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阐释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园林、诗词、养生、美食、音乐、戏曲、管理等。俗语说,“一部《红楼梦》懂人生”。可以说,读懂、读透了《红楼梦》,也就读懂了人生。即便是写作,我们也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到众多可用的素材。
素材呈现
黛玉葬花
与黛玉同看《西厢记》,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身”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但由于宝钗、王熙凤等人的冷眼冷语,黛玉对宝玉也心存误解,加上父母姐弟皆无的孤独、礼教规范与爱情要求的冲突,益发感伤。这一切,便形成了催人泪下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素材解读
喜爱《红楼梦》的同学常常把书中的诗句运用到作文中,令阅卷老师啧啧称赞。其实,《红楼梦》之所以被人称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书中丰富的诗词。《葬花吟》就是这样精美绝伦、内涵丰富的诗词。《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潔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适用话题
束缚、心迹、愿景、个性、人物与环境……
湘云醉卧
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众小姐带上自己的丫头们借机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饮酒行令,一时敞厅内热闹非凡。轮到湘云说酒令时,她想拿丫头们取笑,她喝了一口酒,夹了一个鸭头,举起来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众人笑了起来,惹得晴雯等一帮丫头说:“云姑娘会开心儿,拿我们取笑儿,快罚一杯才罢。”大家都来敬酒,一时猜拳行令,呼三喝四。过了一会,大家突然发现湘云不见了,便到各处去找。不一会,一个小丫头笑嘻嘻跑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后,便轻轻走过去,果然看到湘云在石凳上已入梦乡,四面的芍药花飞落了一身,满身满头都是花瓣。扇子落在地上,也被花瓣埋了一半。一群蜜蜂蝴蝶在她周围飞舞。湘云枕着用手帕包着花瓣的枕头。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搀扶。湘云仍酒醉不醒,还嘟嘟噜噜地说着,众人笑着推醒她,拥着湘云回屋里去了。
素材解读
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父母双亡的她从未得到一般孩子所拥有的亲情与关爱。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却是个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的姑娘。她淘气、不拘小节,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襟怀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读者一闭上眼睛,史湘云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醉卧一节,尤具诗情画意。
适用话题
真情、不拘小节、豪爽、个性……
甄士隐作《好了歌注》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正值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狂落拓、麻屣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一首《好了歌》。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一番话后,顿时“悟彻”,对跛足道人说了一首《好了歌注》,自称是为《好了歌》做注解,进一步引申了《好了歌》的思想,随后就飘然随跛足道人而去。他的《好了歌注》是这样唱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素材解读
这篇注解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跌宕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适用话题
人生、命运、正确面对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