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博
从小,在我们接受的人生观教育中总也少不了一个关键词——“人生目标”。这一“目标”,又常常会以“为……而奋斗”的形式而存在。一个“为”字,常常会将漫漫人生的种种琐事区分成两大类——有意义的,没意义的;该坚守的,该回避的。
人生是否需要目标?需要。因为目标可以引领我们人生的方向,使我们不至于因为心无指向而徘徊彷徨蹉跎岁月。然而人生是不是应当仅仅盯着目标而行?就像一粒种子落地,只是为了最终的目标,一味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却常常不给自己开花的机会——这样的人生,是否过于单调乏味,乃至违背了生命的宗旨?
生命的独特性、丰富性、多样性,使它永远不可能也不应当以一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形式存在,更不宜令其成为一件仅仅为实现某一目的而驱使的工具。或者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其结果,亦在于其过程,在于由“花”与“果”一同打造出完美人生。
始终没有开花、终其一生只为结果而忙碌的生命是恐怖的。就像这世界上,如果只有为了“结果”而行色匆匆的人们,只有为了接近目标而绞尽脑汁的设计者,只有为了收获果实而辛勤耕耘的劳动者,只有因结果的“成色”好坏或喜或悲的情绪……人们根本无暇或无心去观赏大自然的风花雪月鸟语花香,无暇或无意去领略琴棋书画的趣味和魅力,不思或不愿为各种美食美色驻一驻足、回一回头……这样“单纯”的人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哲学家康德的一句简单的话便回答了这一切:“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人”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提升、人的享受,而非让人成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和有悖常理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那样的生活,是与人类追求的愿景背道而驰的。
今天,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之前相比似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再追求人生目标,而是以一种躺平的方式面对世界。在不少人眼中,这似乎是“缺乏前途理想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那种“功利人生”的逆反。当一切为了“结果”的人生使人身心俱疲时,“躺平”瞬间按下了那种过度内卷的生活的暂停键。
如何让这些处于躺平状态的年轻人重新站起、打起精神、积极生活?首先应当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让人成为目的。让人成为目的,我们就会让奋斗目标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果子,我们就不会让人生旅程成为“赶路”而是变成“旅行”,我们就不会因为行色匆匆而忽略了亲情、友情、爱情……此情此境之下,还会有人愿意一味躺平吗?
人生需要为了结果而浇水、施肥,但千万不要忘了也能为自己开一次花。俗语云:花开富贵。这“富”与“贵”,不是缘于物质,而是缘于精神。因为花开,我们才能體味到自己做人的高贵的尊严,体验到人之为人的目的。
评析
本文最大的亮点便是理性的思考和缜密的分析。文章从幼时所受的人生观教育谈起,辩证分析了“为……而奋斗”的人生观教育的意义以及过度解读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是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从而提出观点:完美人生需要“花”与“果”一同打造。而后,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既看重结果又重视过程的人生才是我们需要的人生,并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作为理论支撑,进而联系现实,进一步揭示了以人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的可贵。文章层层推进,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