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蕾,元 峥,孙天格,王宇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异常引起,导致机体血糖过高的情况,其中以2型糖尿病(T2DM)多见。T2DM的临床表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长期以来,T2DM被认为是一种影响健康的严重疾病,会引起多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包括心血管系统、肾脏、神经系统等,严重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可能危及生命。T2DM在管理和控制方面需要长期护理和治疗。Pender健康促进理论是一种关于健康行为的理论,由Nola Pender提出,该理论强调人们已有的行为模式、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都对健康行为起作用[1]。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是一种针对慢性疾病患者所提出的护理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应对疾病和治疗,提高其对自身健康的参与感和控制感[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及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对T2DM患者用药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和负性情绪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诊治的30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空腹血糖(FPG)≥7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楚,能正常交流且理解力正常;③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者;③严重并发症者;④不愿参加本研究并进行相关随访、无法交流和沟通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1例。研究组男88例、女63例,年龄(51.33±5.50)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高中88例,大专及以上27例;婚姻状况:已婚103例,未婚/离异/丧偶48例;病程(6.85±0.46)年。对照组男82例、女69例,年龄(51.77±5.62)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高中82例,大专及以上33例;婚姻状况:已婚97例,未婚/离异/丧偶54例;病程(6.74±0.63)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①评估:护理人员首先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目前情况以及治疗计划等;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及其他相关指标。②教育: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详细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检测血糖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护士提供行为改变和自我管理技能方面的建议,帮助患者更好控制血糖,避免发生并发症。③监测:护理人员需要经常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以确保治疗计划的有效性;此外,护士还需要监测其他相关指标(如血压、体重等)。④药物管理:护理人员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1.2.2 研究组 给予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及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①评估: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健康需求和风险的同时,需充分考虑其生物学、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患者的血糖水平、身体指标、心理状况、饮食、运动等以及个人价值观、信念和文化因素等。②制订个性化的健康促进计划:基于评估结果,为T2DM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健康促进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应对健康问题等。综合考虑患者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制订个性化计划。③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使患者充分了解T2DM的相关信息,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调适及社会支持。④持续性心理疏导:采取持续性心理疏导措施,介入患者的信念、价值观、态度、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帮助患者逐步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包括倾听患者诉说,缓解负性情绪,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增强健康信念,提高治疗依从性,与医生和家属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支持等。⑤监测和调整: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T2DM患者的生物学指标、行为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定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自我管理能力,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⑥宣传和普及:在社区和家属中推广健康促进的理念和方法,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提高其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支持和帮助患者。
1.3 观察指标 ①自我管理依从性:干预前后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进行评价,包括遵医嘱用药、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规律锻炼,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越理想。②自我效能感:干预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价,包括应变力效能、执行力效能得分、动机性效能等,满分40分,自我效能感理想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③负性情绪: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焦虑、抑郁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④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量表(DMQLS)进行评估,包括疾病、满意度、心理、社会等,共39个条目,满分195分,生活质量理想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
2.1 两组干预前后SDSCA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DSC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DMQL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DMQLS评分比较(分,
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不高,分析原因为部分T2DM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生原因、预防、治疗和后果等方面的认知不足或有误,可能导致患者在自我管理上采取错误行为。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差会造成血糖难以控制,最终引发一系列并发症[4]。常规护理无法较好提高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可能因为常规护理注重技术操作和药物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个体特征和需求。此外,常规护理未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影响,未整合全方位资源,难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与常规护理相比,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及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能提高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主要是因为Pender健康促进理论提出了个人、行为、环境、生物学、社会文化和健康知识六个基本健康促进要素,这些要素为T2DM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自我管理方案,出发点是客观评估患者的需求和问题,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血糖水平。其次,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是一种通过沟通、教育和情感支持来提高患者健康依从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护士对患者进行持续观察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进展制订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可以帮助患者了解T2DM的严重性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患者克服健康行为方面的障碍和挑战。
自我效能差的T2DM患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沮丧、失望,甚至放弃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和并发症发生[5]。通过提高自我效能,T2DM患者可以更自信地掌控病情,并坚持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控制血糖和并发症。Pender健康促进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健康状态是由个体特征、行为和环境3个基本要素交互作用所决定的。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是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改变不良习惯,提升其自我效能[6]。
T2DM需要长期自我管理和治疗,给患者带来许多挑战,部分T2DM患者确诊后产生焦虑、恐惧、失落等负性情绪,尤其出现血糖不稳定、并发症风险高等情况,会加重负性情绪[7-9]。Pender健康促进理论联合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强调了个体、环境和行为的相互关系,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各种个人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发展和维持的。基于此,通过加强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提高生活质量,继而达到控制T2DM的目的。同时,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和指导,两种方法联合干预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SDSCA、GSES、DMQL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通过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和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T2DM患者可以逐渐改变不良习惯,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及持续性心理疏导护理可提高T2DM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期望以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