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春雅集》的互文性解读

2024-05-07 13:23:17任天乐
名家名作 2024年4期
关键词:怀春崔莺莺科举考试

任天乐

[摘要] 在探索中国文学史的众多维度中,互文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为人们理解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话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聚焦于明代中篇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怀春雅集》,旨在深入分析其文本与《莺莺传》《西厢记》作品之间的互文联系。通过考察《怀春雅集》中的文本如何与历史、哲学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引喻和对话,尝试揭示互文性不仅在文本构成和主题中发挥作用,而且也是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关键。互文性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解读,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关  键  词] 《怀春雅集》;互文性;期待视界

一、引言

关于《怀春雅集》的最早记录见于明代高儒编纂的《百川书志》,但单行本《怀春雅集》已佚失。根据陈益源的考证,现在可以确认收录《怀春雅集》的书籍有三种:何大抡的《重刻增补燕居笔记》、林近阳的《新刻增补全相燕居笔记》以及文言小说集《花阵绮言》。

与大部分中篇文言小说一样,关于《怀春雅集》的作者并未留有详细记录,作者的传记研究亦非常困难。尽管如此,不同版本文本的存在,使从接受理论探讨《怀春雅集》的形成产生了可能性。

接受美学代表学者姚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是美的接受和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文学文本被接受的读者、反省的批评家以及生产的作者第三者在现代的激活而得以实现的。

《怀春雅集》的出现被诸多文集反复收录,反映了明代中篇文言小说在读者、批评家和再生产之间不断被接受和生产的过程。通过分析《怀春雅集》的接受过程,可以窥见明代中篇文言小说的历史性。

二、接受美学之于《怀春雅集》

(一)《怀春雅集》的作者与内容

关于《怀春雅集》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据明代高儒《百川书志》卷之六·小史记载的“《怀春雅集》二卷,国朝三山凤池卢民表著,又称秋月著”以及《金瓶梅词话》欣欣子在序文中所述的“余尝观前代文人(中略)卢梅湖之《怀春雅集》(后略)”,推测是三山凤池(今福建省福州市)卢民表在嘉靖年间所著。

但单行本《怀春雅集》已佚失,现在可以确认的《怀春雅集》的内容收录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卷九、卷十,《新刻增补全相燕居笔记》卷九、卷十,《花阵绮言卷》卷十。

三部收录了《怀春雅集》的书籍,都成书于明代万历时代。其中,《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故事的内容比较完整。而在《新刻增补全相燕居笔记》和《花阵绮言》中,小说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删减。在此,以《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怀春雅集》的内容为基准,将小说内容概括如下。

元代至正年间,一个叫苏道春的书生在元宵佳节上偶遇才女潘玉贞,对她一见钟情,因此苏道春拜师玉贞的父亲前往潘家,以尝试接近潘玉贞。玉贞知道了苏道春的意图后,并未立马接受其追求,二人通过诗歌互相试探彼此感情,最终喜结良缘。两人结婚后,苏道春作为武将远赴边境,建功立业。

(二)期待视界下的《怀春雅集》

高儒在将包括《怀春雅集》在内的6篇小说著录于《百川书志》时,作了如下评论:“上六种皆本莺莺传而作,语带烟花,气含脂粉,凿穴穿墙之期,越礼伤身之事,不为庄人所取,但备一体为解睡之具耳。”

高儒点明了《怀春雅集》与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之间存在隐性联系。《怀春雅集》受到《莺莺传》的影响,在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存在相似性。这一联系在文本上表现为 “语带烟花,气含脂粉”,在内容上则所“凿穴穿墙之期,越礼伤身之事”。作品描写了男女之间违背当时伦理的恋爱,這样的文字与内容显然背离了其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同时,高儒将焦点放在故事的原型上,指出《怀春雅集》是以《莺莺传》为原型创作的。《莺莺传》是唐朝元稹创作的传奇小说,全文仅3000多字,讲述了书生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莺莺传》的接受过程,鲁迅是这样描述的: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而李绅杨巨源辈既各赋诗以张之,稹又早有诗名,后秉节钺,故世人仍多乐道,宋赵德麟已取其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阕(见《侯鲭录》),金则有董解元《弦索西厢》,元则有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续西厢记》、明则有李日华《南西厢记》、陆采《南西厢记》等。

姚斯提出的“期待视界”为考察文学作品的接受方式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他主张读者对作品的期待,会对作品的评价和理解产生很大影响。这些期待是由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特定时间点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

《莺莺传》的出现,影响了后来诸多作品的创作。以至后续关联作品在题目上都加了“西厢”,显示出与《莺莺传》的关联性。“西厢”指的是《莺莺传》中女主人公崔莺莺所作《明月三五夜》诗中“待月西厢下”一文。崔莺莺和男主人公张生通过这首诗确定了两人的爱情。这一场景也出现在后续作品中,成为形成读者“期待视界”的一部分。

《西厢记》的出现唤起了《莺莺传》既有的视界,《西厢记》亦不只是模仿《莺莺传》。《西厢记》通过修正、改变读者既存的期待和规则,刺激、扩大、深化了读者“视界”的可能性。随着《西厢记》的出现,读者期待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新文本的出现,并不能完全打破旧有的格局。新的观点在读者之间不断成长,形成新的审美标准。当读者觉得已有的成功作品过时的时候,一种新的视界便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从金代董解元的《弦索西厢》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视界。而《西厢记》所创造的视界,则与《莺莺传》共同影响了《怀春雅集》的创作。

(三)《怀春雅集》的互文性

通过对“原创”作品的模仿、改变、扩展、否定,可以使新的文本从原来的语境中获得自由,从而以新的形式出现,使读者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和评价“原创”作品,通过模仿形成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莺莺传》与《西厢记》对《怀春雅集》的影响,便体现在《怀春雅集》的互文性之中。而这种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节设置

《莺莺传》《西厢记》以及《怀春雅集》三部作品的故事内容都是以书生与名门闺秀的恋爱为中心展开的。在情节和登场人物设定上,《怀春雅集》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西厢记》,而《西厢记》则脱胎于《莺莺传》。因此三部作品的情节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虽然三部作品都描写书生对名门闺秀一见钟情的恋爱故事。但在故事中段,恋人都会由于外界原因而不得不分离。以此为节点,三部作品出现了分歧。《莺莺传》的结局与其他两部作品截然不同。在《莺莺传》中,张生为了追求科举功名,放弃了与莺莺的爱情,鶯莺不得不接受被张生抛弃的事实,并于第二年与他人结婚。与《莺莺传》的悲剧性结局相比,《西厢记》则以崔、张二人终成眷属作为故事的结局。

《莺莺传》中始乱终弃的恋爱故事,被《西厢记》所否定并进行了修改。基于《西厢记》所产生的新的“期待视界”,对《怀春雅集》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怀春雅集》明确借鉴了《西厢记》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短暂分手、最终结合的情节设定。但是,《怀春雅集》对《西厢记》并不局限于模仿,并没有把男女主人公的婚姻作为故事的结局,苏道春在结婚后作为武将前往边境战斗。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进行了如下描述:“时朝廷遂赐以金帛舆马不可胜计,遂封生为魏国公,赠其妻为魏国夫人(中略)苏生后继有三子,具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在《西厢记》中,以婚姻为结局,是建立在对《莺莺传》情节的否定之上。而这样的结局使文本产生了“空白”,男女主人公结婚后会有怎样的展开,这样的“空白”更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刺激读者的想象力。《怀春雅集》中关于苏道春建功立业的描写便是“空白”,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对已有的文本产生了新的解释。同时,《怀春雅集》文本着重描写了苏道春婚后的故事,与男女之间的恋爱相比,其描写角度从个人转向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男女情长,以宏大的叙事为中心对情节进行了重新解释。

2.人物设置

《怀春雅集》和《西厢记》中的男主人公,即《西厢记》中的张生和《怀春雅集》中的苏道春,在初登场时都是尚未参加科举考试的书生,科举考试成为他们在恋爱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姚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性不在于历史学家事后对事实的建构,而在于读者对文学作品作为既有经验的解释。

作品中主人公与科举考试的关系,体现了读者经验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解释。

《莺莺传》由唐代文人元稹创作,元稹于唐贞元九年(793年)明经擢第,其本人自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这也体现在其在小说中对于功名与爱情的态度之上。而《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元代虽实行科举制度,但通过考试录用的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与唐代相比,元代科举考试并不是知识分子成为官僚的主要手段。《莺莺传》中张生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情节,与元代读者已有的经验有所不同。因此,在《西厢记》中,张生的人生目标从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官僚变为与崔莺莺结婚,科举考试反而成为两人恋爱的障碍。崔莺莺的母亲知道两人的恋情后,以张生还没有科举成绩为由拒绝了他们的婚事。对于张生来说,爱情和科举考试是对立的。

此外,《西厢记》主人公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矛盾,对明代读者也产生了偏差。与元代不同,明代科举制度更加健全,科举考试再次成为知识分子突破阶级的手段。《西厢记》中为了恋人而选择参加科举考试的张生,对于明代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有悖常理的虚构。因此,《怀春雅集》缓和了恋爱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矛盾。《西厢记》和《怀春雅集》中,同样有恋人们暂时分手的情节。在《西厢记》中,张生为了遵守与崔莺莺母亲的约定,不得不选择参加科举考试。在《怀春雅集》中,苏道春长期住在玉贞家,由于父母的催促便主动与玉贞暂时分开回家准备科举考试。

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已有的经验,不同时代的读者以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这也正是《怀春雅集》中互文性的体现之一。

3.引喻

在《怀春雅集》中,对西厢故事的引喻体现在两个场景中。

苏道春写给玉贞的情书中有着以下内容。

夫以小姐娇姿淑态,致我之反侧。……而君子有淑女之逑,则西厢之月可待也,生独不为张氏君瑞乎。

文中出现的“西厢之月”,最早是《莺莺传》中崔莺莺所作诗《明月三五夜》中的一节。诗中写道: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首诗在《西厢记》中也有使用,并通过张生和红娘的对话,对诗的内容作了如下解释。

(红云)你读书我听。(末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红云)怎见得他着你来?你解与我听咱。(末云)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

文本中使用了“月”和“西厢”等意境,明确了两人幽会的地点和时间。“户半开”和“玉人来”则表明崔莺莺已然接受了张生的追求。

《怀春雅集》中的苏道春在情书中以“待月西厢”来确认玉贞的心意,并间接诱使玉贞幽会。同时把自己比作张君瑞,君瑞是《西厢记》中张生的字。但在《莺莺传》中,并未提及张生的字。也就是说,“待月西厢”虽是《莺莺传》和《西厢记》中的共有表现,但在《怀春雅集》中,苏道春在情书中指的是《西厢记》中的张生,在表达对玉贞的爱恋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自己不背叛爱情的决心。

玉贞在收到苏道春的情书后,依旧无法接受他的追求,只好用白纸回复。此后,两人继续以诗传情,但关系没有任何进展。情节发展至此,《怀春雅集》中再次出现了对西厢故事的引喻。

生赋罢,乃乘间画张生遇莺莺图,有裸裎薄恶之态。……题曰《崔张佳遇图》。

《崔张佳遇图》指的是《西厢记》第四卷第一折的场景,这里描绘了张生夜访崔莺莺的房间两人幽会的场景。与情书中所使用的“待月西厢”相比,苏道春所画的《崔张佳遇图》更为大胆、直接。尽管如此,对于苏道春更加大胆的追求,玉贞依旧没有接受,苏道春也因此相思成疾。

在《西厢记》中,“待月西厢”和“崔张佳遇”分别出现在第三卷第二折和第四卷第一折。张生和崔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秘密约会。与此相对,在《怀春雅集》中,两个引喻的使用都是苏道春展开追求玉贞的契机,但最终却被玉贞拒绝。苏生将自己投射于张生的身上,但玉贞不是崔莺莺,因此无法接受自己的心意。由此可见两部作品对女性人物描写的差异。

崔莺莺和玉贞虽然都是名门闺秀,但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崔莺莺直面自己的感情,与张生幽会;玉贞回避两人的感情,拒绝了苏道春的追求。由此可知,《怀春雅集》在参照《西厢记》的同时,有意强调玉贞和崔莺莺的性格差异。

《怀春雅集》中对西厢故事的引喻,在展示两部作品关联性的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故事独立发展的作用。这种戏仿则贯穿于《怀春雅集》。

三、结束语

通过对《怀春雅集》中互文性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间如何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话来构建其深层意义和文化价值。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时,通过这种跨文本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多维度意义,包括作品文本如何反映和塑造了其所处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

此外,本文的研究还为未来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互文性不仅是一种理解文本内在联系的工具,也是一种探索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现象互动的方式。通过跨越文本界限,考察文学作品如何在更广泛的文化語境中产生意义,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时代和被时代所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益源. 《怀春雅集》考[M]//金瓶梅研究(第五辑),沈阳:辽参书社,1994.

[2]周弘祖. 百川书志 古今书刻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7.

[3]林骅,王淑艳. 唐传奇新选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明) 何大抡. 古本小说集成:燕居笔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元)王实甫.西厢记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0.

[7]H.R.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大阪大学

猜你喜欢
怀春崔莺莺科举考试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二三场
咏菊(新韵)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戏剧之家(2022年16期)2022-11-13 04:53:40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立冬感怀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环球时报(2019-10-21)2019-10-21 05:14:57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环球人物(2018年4期)2018-03-10 22:34:49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去西部
椰城(2017年4期)2017-05-11 07: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