡村建设,发展容易同质化,难以持续发展;其次,对于国家而言,其行政成本较高,难以长期实行此方法,更难谈将其常态化发展;同时,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策略实施,侧重于外在“生态”的改善,很少涉及内在“心态”调控[1],导致农民过分依赖政府,磨灭自我能动性,难以从根本上激活乡村。外源式发展理念被套用到乡村建设中,结果遭遇内外联动而“内”不动的窘境。
内生发展理念则为发展中国家从依附关系中突围以及农村摆脱现实发展困境提供了一种转型思路[2]。从农村空间组成来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被认为是农村内生发展的主要区域。在农业发展上,能弥补传统农业发展的不足,能解决农业生产大规模化、劳动力分散化、农田破碎化等问题;在经济发展上,充分发挥农村资源的潜力,使农村投资、创业、就业等经济活动更加多元、灵活,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上,能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优势与特色文化,加快农村建设步伐,降低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有效改善农村环境,使乡村更加美丽。
故乡村振兴,要强调乡村主体发力,提升乡村的自主性和活力,才能有效推动乡村内生发展。
内生式发展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依靠本土资源禀赋,追求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内生发展模式在各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3]。它强调多样化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依靠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和社会组织资源,倡导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和贫困农户生活水平的建设方式。
以怀化市麻阳县黄双冲村为例,基于“内生式发展”理念,对村落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营建进行探讨。
黄双冲村位于湖南省麻阳县岩门镇以东2 km处,离滕代远同志故乡玳瑁坡村5 km,距麻阳县城仅8.3 km,现主要对外联系道路为村主干路连接至国道G354,临近麻阳高速出入口和高铁站(7.5 km),交通优势明显。
村庄域面积6.75 km2,辖7个村民小组,共468户,1 602人,其中常住人口约1 300人。80岁~90岁18人,90岁~95岁7人,95岁~99岁5人,百岁老人3人,双胞胎23对,是远近闻名的双胞胎村和长寿村。村内原生环境水平一般,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村容整体文化风貌良好(见图1)。2014年被评为省级美丽示范村荣誉称号,2021年被定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和湖南省特色精品乡村。
该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黄双冲村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分析村庄生产、生活、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内生式发展”理论从资源发掘、动力激活、生态修复三个方面探索村庄“三生空间”营建策略(见图2)[4]。
产业空间方面,从农业产业链延伸、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两方面着手,壮大现有冰糖橙种植业,建设一批标准示范园;发展第二产业——冰糖橙加工产业和矿泉水加工产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康养资源(富硒土壤、富硒水资源、森林资源)和人文资源(苗族文化、双胞胎文化、长寿文化),发展第三产业——文旅产业和康养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生活空间方面,通过提升人居环境、注入特色文化元素、健全公共设施,形成入口、龙凤亭、双胞胎泉广场、合拢宴广场、双鱼广场、双喜小驻、苗文化广场和长寿文化广场等一系列公共空间;绿养小院、果香小院、花香小院、苗韵小院和双胞胎小院等一系列特色庭院空间。
生态空间方面,运用“再野化”生态修复策略,对村庄荒地和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适当引入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使其迅速长成植物群落,改良土壤。恢复水系自然形态,改造原有硬质驳岸。对农田灌溉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对农田污染物(氮、磷)进行生态处理等措施,来实行农田的治理。在果林区域运用深翻施肥、果园生草、废枝回收碳化三大方式对果林土壤进行修复,从而营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空间。
2.3.1 生产空间
黄双冲村是全县优质冰糖橙种植大村,拥有十分丰富的天然泉水资源,其中双胞胎泉和长寿泉知名度颇高,很多人慕名前往。但缺乏整体品牌打造,单一的产业结构以致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使其整体产业链呈脱节状态。
针对产业存在的问题,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优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主体围绕柑橘实行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优质生产基地种植园——标准规模化种植,培养高质量的本土特色品种,目标以锦红、锦蜜、怀特一号优质冰糖橙品种为生,进行规模划分种植,形成规模化效应,建设一批标准示范园,货运厂家,实现品牌价值。
2)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充分利用特色泉水优势,从多方面入手,以优质冰糖橙品种为原料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出品饮料果汁等;建立国家标准品牌泉水,走向高端产业链。
3)做强第三产业。依托双胞胎泉和长寿泉特色资源,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植入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板块,将其打造成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康养基地。
2.3.2 生活空间
黄双冲村现状主要面临四大问题:住房布局形式与地形因素产生无形的隔断,邻里交流缺乏活动空间,活力丧失;缺乏环保意识,环境遭到破坏;缺乏休憩、趣味空间,村民活动形式较为单调、乏味;村民活动路线交集,但缺少场所提供劳作、锻炼等,村民茶余饭后生活多样性受限。
为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总体解决方案格局如下:提升居住环境和健全公共设施;合理布置空间及建筑院落品质赋能。
1)庭院空间改造。庭院可划分两大模式——村民自用型庭院及经营型庭院。村民自用型庭院生活区功能划分为生产资料储存区、生活起居区、蔬菜种植区和停车晾晒区等,生产区功能涵盖加工和生产。经营型庭院功能区可分为生活区、展销区、休闲区。生活区有生产资料储存、生活起居、蔬菜种植等功能;展销区包括农副产品展示、品尝体验和销售;休闲功能区能够承办民宿居住、体验休闲、农务体验、园艺观赏等。
结合特色乡土植物可打造花香小院、果香小院、绿养小院和苗韵小院等类型,构建环境优美、生态环保、功能搭配合理划分、宜居家园住有所居、多元发展的人居环境格局。
2)公共空间优化。结合村落双胞胎文化和长寿文化,采用乡土材料打造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如龙凤亭、长寿广场、双喜小筑、双鱼广场、双生广场等(见表1),为村民营建一个舒适且充满人文气息的公共活动空间。
表1 公共空间具体打造策略
3)公共设施完善。在垃圾处理方面,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遵循干湿分离原则撤大桶换小桶,实行每户一黄一绿小桶制,由村组织人员上门监管并回收;成立乡贤、村委小组,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监督,使村民养成习惯并增强意识,统一收集、运输、填埋;监管奖惩机制,红黑榜公示,获优者予以相应奖励;形成优良循环模式,垃圾上门统一回收处理、检查分类情况。将能堆肥的部分在村里堆肥,将堆出来的有机肥无偿送给当地农户和果园[5]。
2.3.3 生态空间
黄双冲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内容主要为果林生态修复、农田生态修复和水系生态。
1)果林生态修复策略。经实地调研走访发现该村庄果林区域主要问题在于:肥料农药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土壤有毒物质的含量增加,土壤更加吃肥、生产性能下降;废枝不及时处理致使细菌寄宿于废枝的腐化物之中,病虫害更易爆发,同时废枝的不恰当处理(如焚烧等)将会加剧空气污染,以及为当地埋下火灾隐患。
对于果林区域的土地土壤进行修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a.对土壤进行深翻施肥。以耕翻的形式将一定深度(一般为60 cm)的土壤带入到上层,做到心土(深层土壤)与表土(表层土壤)互换,以利心土风化熟化。深翻时也需结合施用有机肥。此种方式利于减少土壤内的有害物质,恢复土壤的肥力。
b.可以采用果园生草等方式来进行果园管理。此种方式因是人工选用的草种,可以减少不良杂草对果园以及土壤的有害影响。同时可以选用青葙、鼠茅草、鼠尾草等适合做牧草的草种,在刈割后作为牛羊等动物的饲料,达到一草两用的效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果园生草虽有改善果园小气候、丰富果园生物多样性,以及控制果园病虫害等效果[6],但应用此方法后需加强果园生草管理,合格的管理技术才能发挥果园生草的综合效益。
c.对果园废枝的处理可以采取废枝转换生物炭的处理方式。将收集来的废枝进行切割、烘干、粉碎、加工碳化等步骤将其转化为生物炭。生物炭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增加生产力、改善水质以及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除去生物炭本身对果林土壤改善的功效之外,此种方式还可以促进村民们及时地回收果园内的废枝,减少腐化枝条的出现。
2)农田生态修复策略。在实地勘测,结合我国南方农田常见污染分析,可得出氮磷为黄双冲村农田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人为排水或者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通过农田排水口排放或田埂溢出后进入排水沟渠,再进入乡村河道,对河道以及其流经的土地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此种问题,主要对农田灌溉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
a.建设生态田埂。一方面,将田埂加宽加高,小田变大田。每块田1 hm2~2 hm2左右,并将田埂加高至30 cm左右。另一方面在田埂之上种植适宜的植物,以形成隔离带。比如在田块之间的田埂之上种植黄花菜等固土植物,在田两头种植一些病虫“驱诱”植物或者益虫植物等[7]。
b.设置农田排水净化装置。在农田排水口处或排水沟渠两端处的田地下方安置内部填有活性炭等吸附填料的农田排水净化装置,可有效地对农田排水中的泥沙、氮磷等污染物进行沉降、吸附与拦截[6]。
c.建设生态沟渠。利用物理化学等方式对农田排水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与净化。以上三点建设,不仅降低了农田的污染化,同时也能使当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业产量收入。
3)水系净化策略。村落水系水质较差,主要是以下三种原因导致:河道驳岸硬质,不利于水体自净;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河道内垃圾过多,无人清理;村庄水体流动性差,不利于水循环,也不利于水体的净化。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构建功能性强且美观的河道驳岸、加强河流的不同功能与增进水系循环这几点着手。
a.对驳岸进行改造。为确保驳岸的功能性,将驳岸分为水上区域与水下区域。驳岸的水上部分主要种植固土、涵养水源的植物,水下部分种植水草或者能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同时河底放置水石与隐蔽的拦截网,增强河道的美观性且拦截一些河流中的垃圾。在多雨季,河道中多余的水向驳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并储存,以缓内捞;在干旱季,地下水层又可通过驳岸反渗出水进入河道,起到补水调节的作用。
b.在村庄的适合位置建造生态小湿地。通过促进大气降雨-地表径流下渗-树木根系涵养水源-光照导致植物的蒸腾作用与土地的水汽蒸发-水蒸气于大气凝结降雨这一水系循环的过程,达到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见图3)。
c.对河道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将河流区域主要分为四大区域:鱼菜共生区、生态驳岸区、生态沟渠区与污水监控区。鱼菜共生区是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进行结合的区域。通过此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实现养鱼而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却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8];生态驳岸区则是主要构建在河道与道路之间,美化河道并且涵养水源;生态沟渠区起到净化农田排水的作用;污水监控区则是在重点防治区域设置污水监测设施,实时检测河流的水质,确保对于水系的污染能及时修复改善。
4)乡土物种恢复策略。通过对黄双冲村内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发现,由于近年来人类不恰当的生产与开发导致该村庄区域乡土物种多样性被破坏,动植物种类有所下降(见图4)。结合村庄现状和当地“山水林田湖”的格局分布,对村庄适合的荒地、废弃地等进行“再野化”营建,使村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提升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韧性与生物多样性(见图5)。
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a.打造水系复合生境。通过构建生态浮床打造水系复合生境,通过立体区分,上层为水生植物层,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为微生物提供生长场所,下层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具有抑制植物过量生长繁殖,吸收降解水体污染物,强化净化水体的作用。形成一个动植物与微生物构成的“生态循环”净化系统(见图6(a))。
b.对荒地进行有色再野。选取适宜的农业用荒废地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种植恰当的彩色植物,对其进行“有色”修饰。把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可将其作为生态观赏区,利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见图6(b))。
c.构建区域生态林。结合经济、地域等选择适宜的树种,设计有利于提升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的种植方案。通过合理利用生物链来代替农药与肥料,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造成的生态破坏,优化植物生长环境。后期采取生态防控措施,建立生态屏障等,保护生态林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见图6(c))。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而资源又是整个内生发展的基础。首先是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利用现有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是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能转化成生态收益。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和修复好乡村的生态,使之可持续发展。再次是文化资源,文化是乡村的基因,有了文化乡村才有底蕴和乡愁。利用和发展好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黄双冲村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较丰富,完全能依托现有资源,为全村“造血”,使乡村的发展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本文针对乡村内源动力缺乏的问题,采取内生式发展理念,从风景规划设计视角对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提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措施,希望为新阶段乡村振兴遇到的瓶颈期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