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慧,陈双凤,汤 洁,吴 婷
(常州市中医医院 江苏常州213001)
尿毒症即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期(CKD),通常指慢性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机体代谢物蓄积、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发的一系列自体中毒现象。肾移植和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肾移植费用较高、肾源短缺、匹配难度高等问题,血液透析疗法临床应用更加广泛[1]。血液透析主要是将患者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物质交换,以代替肾脏清除患者体内代谢废物以及水分,维持机体酸碱平衡[2]。由于血液透析为替代性治疗手段,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生理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是无法治愈疾病,在长期配合治疗下易导致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因此,需要给予患者专业有效的护理服务。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监测病情、日常饮食及作息指导等,虽然可以基本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但是护理效果有待提高。需求护理来源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其主要内容为尊重患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使患者得到更加优质和适宜的护理服务[3]。本研究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采取需求护理模式,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1日~2022年2月1日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考《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经我院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尿毒症;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3个月;③日常生活可自理,无须家属照顾;④每周规律透析;⑤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可准确表达自身想法及意愿。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皮肤病等;②接受过肾脏移植;③中途转院透析;④临床资料不全;⑤患者与家属对本次研究意见相左。伦理审查:本研究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审核。将2021年2月1日~2022年2月1日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2.84±4.71)岁;透析时间(2.76±0.55)年;透析频率(2.17±0.68)次/周;原发疾病:高血压肾病1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梗阻性肾病7例,其他4例。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的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52.81±4.75)岁;透析时间(2.68±0.43)年;透析频率(2.21±0.74)次/周;原发疾病:高血压肾病1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梗阻性肾病5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1.2.1.1 健康知识教育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带领患者进入休息室,根据患者状态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护理操作。若患者需要休息,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充分休息时间;若患者状态良好,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询问其近期身体状况,在与患者及家属聊天过程中判断患者对尿毒症和血液透析治疗方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详细记录聊天过程中患者对疾病认知的错误之处,在患者阐述完个人观点后,护理人员通过引导的方式告知其疾病认知中的不完善之处,并为患者讲解原理。结合患者年龄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或者添加患者微信,以电子版资料的方式传送至患者手机,并告知患者如遇不理解的问题,可及时询问。
1.2.1.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目前心理状态。如患者因经济条件产生担忧情绪,护理人员可及时询问家属,了解患者目前经济水平、家庭条件、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来源等,同时借助网络、患者提供的临床资料、患者及家属日常消费情况核实上述问题是否属实,一旦确定患者确实存在经济困难,护理人员可向医院申请减免患者部分医疗费用,如无法减免,护理人员可帮助家属申请社会公益援助,为患者解决部分医疗费用问题。如患者因疾病出现绝望情绪,护理人员可以选择较好天气鼓励患者室外散步,并以朋友身份询问其出现该心理的初衷,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详细讲解。一方面可将既往同类型疾病患者作为案例,介绍其如何面对疾病,以及在积极接受治疗后当下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从当下医疗技术发展为切入点,告知其目前国内外针对该病的最新临床研究动态,可以刺激患者求生欲望,使其能够摆脱绝望心态。
1.2.1.3 生理护理 护理人员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方式、饮食时间等情况。对存在饮食习惯问题的患者予以指正,并帮助其制订均衡营养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属增加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少食用高钾类食物,同时禁止食用辛辣、生冷、坚硬的食物,禁烟酒。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做好清洁工作,保持干净舒爽。告知患者保持良好作息,每日保障10 h睡眠时间,对入睡困难的患者指导其睡前放松,还可适当播放轻音乐或者解压的助眠音频。
1.2.1.4 精神层面护理 尿毒症患者需长期透析治疗,大多数患者需要细致关心与陪伴。首先,护理人员告知家属目前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内心渴望,指导其安排更多时间陪伴患者,给予更多鼓励,并经常性询问“饮食是否符合口味”“有无特殊喜欢的食物”“节气变化有无需要增减衣物”“身体是否存在尚未诉说的其他症状”等。其次,护理人员告知家属将患者感受放在首位,遇到问题多考虑“患者是否希望”“是否会伤害到患者的自尊心”等。最后,护理人员可以询问患者兴趣爱好,鼓励其发挥自身兴趣爱好的益处。
1.2.1.5 安全护理 患者行透析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其翻身按摩,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帮助患者清理导管穿刺处皮肤,密切监测有无渗血等情况发生。另外,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目前身体状态,告知其病情发展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如何正确护理,避免患者出现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需求护理模式,护理流程如下。①组建需求护理小组:由血透室护士长任组长,选择血透室护理人员纳入需求护理小组,并对其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尿毒症发病内容、血液透析的护理过程、透析后并发症识别与处理、患者心理安抚等,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临床护理工作。②需求护理:护理人员了解患者详细情况,包括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性格特点等,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健康知识了解不清、心理情绪不稳定、日常生活方式不健康、精神层面缺乏和安全问题模糊等相关问题。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困扰:选择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共10项内容,总分10~50分,分值越高代表心理困扰程度越高,Cronbach′s α=0.903[5]。②自我效能:选择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置4个选项,从“极不符合”到“极符合”依次赋予1~4分,总分10~4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Cronbach′s α=0.817[6]。③生活质量:选择肾病与透析相关生存质量量表(KDTA),共7个维度,每个维度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Cronbach′s α=0.824[7]。
2.1 两组护理前后K10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K10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GSE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GSE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KDTA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KDTA评分比较(分,
尿毒症最初的含义为尿液滞留在患者血液或者血液被尿液污染,而肾脏的滤过、重吸收以及内分泌功能受到不可逆损伤,使得其无法完成自身“本职工作”,导致患者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无法排除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多余水分[8]。尿毒症常见的原发疾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乏力、心悸等。水肿原因为少尿和无尿,水分长期蓄积在体内超过正常负荷架构出现水肿现象;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原因为血液中存在过多的尿素氮等毒素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恶心、呕吐,并对中枢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引起厌食;乏力、心悸原因为肾性贫血所致,导致红细胞数量骤减,从而导致心悸、乏力。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以血液透析方式治疗为主,将患者体内高浓度的尿毒症毒素清除至体外,同时将其体内缺乏的物质从半透膜外的透析液中补充至血液。但是该治疗方法的弊端为需要患者长期配合治疗,很多患者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压力等因素引发心理障碍,对治疗造成不利影响,故在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上需要配合高质量护理措施。
本研究发现,护理后观察组K1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需求护理能够降低心理困扰,更加积极面对疾病。分析原因:需求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以患者实际心理想法为导向,其出发点明确不同个体对需要有所不同,如部分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理解能力有限的患者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较少,其更多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生存的部分,也称缺失需要,反之过多的护理内容对该部分患者来说过于繁复,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患者具有较高学历、对突然性疾病的发生虽然了解发病机制,但无法适应变故,因此更加需要心理疏导。护理后,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需求护理能够提高自我效能。分析原因: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当患者内心最为渴望或者一直记挂的问题被妥善解决,其对自己能够成功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将变得更加坚定且自信,同频自我能力感也将有效提高,这种强大的信念感与自身内在情绪存在密切关系,当患者内心强大、情绪积极时,其自我效能感随之提高。护理后,观察组KDT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尿毒症透析患者应用需求护理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当尿毒症患者能够调整好自身情绪、提高自我效能、乐观面对疾病和生活时,其治疗效果随之提高,患者负性情绪得以释放,疾病得到良好控制,患者与他人有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改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需求护理模式,在调节患者心理困扰程度、提高自我效能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