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乡土建筑立面改造研究★

2024-05-07 05:48肖平凡
山西建筑 2024年9期
关键词:份子苗族民居

肖平凡,郝 晴

(1.亚洲理工学院,泰国 巴吞他尼 12120;2.云南汇森建筑技术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101; 3.昆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在世界发达国家,建筑基本上都经历过三个阶段的建设:1)大规模新建;2)新建与维修改造同步;3)重点转向旧建筑的维修改造。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洲就开始特别重视旧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国内的建筑,同样也在经历或即将经历这三个阶段[1]。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土建筑正在经历着挑战。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破坏传统建筑、私搭乱建等现实问题也频繁出现。建筑立面改造不仅要求尊重历史,同时也需要在建筑与环境变换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达到新旧协调共存的目的。对大份子村的建筑立面进行改造设计,秉承传承地域文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1 相关概念及意义

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基于该区域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而形成的民俗传统、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审美品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明形态的总称[2]。建筑文化是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为乡土建筑立面增加了附加值,是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部分。

1.2 乡土建筑的概念

乡土建筑是不受任何学术传统约束并且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完成的建筑[3]。狭义的乡土建筑,就是农村建筑,包括农村的住宅、辅助用房、祠堂、书院、牌坊、桥梁等等,其与周围的山水田林组成完整的乡土环境,统称村落或传统村落。

1.3 地域文化在乡土建筑立面改造中的价值

1.3.1 艺术审美价值

地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要想拓展社会影响力,乡土建筑则是重点。在乡土建筑立面改造中融入地域元素,充分展示乡村的地方特色,在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的同时,还能增加乡土建筑的艺术性[4],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1.3.2 文化增值价值

乡土建筑是乡村形象的主体之一。在乡土建筑改造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快速地了解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文化[5]。一个拥有地域特色的村落,可以通过地方文化浓郁的乡土建筑来增加其特色。

1.3.3 经济社会价值

以地域文化为基础构建的乡土建筑改造体系,能提升乡村的经济效益。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旅游经济、生态化经济往往依托于村落风貌。将建筑立面改造与地域文化进行融合,也能够增强乡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价值。

2 大份子村现状问题概述

2.1 大份子村基本概况

大份子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位于玉屏镇东部,距离县政府10 km,驾车15 min的车程。村域面积4.17 hm2,杨水公路县道、017乡道、大份子乡道分别南北向、东西向贯穿村域,对外交通便捷。

该地区气候湿润多雨,苗族文化丰富,民风民俗、建筑形式、传说故事等都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大份子村历史悠久,大多数的建筑属于苗族传统民居。项目开展前,一部分传统民居外观存在不同程度的陈旧、破损;现代建筑部分年久失修,部分风貌混搭与环境格格不入。

2.2 建筑立面现状问题分析

2.2.1 风貌混乱外观老化

主要建筑可分为传统民居和现代建筑两类,传统民居以苗族传统民居为主,建筑结构有夯土和砖石两类,层数多为1层—2层;现代建筑以平房为主,层数多为2层—3层。建筑按建筑质量评价划分为三类(见表1),风貌质量差距较大。民居建筑立面在长期的风吹日晒下,出现外墙饰面变色、开裂、剥落等表皮老化的问题,由于缺乏管理修缮,整体破旧衰败且存在安全隐患。现代建筑本身毫无特色,窗框、阳台栏杆等构件生锈、腐蚀、老化,受到雨水的冲刷,进一步对外墙和玻璃造成污损。建筑立面的老化不仅影响了村民的居住感受,更影响到乡土立面的美观和乡村风貌的展示。

表1 大份子村建筑质量评价表

2.2.2 建筑的新旧和质量不同

村庄有1980年—2020年建设的质量较好的现代建筑,也有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的外观破旧的老旧建筑,建筑质量差距较大。整个村落的建筑和景观较为零碎,品质较低,没有完整的风貌特征。该村建筑的建设年代跨度大,大部分建筑陈旧破损,还有部分在新建。不同年代、不同风格、不同质量的建筑簇拥一起,未能形成完整的地方特色。

2.2.3 管线裸露和私搭乱建

乡土建筑是不受任何学术传统约束并且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完成的建筑。由于过去缺乏专业的设计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导致出现很多问题:门窗与建筑整体风格不搭;建筑照明亮化杂乱无章;空调机位、加热器等乱摆乱放;遮阳设施、防盗网等随意设置。建筑立面无序散乱、缺乏逻辑,严重影响观感。建筑立面上管线随意拉牵,大部分都暴露在外面,既影响建筑整体形象,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2.4 背景环境底色贫瘠

在扩大建筑规模的时候忽视了建筑周边环境的建设,建筑周边的环境质量较差。局部建筑存在人畜混合的现象,房前屋后杂物乱砌,绿化水平较低。村庄内雨污合流,垃圾桶、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公共市政设施缺失。在立面改造中,除了建筑本体外,还需要加强周边环境的营造。

3 大份子村地域文化分析

大份子村共计60户,233人,人口80%以上是苗族,是一个典型的苗族人口聚集的山区民族特色村落。地域文化根据其表现特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3.1 显性特征

显性文化因素有建筑、纹样、色彩、符号等方面。大份子村的房屋建筑一般为落地式的平地房,而非传统的吊脚楼。屋架为穿斗式歇山顶和悬山顶,上铺传统小青瓦。建筑材料方面,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为主,屏边本地盛产杉木、云南松、枫、樟等树种,木材资源丰富。另外,当地盛产细长竹,也常编竹编墙用。石材资源较为丰富,青石板使用较多,主要用于砌筑房屋地基,铺装路面。受红河地区彝族的夯土技术影响,一些房屋是夯土和木架屋顶结合的形式。现代建筑多为砖砌结构(少量框架结构),屋顶则是小青瓦,少数采用石棉瓦。

当地的苗族刺绣也技艺高超、图案丰富,内容多为铜鼓、芦笙、龙、鸟、鱼、花卉、蝴蝶、绿树等生活生产中的元素。苗族的颜色主要有蓝、黑、红、黄、白几种,称为“五色”,经常以蓝黑为底色,搭配红黄白等色彩,当地主打色是玫红色。当地生物资源丰富,元素符号素材广泛,除了苗族常用的芦笙、铜鼓、水牛外,还有蝴蝶、兰花、桫椤树等。

大份子村奇特的山形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其地域文化的显性特征。

3.2 隐性特征

相对于有形的地域文化元素来说,民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文化以及行为观念等相对抽象,称之为地域文化的隐性特征。大份子村的苗族源自贵州的苗族一脉,继承了传统苗族的民风民俗,而又融入了一些周边关系密切的瑶族、彝族的一些文化习俗。苗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时令习俗、婚姻习俗、生育习俗、丧葬习俗等内容。大份子村民间的传统节日和贵州有较大的区别,除了过苗年、花山节外,比较有特色的是每周周日的赶街天,以及每年一度的县庆和州庆等,期间举办对山歌、踩花山、斗鸟、斗鸡、斗牛、打鸡毛键等民族活动。

4 立面改造的原则和策略

4.1 改造原则

4.1.1 建筑环境一体化原则

乡村建筑立面的改造,在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下,以充分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对外形成特色突出的视觉盛宴,对内形成适宜的人居环境。建筑环境一体化理念是为了解决目前乡村旧、乱、差等问题,营造特色美丽乡村。保留村落的原有记忆“留住乡愁”,对建筑和环境进行改造和治理,增强建筑立面改造的有效性和整体性。

4.1.2 有机更新原则

1989年,中国建筑学界泰斗吴良镛在其论著中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6]。建筑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乡村一样,其内部的家具、管线、设备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员都是建筑的组成体,有机更新的思路同样适用于对建筑的改造实践。和村落更新一样,对建筑的改造也要尊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顺应建筑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见表2)。结合以前乡村建设的经验,相比于拆旧建新,对既有建筑采用有机更新的改造方式,是契合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

表2 大份子村立面改造风貌导则

4.2 改造策略

4.2.1 直接引用

在乡村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过程中,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将图案、纹样、建筑、符号等直接加入到设计中,体现该区域的文化特征。比如提炼大份子村苗族服饰图案中的云纹作为改造建筑檐板和立柱的装饰图案;运用传统木质美人靠和垂花吊脚到立面改造的阳台栏杆上;把传统夯土墙的表皮质感直接运用到立面墙体;选材自当地产的竹子、木材、青石。提炼苗族服饰中的云纹为腰线,用作建筑中的分割词汇;借鉴苗绣的镂空手法,用作辅助空间的墙体围护结构外观样式;提取传统花纹图案,结合传统建筑的窗格工艺,设计出美观适用的花格图案。

4.2.2 背景提炼

相对于有形的地域文化元素,民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文化以及行为观念等隐性元素,则更多的是在建筑的周边环境上发挥作用。重视环境和建筑本体的匹配性、融合性,营造特色场域空间。建筑是苗族人民生活、生产和从事娱乐、祭祀活动的载体,周边的环境主要包含场地和植物两方面:1)场——苗族有斗鸡、斗鸟、打陀螺、对情歌、跳苗舞、赛苗绣的习俗,建筑前场地就是其活动空间。我们赋予院墙主题图案,精准定位活动内容;美人靠回廊等闲憩空间为年轻男女对情歌提供情境;披檐为苗绣操作活动提供场地。2)植物——苗族人民积累了认知植物、利用植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别具风味的食物、别出心裁的装饰、除病保健的药材等地方性文化。茶树、百合花、杜鹃、枫树等大份子村的乡土植物,在庭院既能绿化美化,也是制作苗族油茶、糯米饭的食材;大青、滇白珠、藤石松、白首乌等植物,是苗药的药材;苎麻、棉花、薏苡、马尾松等是制作苗族服饰的布料和染料。

5 地域文化在乡土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的运用

5.1 立面色彩

乡村外观美的评价中色彩搭配有着很大影响,而建筑立面色彩最引人注意。每个地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色彩,这些色彩能够代表地方文化、地域风格和精神气质。在考虑建筑立面色彩时要以大环境色彩为基础,确定一个基调颜色来统筹全景,再针对细部添加其他色彩[7]。大份子村建筑改造依据乡土特色将街道基调色定为米黄色和青色。大份子村的整体色调经过岁月的沉淀,其传统建筑色彩的发展受建筑材料的影响。当地建筑木结构居多,为保护木构件,往往采取涂漆的方法。屏边气候较为潮湿,墙体多采用土黄色涂料,反射阳光,以达到去湿的目的。瓦片多采用小青瓦,有很好的防雨效果。黄墙青瓦形成对比,这也是苗族建筑色彩处理上的常用方法。建筑立面色彩主色调较为温暖质朴,局部用藏红色加以点缀。主色调由墙体和屋顶控制,局部点缀色由门窗、柱子、栏杆等控制,多采用红棕木色。

5.2 立面材质

建筑材料是表达地域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屏边位于滇南地区,受东南暖湿海洋气候影响,气候湿润多雨,多为山地,部分地区有丘陵,山区有大量树木,盛产木材、石材。丘陵土质也为生产砖、瓦片提供了有利条件。建筑立面材料就近取材,选用当地的石材、黛瓦、泥土、木材、细竹等。屏边地区的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的处理上崇尚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对石材、木材等进行粗加工,保留其最原始的肌理和质感,木材多打磨平滑后,涂上与其颜色相近的红棕色油漆作为保护层。墙体改造:1)传统民居建筑(见图1,图2):整饬原有夯土墙、石头墙或木墙体,边角用20 cm青色石材贴面,建筑底部加30 cm的勒脚,悬山屋顶的山墙面用木质穿斗构件细竹填充;2)现代建筑(见图3,图4):墙体主要材料使用一种新型的复古艺术涂料——夯土墙漆,它以高岭土和弹性复合树脂液为基础原料,通过批刮工艺实现的一种新型装饰涂料产品。在材料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结合,通过承载地域文化的夯土墙、青瓦、木质门窗花格和象征着现代技术的金属制品、仿木仿石贴砖以及新型夯土墙涂料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5.3 立面结构

传统民居建筑中,底部夯土上部屋架的木结构样式,墙体起结构承重作用,门窗洞口较少;全木构架的梁柱起承重作用,但是受过去社会环境的影响,门窗洞口也较小。现代建筑多为砖混或框架结构,平面和立面相对自由,悬挑和凹凸更加容易。针对不同的结构形式,在立面改造中,结构改造方法也各不相同。传统民居(见图5,图6):整体利用钢结构加固主体结构,增加建筑的安全性;局部涉及洞口和出挑的部位,单独设置钢结构及其基础的方式。现代建筑(见图7,图8):整体不做加固,对于出挑建筑立面不小于1 m的披檐构架采用单独设置钢构及其基础的方式,对于出挑建筑立面小于1 m的立面出挑则采用依附于建筑墙体的钢构架,采用化学锚栓锚固于建筑立面基材上。关于建筑的强、弱电缆线进行整理隐蔽处理,进户线路使用UPVC线槽铺设安装整齐,涂上和墙体颜色一致的涂料。

现代建筑外挑阳台下增加的立柱,不起结构作用,主要起装饰性作用。圆柱、柱础以及阳台板下方的垂花柱花格等是苗族传统建筑的基本语言。传统民居建筑的山墙外立面结构和组成构架都暴露在外,以抬梁式木结构为主,砖石结构为辅。改造后的现代建筑山墙面,抬梁式木构只是装饰效果,不再承担屋架的受力作用。

5.4 立面构件

5.4.1 门窗

在大份子村建筑中,由于新旧建筑交替,门窗形式多样。传统民居外墙一般都会开窗,但是窗较少而且洞口较小,堂屋多不设窗,多以木料制窗框,采光通风较差;现代建筑的开窗较多且洞口较大,以石块或铝合金制窗框,没有装饰图案,采光通风较好。改造的建筑门窗既要舒适好用又要凸显地域文化。传统建筑适量增加了窗户数,以满足使用的要求(见图9,图10)。门窗形式以木质框架为主,用提炼过的苗族云纹作为装饰图案,简洁适用又能体现文化特色,大面积的配以玻璃,小面积则以木百叶、镂空瓦当等修饰。改造后的门窗凹凸有致、虚实相间、现代与传统融合,地域性和实用性并重。

5.4.2 栏杆

苗族传统建筑中保留了农耕文化中的“晒台”的习俗,当地人也习惯在露台上吃饭。由于以前安全意识不足,露台较少设置栏杆;阳台多为美人靠和木质栏杆,高度为50 cm~80 cm,而新建建筑阳台则多为铝合金栏杆。考虑到安全性和文化性,改造建筑中设计了木质镂空栏杆和美人靠两种样式,高度为1 050 cm。为了丰富立面效果,局部露台和阳台栏杆悬挑出楼面30 cm,底部增设垂花柱和花格。

5.4.3 披檐、门头

改造建筑在民居庭院大门或者建筑主体出挑空间增设披檐,强化传统苗族民居“门户”的概念(见图11,图12)。披檐形式为单坡,门头则为两坡悬山,檐口封板都装饰统一的藏红苗族纹饰。在外观方面,披檐增强了建筑立面的层次性和深邃性;在实用方面,披檐门头提供遮阳避雨和保护主体;在功能方面,这个半闭合空间也是民居中的“民俗空间”,苗族男女青年在此对歌相会,也是家庭式苗绣的工作车间,苗族的美食“五彩米饭”“糯米粽子”也是在此晾晒。传统建筑的披檐空间过于简陋,我们通过栏杆、小品等细节化设计,构筑场景空间;由于现代建筑没有这块空间,我们增设了这一特色空间。

5.4.4 外墙面

大份子村民居外墙面改造传统民居和现代建房统一风格:主体米黄色夯土墙,墙角和勒脚辅以青石分隔,横向则装饰藏红苗族腰带。其中传统民居略有区别:45栋传统民居中,38栋建筑的墙身为传统夯土墙,4栋为细竹筑墙,3栋为木板隔墙。遵循建筑有机更新的原则:保护、保存原有历史痕迹,修旧如旧,查漏补缺,重新涂原色涂料,只是在勒脚部位增设30 cm高青色便于建筑的保护。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风格出入大,没有任何地域特色,统一涂米黄仿夯土墙涂料,墙身两侧贴20 cm宽青石砖,横向分割处辅以15 cm宽藏红色苗族腰线。整体墙面古朴中不失明亮,沉稳中不失活泼。

5.4.5 屋面

屋顶是建筑的第五立面,在立面形象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民居屋顶结构保留了传统的木结构,由三架梁、五架梁、瓜柱、椽、檩、瓦片等组成,屋顶形式以悬山顶为主(局部单坡);现代建筑则是平屋顶和简易两坡屋顶两种形式。大份子村的改造以建筑与环境一体化为原则,不改变建筑的高度和功能,不改变建筑大的形体关系。屋顶的改造策略:不改变屋顶形式,只强化细节。平屋面:屋面四周用化学锚栓锚固30 cm“U”形构建,凹槽内镶嵌10 cm藏红色民族装饰,增加屋面的识别性和凹凸感;坡屋面:用三架梁、五架梁、瓜柱、细竹作为屋面山墙的封墙材料,檐口板统一装饰15 cm的藏红色苗族纹饰。

6 结语

时下中国,城市建设脚步逐渐放缓,乡村大规模建设活动较少,而村庄风貌提升改造则逐渐新起,其中乡村立面改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屏边大份子村建筑是典型的云南地区苗族建筑风格,位于西南山区,有着千年的历史渊源,其传统立面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建筑立面以体现地域性文化为根本,从地域文化的显性和隐性特征方面确定改造的原则和策略。从多重对应分析的角度,对应建筑的色彩、材质、结构、构件方面进行改造设计,以期诠释建筑的地域文化,呈现最佳的改造效果。遵循建筑有机更新的原则,主体不动,适当加固,建筑表皮统一风貌。

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避免乡村改造中的“城市化”现象,重视地域场景和人居环境的营造,对于探索改造设计乡土建筑和打造地域特色有着一定的意义。

猜你喜欢
份子苗族民居
苗族蜡染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奇趣民居
苗族民歌
让人轻松的“份子钱”
苗族老照片
让“份子钱”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