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空间:心随影动,感悟戏剧节的诗与远方

2024-05-07 22:33:21陈铖
名家名作 2024年5期
关键词:戏剧节乌镇戏剧

戏剧节如一场精致的仪式,将“戏剧”转化为一场精彩绝伦的灵魂邂逅。在现代剧院的繁华氛围中,人们穿戴整齐、正襟危坐,欣赏完演出后各自散去。而在戏剧节的欢闹氛围里,素不相识的人可能因一场激荡心弦的戏剧或一场灵感迸发的对话而相遇。活动结束后,他们不再是陌生人,而是怀着共鸣的心灵相约于餐馆或是酒吧,探讨着戏剧艺术的真谛。在戏剧节的盛宴中,人们穿越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感受着艺术的魅力在相遇的瞬间融为一体。去年,我有幸亲身参与了几场国内著名的戏剧节展演,比如仿若人间仙境的乌镇戏剧节、澎湃着现代活力的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浸润着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大凉山戏剧节。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验到了戏剧艺术独有的魅力,更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戏剧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载体的力量,从而开启了我对艺术深邃世界的理解与感悟之旅。

品闲自在,初识戏韵

2023年的秋天,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如期而至。孟京辉先生说:“我的乌镇就是起床、玩、吃好吃的、看戏、愣神儿、喝咖啡、吃夜宵、喝酒、晕醉、睡觉、做梦”。我虽出生在江南,但也是第一次来到乌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乌镇的房屋依水而建,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与碧波荡漾的河水相映成趣。清晨的乌镇,薄雾缭绕,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太阳升起,雾气渐渐散去,乌镇便迎来了它最热闹的时刻。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游客的谈笑声此起彼伏,为这座古镇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步入乌镇西栅,仿佛踏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检票的一刹那,现实与戏剧的界限变得模糊,楚门的世界在此刻成为现实。街上的行人,或许下一刻就会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艺术家们将舞台搬到了水乡古镇,行为艺术在这里随处可见。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小巷,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或翩翩起舞,或低声吟唱,或静默站立,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戏剧的魅力。

除了剧目本身,乌镇戏剧节的举办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戏剧节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和戏剧人,还积极与观众互动,让观众也参与到戏剧的创作与表演中。这种开放式的办节方式,不仅让戏剧节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戏剧艺术的魅力与内涵。白天的乌镇老街,水榭之间,乌镇戏剧节嘉年华正在进行。化着精致妆容、穿着华丽戏服的演员们,穿梭在古镇的每条街巷,一边表演,一边与路人互动。他们或是翩翩起舞的舞者,或是深情演绎的戏剧人,或是幽默诙谐的小丑,他们的表演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戏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演员们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让戏剧变得更加生动与真实,观众也可以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参与到戏剧之中,与演员们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

乌镇的夜晚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华灯初上,古镇被金色的灯光装点得如诗如画。古旧的门楣上,精美的雕刻与斑驳的漆痕交织,诉说着一段段历史的沧桑。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着微风拂面,听着远处茶馆传来的小调评弹,抑或是酒馆里的山吟泽唱,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小惬意。站在青砖石桥上,欣赏着乌篷船在河中穿梭,留下一道道摇曳的水纹,心中顿觉闲适与宁静。

灵魂交响,剧目动人

为期11天的戏剧节,如同一幅绚丽的水墨画卷,在古老的乌镇缓缓展开。

12个剧场,如同星辰般点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28部特邀剧目,由539位剧团演职人员为观众献上了87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文化的交流、一次艺术的盛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戏剧艺术风格,感受到了戏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乌镇大剧院,多元之音如诗篇般悠扬绕梁。我的乌镇之行以《H-100秒到午夜》开场,以《魔山》收尾。《H-100秒到午夜》是以霍金的科学研究与黎巴嫩艺术家伊黛尔·阿德楠为灵感创作的“宇宙狂想诗剧”。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引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中的一句评价《H-100秒到午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场戏剧共分为三幕,每一幕都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观众面前。第一幕中,一个人被绑在黑暗空间中的椅子上,象征着霍金先生回忆中的感受。在这个束缚与黑暗中,威尔逊导演巧妙地加入了关于爱的诗歌与表达,展现出霍金先生对爱的渴望与向往。这种将科学与情感相结合的手法,让人深感震撼。第二幕是关于时空的理解。在这一部分中,戏剧以非叙事的方式多次讲述对于时空的感受,如同一次次穿越宇宙的航行,让人在思考中感受到诗意与哲理的融合与交锋。这种富含哲学性的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浩渺的宇宙中,感受着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与碰撞。而第三部分则诠释了另一面的霍金,这一幕中的霍金不再是那个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匠,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普通人。他用自己的风趣与智慧,给观众传达了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

《魔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同名作品,作品讲述了汉斯在疗养院看望表哥时,结识了疗养院中形形色色的病人及职工,后因生病而从临时的探访转为留院就医的故事。 一进剧场就可看见一座不规则的“高山”,同时在山体内部凿出了许多空间。等待剧场的场灯熄灭,幕墙投影到山体表面,演员们顺着绳索攀岩山体,并在各个空间里进行动线变幻。整个故事涉及十几个角色,却只有四名演员,采用了一人分饰多角、性别模糊等处理方法。这是一战前欧洲中产阶级的太虚幻境,这里没有四季变换,没有车尘马足,但就在这样密闭、怠惰、诡谲的环境里,催生了每个人的内心潜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潮纷争。

而在蚌湾剧场,青春之声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青赛队伍以戏剧为媒介,发出了时代的呐喊。他们的表演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展现了青年一代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这里,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戏剧作品汇聚一堂,共同展现出戏剧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作品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戏剧作品,也让戏剧艺术家有了更多的灵感和启示。决赛当天,乌镇出了太阳,蚌湾剧场里里外外围满了观众。人们挨肩迭背,却没有人交头接耳。这不仅给演员们创造了安全的演出环境,也体现了观众们对戏剧的一份敬畏之心。演出结束,演员谢幕,场灯亮起,观众们这才回到了现实,掌声雷动。或许是因为舞台上生动的表演唤起了内心深处的共鸣;或许是在戏剧的情节中体悟了人间世事的真谛;又或者是纯粹享受着青年演员们无穷的创意和热情。人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因为被戏剧的深刻魅力所感动,更因为青年戏剧人的无尽热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这里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展现青年戏剧创作的舞台。青年演员们通过大胆的表达和富有创意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了戏剧的新兴活力。在这场戏剧的独特舞台上,我们看到了戏剧的希望和未来。

在乌镇,除了看戏,也少不了去参与戏剧空间、子夜朗读会、小镇对话等活动。我参与了法国演员露西亚·特罗托的工作活动,她也是本次戏剧节特邀剧目《童话传奇》的演员。工作坊的主题是——舞台的瞬间与在场,感受乔埃尔·波默拉的创作世界。做完热身之后,我们就开始演绎《这个孩子》的剧本,剧本包含了十个不同家庭的故事。我选择了剧本的第五幕,该幕讲述一对不能生育的善良夫妇在楼道里碰见一位年轻母亲,这位母亲无力抚养孩子,又出于对夫妇的信任,就把孩子交付给他们的故事。导师要求我们在看完剧本之后即兴演出,由于我们和导师之间存在语言差异,这更放大了我们在舞台上的肢体行动,而不仅仅是台词表达。在正式表演中,最普遍的问题是接不上戏产生了过多的留白,抑或是对预设剧情提前做出反应。即使是失败的演出,也是一次有趣的历险。戏剧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成为戏剧性的高潮。我们需要通过平日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敏锐地捕捉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次表演都充满生命力。另外,在工作坊中,我们不仅受到了导师的专业指点,同时也从同伴身上发蒙解缚。这里有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也有许多业余的素人演员。如果说专业演员受到过声台形表的专业训练,那么素人演员的加入往往为剧目提供了更多元、更开放的创作思路,这便是工作坊的价值所在。

戏魂回响,余音绕梁

在全球化与市场化交织的当下,戏剧节作为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在国内戏剧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深刻地影响着戏剧节的走向。国内戏剧节的演变尤为引人注目,一方面,传统的、带有官方色彩的戏剧节,如中国戏剧节,在保持其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同时,也在逐渐适应市场需求,拓宽观众群体。这些戏剧节通过引入青年创作者作品和外国剧目,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也扩大了戏剧节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新兴的戏剧节如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桂林戏剧节、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棱镜MINI戏剧节等,则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创新的模式,给国内戏剧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这些戏剧节往往与当地的自然风光或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吸引大量观众前来参与。同时,它们也通过举办各类戏剧活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如乌镇戏剧节的创办,巧妙地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推动了文创产业的繁荣。特色建筑在这里化作手边小物,成为文创产业创意灵感的源泉。这不仅让乌镇的文艺氛围得以传承,也为当地手工艺人和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戏剧节的成功也带动了摄影行业的兴旺。乌镇的青砖黛瓦、青烟淡水吸引了众多摄影师和游客,成为摄影作品的理想背景。许多游客身穿汉服前去打卡,将自己融入这个古老小镇的画卷之中,这不仅丰富了摄影创作的题材,也将乌镇的独特风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因此,乌镇通过戏剧节的文创激活,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自身注入了新的生机,也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主创的剧目《我去找回太阳》有幸分别入围大凉山戏剧节与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因此我见证了大凉山戏剧节与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的繁荣。这是一部融合了偶剧、肢体剧元素的儿童剧,改编自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讲述了一只名叫卡门的小鸡,因为背负家族使命,历经重重磨难寻找太阳的故事。我们选择儿童剧赛道,是因为投入成本低、制作过程快、受众覆盖面广。这部作品经历各个戏剧节的展演后,通过对其他剧目的观摩学习以及专业导师的指点迷津,我们更希望打造长期性、序列性的儿童剧作品。戏剧不应该只是教化观众,更应让观众在作品中产生共情。儿童剧作为孩子们接触外界的一个重要媒介,由于观众年龄小、辨别力弱,我们更倾向于给孩子们正向引导,同时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相较于成年观众,我们则尝试在剧中融入更深刻的内涵,从而使孩子们在剧中得到精神疗愈。

大凉山戏剧节在一个充满原始风情与民族韵味的地方举办。群山环抱之间,戏剧如同山间的风,轻轻吹过,却留下了深深的回响。大凉山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天然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一场冬日的戏剧盛会。我看到了那些反映当地生活、传承民族文化的剧目,它们如同大凉山的清泉,汩汩流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则是与大凉山戏剧节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这里,现代与传统交织,创新与传承并行。在这片无垠的艺术天地中,传统戏剧的界限被悄无声息地打破,而科技与艺术的深入融合则孕育出一连串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厚的创新气息;每一场演出,都成为对未知世界勇敢探索的旅程。而作为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的重头戏——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更像是一场充满勇气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实验。它勇敢地追问戏剧艺术与尖端科技之间,催生出尚未被挖掘出的奇异化学反应。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思维的冲击,激发了人们对于现代戏剧新形态的无限遐想。在这个充满创意的戏剧季里,众多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令人着迷。其中不乏一些将前沿技术与传统戏剧表演相融合的巧妙尝试,如采用了绿幕抠像与即时影像等技术。同时,也有新的戏剧类型的创造,由于演员的特殊性催生了手语戏剧。

在深度融入这些戏剧节的历程中,我逐步洞察到,戏剧并非仅仅作为一种艺术的展现形式那样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载体,深深扎根于人们情感的最深处,承载着人们繁复的记忆与深沉的情感。从乌镇戏剧节那细腻柔和、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到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那充满现代感、跳动着都市节奏的活力场景;从大凉山戏剧节浓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到每一处独有其韵味的舞台和每一个饱含深意的故事,每一届戏剧节都成为一次文化的深度交流和灵魂的激烈碰撞,彰显了戏剧艺术无边的多样性与深远的包容性。在这个快节奏、变化无常的社会背景下,戏剧节宛如一处宁静的避风港,赋予了我们停下脚步,沉思与感悟美好的机会。通过这些独特的体验,我们深刻地理解到,无论世界如何变迁,艺术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始终恒久不变,永远璀璨夺目。

我深信,随着每一年如繁星般闪耀的戏剧节纷纷登上艺术的舞台,它们无疑将成为推动戏剧艺术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和创造力激发的重要力量。这些戏剧节不仅仅是艺术家们骄傲地展示其创新成就的平台,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场所,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有幸深入探索并与戏剧这门深植于人类情感深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积淀的艺术形式产生共鸣。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和不竭的创造力投身于这场不朽的艺术盛宴中,通过持续的努力,为推进戏剧艺术乃至其背后的文化兴旺与繁榮贡献我的一份微小力量,哪怕它微小但却坚定无比。对我来说,每一次的参与和创作,都是与戏剧深刻沟通的珍贵时刻,也是我向这个广阔世界展示我对生活之美的理解和追求的独特方式。

作者简介:

陈铖(2003—),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猜你喜欢
戏剧节乌镇戏剧
学校里的戏剧节
小主人报(2022年11期)2022-08-23 05:27:44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游乌镇
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获奖剧目
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演出日程表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