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丽娟,周建霞,郑能文,祁雪
(1.金华市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金华 321000;2.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0;3.金华市婺城区植物保护与耕肥管理站,浙江 金华 321000)
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为广泛的农作物,全世界超过50%的人口、我国超过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稻米安全问题。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最大的稻米消费国[1]。水稻生产对于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提升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方式[2-4]。金华市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传统的农业大区,也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5]。婺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光热丰富。夏季雨热同步,冬季光温互补,光、热、水条件较优越,有利于作物生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民一直以来有种植双季稻的传统。随着水稻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水稻生产主体由小散农户向规模化种植主体转变,种植方式由传统的农耕方式向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消费群体对大米的品质、口感要求越来越多,因而种粮大户对连作晚稻品种多样性的需求也越来越增加。
华中优1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华中1A与恢16配组育成,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单季晚稻审定[6](浙审稻2017013)。在浙江地区主要作单季稻种植,但作为双季稻的连晚种植较少。为充分了解华中优1号的栽培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加快生产推广应用,2021年引入婺城区作双季连作晚稻种植,并进行不同机插密度的试验,该品种表现出生育期适宜,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的特点,具有高产潜力。据婺城区农业农村局连续2 a对华中优1号的6.7 hm2示范方产量验收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华中优1号6.7 hm2示范方667 m2最高产量达620.3 kg,平均产量达552.4 kg;2022年华中优1号6.7 hm2示范方667 m2最高产量达640.4 kg,平均产量达546.1 kg。现将华中优1号作为连作晚稻机插栽培的特征特性及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供种植户参考借鉴。
华中优1号株高适中,长势繁茂,株型松散,分蘖力中等,叶片略卷、深绿,剑叶斜直,穗型较大、着粒密、桴尖无色、鸡爪形。有效穗较多,一般174万穗·hm-2,株高120.4 cm,千粒重27.8 g,每穗总粒数254.3粒,实粒数220.4粒,结实率86.7%。
2021—2022年连续2 a在婺城区作为双季连作晚稻种植,平均全生育期125 d,株高100.4 cm,有效穗292.8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25.3粒,实粒数195.2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8.2 g。
2014—2015年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抗性鉴定,褐稻虱抗性最高9级;白叶枯病抗性最高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3级,综合指数2.8。
2014—2015年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稻米长宽比2.6,平均整精米率54.7%,垩白度4.3%,垩白粒率20%,直链淀粉含量13.8%,胶稠度78 mm,透明度2级,米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分别为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二等。华中优1号既有籼稻米饭蓬松清香又有粳稻米饭柔滑甘润的特点,适合人群广泛,在2019年荣获浙江省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金奖和浙江水稻新品种大会“人气品种”。
华中优1号作单季稻种植,2 a省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36.5 d,比对照二优培九短2.8 d。作双季连作晚稻种植平均全生育期约125 d。华中优1号是目前少有的几个单双季稻兼用型杂交水稻品种之一,2020年荣获浙江·长江下游新品种大会推荐品种。
华中优1号在浙江省单季杂交稻2 a省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624 kg,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9.7%。2019年在永康连作晚稻品种展示,平均每667 m2产量680.3 kg,比对照甬优1540品种(每667 m2产量638.6 kg)增产6.5%。
在婺城区作连作晚稻栽培,2021年667 m2平均产量552.4 kg,比全区连作晚稻增产152.4 kg,增幅达38.1%;2022年平均产量546.1 kg,比全区连作晚稻增产146.1 kg,增幅达36.5%。
试验于2021年在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进行。土壤性质为黄泥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早稻。
试验共设5个处理,机插密度分别为30 cm×10 cm、30 cm×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30 cm×20 cm(依次为处理1~5)。每个大区面积40 m2,大区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的田间管理措施除试验因素不同外,其余栽培措施均按照农户日常管理方式进行。
试验田于7月17日机插。试验田化学除草2次,第1次在7月20日用丁草胺进行飞防封草,第2次在8月16日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除草。667 m2试验田基肥用复合肥(N 20%、P2O510%、K2O 15%)40 kg,1次追肥用尿素10 kg。
观察记载各个处理的始蘖期、分蘖期、始穗期、齐穗期等生育进程。10月25日统一进行实收测产。收获前每个处理取30株进行考种,考察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
各处理的播种期、移栽期、生育期相同,始蘖期、始穗期差异不大,成熟期较一致,可以同时收割(表1)。
表1 不同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growth period
各处理间华中优1号产量差异不大。其中处理4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589.5 kg,处理3次之,处理2产量最低;处理1、5的产量分别为565.4、572.8 kg。各处理间的株高、穗长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随着机插密度的减少而先增加后减少(表2)。华中优1号在婺城区作连晚机插以机插密度30 cm×14 cm~30 cm×16 cm为宜,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发挥华中优1号的大穗优势,提高产量。
表2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华中优1号连晚栽培以机插为主。连作晚稻以6月中下旬播种为宜,一般在6月25—30日播种。秧盘育秧可采用水稻机插专用育秧基质,也可采用当地旱地育秧土和水稻机插专用育秧基质体积比3∶1的比例掺加自制基质进行育秧[7],确保育秧安全、壮苗。自制基质要注意壮秧剂或肥料等混拌均匀,否则容易引起秧苗立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或产生肥害、药害,秧苗缺孔或秧苗不整齐,影响机插质量。为预防恶苗病,播种前稻种用600倍咪鲜胺进行浸种,同时按0.5 kg种子加1 mL的40%噻唑锌悬浮剂浸种,预防白叶枯病、细条病。采用室温催芽,催成适合于流水线播种的短芽谷,采用流水线机质塑盘育秧。根据选用秧盘的规格,每盘的播种量不同,25 cm×60 cm的秧盘,每盘播种量50 g;30 cm×60 cm的秧盘每盘播种量75 g,大田每667 m2用种量1.5 kg。
播好秧后,采用叠盘暗出苗技术,每15~25盘一叠,叠盘3~4 d。秧盘芽谷露尖即可摆盘,摆盘后要加强秧苗管理,注意保湿和透气,以秧盘底有水分即可,不宜灌水上秧盘,做到以湿润为主。插秧前3~4 d喷施1次叶面肥,结合病虫防治,每667 m2用40%福戈水分散粒剂15 g,加75%拿敌稳水分散粒剂15 g,加40%噻唑锌悬浮剂75 mL,做到带肥、带药下田。若培育水育秧,每667 m2秧田用种量12~15 kg,大田667 m2用种量0.75~1.00 kg,稀播、匀播,培育1苗带2蘖的壮苗。秧田期要注意防治其他的病虫草害。
4.2.1 整地
早稻收割后,及时用旋耕机进行翻耕整地。翻耕前施足基肥,做到田面平整、高低不过寸,田表面整洁无杂草、残茬;泥浆上烂下实不拥泥,沉实而不板结。整地后1~2 d进行机插。
4.2.2 机插
秧龄20 d左右,7月20日开始机插,7月25日前机插结束。采用高速插秧机插秧,调节适宜的取秧量,行距30 cm、株距16 cm种植,每667 m2插25盘秧左右,栽插密度约1.4万丛;或行距25 cm、株距18 cm种植,每667 m2插30盘秧左右,栽插密度约1.5万丛。每丛机插本数3~5苗,插秧深度1~2 cm,机插后及时对浮秧和断垄缺秧进行人工补苗,防止漏秧。
若是人工栽插,栽插时要适当增加秧龄,一般秧龄25 d开始移栽,30 d秧龄内(7月28日前)移栽结束。移栽时行距为23 cm、株距23~26 cm,秧苗2个分蘖以上的单本插,1个分蘖的双本插,无分蘖的3本插,每667 m2栽插密度在1.1万~1.3万穴,每穴栽3苗左右,基本苗数控制在3万~4万苗。
华中优1号在婺城作连作晚稻种植,整个生育期宜每667 m2施纯氮12~15 kg,根据稻田土壤肥力调整施肥量。施肥以复合肥为主,选用高氮、高钾配方复合肥以利水稻高产。华中优1号穗大粒多,用肥不能过量,如果施肥过多,生长过旺后期转色不好且易倒伏。一般采取“促前、控中、补后”的原则进行施肥,基肥60%,追肥30%,穗肥10%。基肥667 m2施用40 kg 45%复合肥(N 20%,P2O510%,K2O 15%),注意增施磷钾肥,结合土地翻耕时用。
移栽7 d后,结合除草施用分蘖肥,一般667 m2施用尿素10 kg。穗肥要根据植株长势酌情施用,一般在9月上旬左右,每667 m2施用尿素5 kg左右,叶色深、长势旺的田块可以不施或少施穗肥。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喷施叶面肥,叶面肥可使用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以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同时,华中优1号也可采用一基一追的施肥方法,在水稻机插时配合侧深施肥技术[8-11],667 m2用40 kg缓释肥(N 26%、P2O510%、K2O 12%),在孕穗期施用10~12 kg尿素作追肥。该施肥方式既能减少施用次数,节省用肥成本,又能保证华中优1号在生长期间对肥料的需求,促进水稻稳产高产。
华中优1号在婺城地区作连晚种植,需要根据植株生长发育进度的不同、栽培方式的不同和天气变化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水浆管理措施。适水插秧,不论是机插田块还是人工移栽田块,移栽时田间保持1~2 cm的薄水层,移栽后灌2 cm左右的浅水。返青后,水浆管理应以浅水勤灌、通氧促根为原则,采用湿润灌溉方式[8],浅水勤灌、干湿交替、保持田土湿润,促早分蘖;抓好提早搁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在8月中下旬,当在田苗数达到目标苗数的90%后开始排水搁田,搁田标准达到田面变硬不陷脚。幼穗分化期,实施间隙灌溉,田间保持干湿交替,孕穗期不断水,保持浅水层。灌浆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促青秆黄熟。收割前忌断水过早,一般收割前7~10 d断水,并做到充分成熟后收割,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杂草的防治以化学除草为主,可采用“一封一补”的方法来防控草害,即在移栽后2~3 d每667 m2用60%丁草胺乳油120 mL飞防封草;移栽后15 d左右结合追肥进行除草,可每667 m2用4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70 g肥拌药,露水干后撒施,施药后保持浅水层4~5 d以提高除草效果。
水稻移栽后的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情报,结合田间虫情,选用低毒、高效农药适时防治。重点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10]、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进行综合防治。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每667 m2用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50 g,或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30 mL,或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5 g,在二化螟对酰胺类药剂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慎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曲病兼治纹枯病:在水稻破口期前5~7 d防治1次,在破口期至始穗期再进行第2次防治,或每667 m2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 g,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 mL,或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 mL。白叶枯病常年发病区应抓住台风暴雨过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的初发病期进行防治:每667 m2用40%噻唑锌悬浮剂75~100 mL,或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5 mL,或20%噻森铜悬浮剂100~125 mL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稻飞虱:每667 m2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0~16 mL,或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 g,或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 g。针对高虫量的缺水单季稻田,建议上午露水干后每667 m2用80%敌敌畏乳油500~700 mL拌细沙土20 kg均匀撒施。以上药剂兑水60 kg均匀喷雾,注意农药交换使用。
同时,为了提升稻米的品质,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倡使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可以采用在田间道路上种植香根草、显花作物,使用螟虫性诱剂诱杀,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等绿色防控措施。
适时收获有利于保持优质稻米的品质。当华中优1号到黄熟期,稻穗枝梗变黄,成熟度达90%以上时,即可趁晴好天气及时收获。收获后及时进行低温(40 ℃)烘干或晒干以确保稻米的食味品质和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