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仪式感的革新:探析《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叙事策略的创新表达

2024-05-07 07:56:25褚宣铭
名家名作 2024年5期
关键词:国宝纪录片历史

[摘要] 顺应新媒体时代,传统纪录片逐渐式微,微纪录短片这一新形态迅猛发展,而当历史文物题材遇上微纪录片,会以何种推陈出新的方式应运而生,又会以哪种巧妙的叙事策略在新的媒介背景之下向受众有效、正确、权威地讲述历史、剖析考古文物背后的故事呢?《如果国宝会说话》跳脱传统创作模式,以全新叙事的考古历史微纪录片出现在影视行业中。从历史文物题材仪式感之下叙事策略的创新探析《如果国宝会说话》区别于传统创作理念的特色之处。

[关  键  词] 微纪录片;叙事策略;创新表达

《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一部深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微纪录片,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将沉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当代表达。在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方式不断革新的背景下,该纪录片为历史仪式感的呈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如何让沉默的国宝“说话”,并与现代社会产生深刻共鸣,是《如果国宝会说话》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探讨其如何巧妙地融合古今元素,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本文还将关注该片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联系如何增强历史仪式感的体验和认知。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节目的叙事创新之处,以期为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一、新语态叙事下的历史感召

(一)拟人化形象的诗性

拟人手法作为中国传统创作手法,在古代通常应用于诗歌的创作,当拟人手法用于影视画面的创作表达时,其趣味性及拟态化叙事的韵味不予言表。在传统的历史纪录片或文献记载中,国宝往往以静态的、客观的存在形式出现,它们是被观赏、被研究、被崇拜的对象,与观众之间保持着一种明显的距离感。然而,《如果国宝会说话》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让国宝“活”了起来,拥有了“说话”的能力。这种拟人化形象的表达,不仅使国宝们能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传达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更在无形中拉近了观众与这些古老文物之间的距离。国宝们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变得生动、有趣,甚至有些“接地气”,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这种叙事策略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视觉形象的拟人化上,更在于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将国宝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通过它们的视角来展现历史的进程和变迁。这样一来,观众在了解国宝本身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瓶上人物会跳出画面,并以第一人称展开自己前世今生的故事讲述,用诗歌的形式告诉众人瓶上画作的历史底蕴。在《人头壶》这一节目的首集中,令人惊讶的是陶壶竟然展现了眨眼睛和掉眼泪的动作,这无疑是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制作者巧妙地将仰韶文化的陶壶塑造成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其眼神仿佛凝聚了早期人类的深邃“凝视”,而滴落的泪珠似乎在倾诉着那个时代的无尽艰辛。《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拟人化形象的表达上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让国宝说话”这一层面,而是通过精心的剧情设计和情感渲染,让国宝们“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心声。这些故事或感人至深,或引人深思,不僅极大地丰富了该片的内容层次和观赏价值,更在无形中提升了观众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二)故事化手法的生动

传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容易陷入沉闷、刻板的窠臼,而《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故事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将历史、文化和观众紧密相连。每一集都以一件具体的国宝为引子,通过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这种以物说史的方式,不仅赋予历史以具体的形象和质感,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该片在叙事上注重情节的设置和悬念的营造。例如,通过还原历史场景、模拟人物对话等方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同时,该片还巧妙地利用悬念和转折,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巧妙地赋予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鲜明的人格魅力,使得这些静静躺在博物馆中的历史遗迹变得栩栩如生。通过巧妙地结合真实的文物细节和先进的科技化艺术创新,该片成功地在屏幕上为观众呈现了每一件文物精彩的“前世今生”,仿佛把观众带回到遥远的数千年前,那些古老的故事就在耳边轻轻诉说。第四季第八集《瑞鹤图》的开头,从一声深沉的叹息开始,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一集中,宋徽宗赵佶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来到观众面前,娓娓道来他的一生。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也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三)年轻化表达的召唤

传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常常因为解说词过于专业,导致内容显得生硬和缺乏趣味性。这样的纪录片,对于不具备专业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就像是一场没有翻译的讲座,增加了吸引观众的难度,难以理解和欣赏。《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都会针对不同的文物特质,挑选最合适的解说词风格,有时候用词优美如诗,有时候风趣幽默,有时候又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容易理解,还能让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娱乐的乐趣。

视觉设计也是年轻化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先进的动画技术、创意剪辑等视觉手法,将历史文物和古代场景以全新、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视觉冲击力强的设计,不仅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也使得历史文物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解说词“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与当下流行话语元素结合,再加以配合数字动画小人的滑稽,尽显年轻化态势,幽默中不失文化内容的输出。

二、文化与视觉增值的沉浸式叙事

(一)技术赋能画面符号的精美

数字技术在纪录片制作上的使用范围已经不断扩大,大大丰富了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为众多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维。特别是在历史纪录片这个领域,过去的制作过程常常因技术限制而难以直观地展示许多历史事实和信息。数字技术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遗憾,使得“无从查证”的问题得到解决。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以历史遗迹的原貌复原和历史场景重塑为主题的纪录片。过去的历史仪式感主要依赖文字、图片甚至雕刻等相对静态的媒介进行传播与展现。《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出现,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仪式感的体验。借助数字技术,将看似僵硬的文物“复活”,赋予他们生命和故事,以此来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并不局限于欣赏国宝的表面,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每一个细节,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含义。这种创新的视听符号强化了历史仪式感的视觉增值,使得历史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实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的。例如,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恢复秦始皇陵的铜车马景象,或者用黏土动画形式描绘匈奴与汉族历史上的激烈冲突以及“鹰顶金冠饰”的故事。《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制作团队精心运用手绘、图像扫描以及3D动画等先进的数字技术,旨在更全面、更精细地恢复和展现文物的原貌及其深邃内涵。他们巧妙地将这些珍贵的文物转化为生动的视听影像,每一集都以超高清的特写镜头向观众展示主要文物的精细之处,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揭示文物的真实面貌。

《墨子·非攻》有云:“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不仅指出了过去经验与未来发展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在研究发现、探索未知方面朴素的道理,其实就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之间“和”的境界,即中华美学提倡的中和之美。数字技术不是以撼动电影艺术本性的角色出现的,它依然处于柏拉图“洞穴隐喻”的笼罩下,是麦克·卢汉意义上的人的延伸,是超越肉身的努力。技术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创作活动变得更直观、更自由、更富有人情味。数字时代的纪录片作品应该在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技术革新与艺术创造、形式华美与内容丰实、震惊体验与韵味悠长等两极之间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与平衡点,求得完美的融合与统一,才能创造出具有恒久生命力的艺术精品。

(二)“声临其境”增强历史代入感

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就像是无声的演员,虽然不言不语,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它如同创作者的内心独白,巧妙地传递着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当这种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时,仿佛为画面注入了灵魂,使其中的人物更加鲜活,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种恰当的声画交融,就像是一把魔法棒,能够点燃观众的想象之火,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和立体的视觉世界。制作组采用融媒体声音技术,即制作专为耳机收听的音频,通过这项技术的支持,观众得以享受影院一般的视听效果,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视听效果。在每集开头部分,会以短信提示音的形式来让观众“接收国宝短信”,拟人化、年轻化的创作形式同样符合当下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特征。《黄花梨夹头榫画案》配以轻快、有节奏的电子音乐使得介绍观众都不熟悉的夹头榫时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让人耳目一新。

三、历史记忆传播中多元互动叙事

(一)跨媒介传播构建集体记忆

在数字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已无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了迎合新媒体的时代背景,采用电视和网络联合播出的策略,這意味着观众们既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欣赏这部微型纪录片,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观看,从而大大拓宽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受众群体。利用影视、网络、移动应用等多种媒介,将历史文物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从而构建一种集体的历史记忆。这种跨媒介的叙事方式不仅拓宽了历史传播的渠道,也增强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和认同。通过年轻人青睐的视频平台,《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地向低龄群体渗透,进而实现了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据初步统计,在播出第一天就在豆瓣上获得高达9.5分的评分,名称的关键词指数超过了四千。此外,在哔哩哔哩网站(B站)上,播放量已经突破两百万次;在腾讯视频上,播放量更是超过了一千万次。同时,微博上关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话题总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一亿,抖音上的短视频点赞量也已经超过了千万次。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如果国宝会说话》已经在年轻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二)碎片化传播迎合时代趋势

传统形式下的纪录片时长通常需要半小时或四十分钟以上,冗长而枯燥乏味的纪录片解说内容让观众在这个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逐渐式微,易产生审美疲劳,传统纪录片的完播率和收视率也不尽如人意。新媒体微纪录片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观影的时空仪式感,时间上打破界限,随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观看,空间上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有手机、平板抑或是笔记本电脑都能随时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犹如文化小点心,每集短暂却精彩纷呈,约五分钟的光阴即可领略历史的风采。尽管每集的篇幅迷你,但却拥有大型纪录片的完备内涵,它在时光的沙漏中凝聚了智慧的精华,但没有在快节奏中妥协深度,反而以高妙的剪辑和叙事技巧呈现出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层次。

(三)互动式传播提升历史参与感

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极度社交化。《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的台网同播模式,无疑为受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不仅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轻松观看、点赞、转发和评论,还可以在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自由发布弹幕,从而充分满足他们的社交欲望。这种方式不仅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互动和有趣,也进一步拉近了受众与内容之间的距离。如B站上《黄州寒食帖》的首播瞬间就引爆了网友们的热情,短短时间内弹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积累了近千条。网友们纷纷借助弹幕传达对这份“新年礼物”及时到来的欣喜之情,同时借助对苏轼诗句的熟知,与该片主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让弹幕区成为一个热闹而有深度的讨论场。

四、结束语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创新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将历史文物的庄重感和现代媒介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颖而富有感染力的历史仪式感。这种历史仪式感的革新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上,也体现在对历史表达方式的探索和创新上。通过故事化手法、多视角叙述、情感化表达和视听语言的创新等叙事策略的实践,《如果国宝会说话》为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历史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增强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对于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媛,刘明.微纪录片的传播特色与创新表达: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为例[J].电影评介,2023(16):86-89.

[2]杨智童,张悦.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传播渠道创新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新闻世界,2023(1):89-92.

[3]谢娅明,马江波.从《如果国宝会说话》探讨公众考古视域下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创作转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8):100-104.

[4]赵文渤.网络视听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声屏世界,2022(21):24-26.

[5]张睿涵.论数字技术对纪录片的影响: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采写编,2023(10):121-122.

作者简介:

褚宣铭(2000—),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节目策划与创作。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国宝纪录片历史
“国宝”竞拍会
我们是国宝
谁是[国宝]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最爱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