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研究

2024-05-07 09:34廖凤霞周世建
中国市场 2024年12期

廖凤霞 周世建

摘 要: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一体化实际发展关乎很多主体以及区域,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实际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对于分工协作的实际程度、产业集聚发展以及区域内部要素等多个方面问题,在发展动力、空间以及质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产城融合的相关政策,使得工作机制可以获得科学创新,推进城市基本功能的定位,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之内的营商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同步发展,创建出对外开放的共享型城市,将发展和管理成果展开及时分享,从而可以有效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00-00

目前,成渝地区属于新型区域发展的模式,这个经济圈逐渐受到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成渝地区属于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整体战略地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中获得稳步提升。国家也推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提议被提出之后,可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一体化带来具有战略性的工作使命,为成渝地区整体发展可以带来更多机遇。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之下,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的整体发展对策的深入研究,针对跨区域科学整合相关资源,创建出西部开发更为关键的工作平台,搭建出将经济圈作为基本战略平台的区域之下协调发展整体格局而言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实施以下相关分析与阐述,希望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 城市集群和一体化发展属于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

1.1 大城市和城市集群集聚发展的要素

在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空间结构正处于深刻转化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出现极化情况,而且变得更为突出,经济与人口逐渐都向大城市或者是集群城市之内进行流动,整体趋势比较明显。从前,社会各个行业都希望有效将城乡二元发展整体结构以及格局展开弱化,但是现实与希望之间相反,整体发展更为强化,这属于不以人的意志进行转移的经济发展大趋势[1]。大城市因为自身具有更为强大的经济发展规模效能,逐渐可以形成针对周边城市以及更远的区域之内资源变为更为强大的虹吸池。在全球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大城市群以及极化发展整体效应都在出现进一步增强的情况,在有效集聚区域之内人口和经济社会有效发展的基本要素,相应大城市在周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实际所在的城市群基本范围之内。在全球,目前大城市属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极化中心,整体创新能力也属于城市群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当前全球性的发展背景,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出大城市在经济市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规模经济效能,国家相关部门也会出台很多与推动经济发展之间相关的政策,在人口和资源等方面,逐渐向大城市以及城市群之间进行聚集。所以,预期大城市以及城市圈就会有效拓展实际发展空间,坚持针对各个类型整体发展的关键要素实现集聚,会在相应区域中心城市之内所在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之中变得更为强大,在大区域实际发展格局之中充分展现出辐射功能以及联动功能,进而推进相应区域之内条件优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获得发展和壮大,逐渐形成区域经济有效发展的新功能。

1.2 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和一體化发展

全球之内更为典型的都市圈,逐渐变为实际所处国家人口密集以及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最为主要的参与者,也是科技全球化最为关键的推动者,可以变为所属国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枢纽,在全球经济竞争之中处于制高点[2]。上述经济区域通常都是将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或者周围辐射带功能很强的大城市作为主要经济发展中心,基于区域内部城市之间存在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展开有效衔接,使得资源基本要素可以在更大的城市区域范围之内更为快速的进行流动,科学优化城市之内资源配置,使得区域之内的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之中实现协同化发展,加强区域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效率,使得区域之内城市可以获得更为稳步的发展。其中,我国已经逐渐形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区域群,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同时还要做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进一步实现城市集群化发展之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崭露头角。未来相关部门会针对城市区域之内的人口、经济等都实施高度集中,可以真正形成经济圈营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向

成渝双城经济圈属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展开协调性发展的关键模块,在有效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发展之中,需要真正围绕着核心城市来切实辐射周边的城市的不断发展,最后可以有效实现营商一体化同步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真正明确一体化发展之下的战略目标指向,充分建设出将以成都、重庆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经济圈,逐渐形成中小城市之间的协同性发展,整体的经济带动能力较强,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整体结构处于完成状态的新发展局面。

2.1 充分展示出成渝城市发展战略升级版

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战略能够真正展现出“新五化”之间展开科学交融的一种良好互动,也就是体现出新型城镇化、新城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新型经济发展目标和工作内容,真正展现出成渝城市不断发展的相应战略“升级版”。科学围绕着城市区域之内实际发展战略目标的科学转型与升级,有效促进“孤城型”城镇化逐渐向都市圈以及城市带而不断发展的城市经济圈,将城市带动城镇,在“建筑型”城镇化逐渐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型城镇化方向进一步转变,使得社会民众可以逐渐变为城市不断建设与发展的建设者以及享受者。

2.2 合理优化经济圈自身的功能

应该适应国家区域之内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基本需求,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之内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基本现状,展开城市化的科学化分工,对其实施清晰的定位,突出经济发展重点内容,加强城市之间发展特色和存在的差异化,加强经济圈内部城市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联动,实现协同性发展,进而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发展区域之间达到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另外,还要进一步发挥出经济圈之内各个模块之间具有的资源方面优势,真正关注到具有一定生长空间以及增长能力的城市区域,比如可以有效加强成渝区域之内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区域之内发展新的增长极。

2.3 推进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而实现协同发展

依照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之内的实际优势以及存在差异展开功能方面定位,充分结合国家供给侧基本结构方面实施改革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推动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科学优化产业之内空间发展和布局,有效引导各个城市区域之内的经济发展侧重点,做到因地制宜,从而科学发展和带动区域之内主导的经济产业,提升形成区域化分工发展与协作的主要步伐,发展出特色更为鲜明的产业格局,使得经济产业结构获得显著调整以及科学优化,使得这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可以与区域发展定位之间相符合。

2.4 关注到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优化

科学优化城市整体发展布局的优化,属于建设现代化经济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规划好城市内部的生产、生活以及环境空间等,可以真正增强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以及发展的协调性[3]。基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和整体功能方面定位,达到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相契合的主要手段,科学完善城市内部基本设施,针对土地资源实施科学利用,统筹规划好城市内部人口,实现产业有效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加强产城之间的融合,使得人口可以更为合理分布在城市,并且展开科学有序流动。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成渝区域之内营商环境被逐渐优化,在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有效提升整体行政能力,创建出明确政商关系,科学优化城市区域内部发展环境以及整体功能,但是与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区域展开对比,成渝地区依然具有更为显著的管理制度问题以及行政壁垒,整体发展处于不均衡状态,缺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

3.1 营商环境缺少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安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实际建设之中,需要依照重大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但是当前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一体化发展还是缺少顶层设计以及管理制度。两地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具有统一化的营商环境基本评价机制,实际发展政策实际协同性比较低,管理规范不具有统一性,区域之内企业的整体资质以及检查基本结果等互相确认也会存在很大难度。区域之间展开进一步竞争,针对上级部门下达的政策竞相争取,对于资金以及人才等资源出现明争暗斗的情况,使得区域之间协同发展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受到影响[4]。

3.2 政务服务能力具有很大提升空间

川渝区域之内的“放管服”改革政策在进一步深入,政务工作服务环境也获得科学优化,但是依然没有在“放到位”以及“管到底”方面真正达到要求。而且,区域之间的实际政务工作服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针对地方政策之内下达的政策响应基本能力以及对于政策落地的实际执行能力等都具有较高要求。

3.3 数据信息共享整体水平不够

川渝两地正逐渐实现加强区域内部政府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但是在不同区域以及部门之间,在针对数据资源实施共享的时候,依然不具有完善的一体化顶层数据共享设计,数据资源在实际传输过程之中具有一定时延性,存在丢包等情况。区域之内不具有统一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平台,企业内部信用信息进行采集的具体方式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4 市场环境依然处在不够公平的状态

在金融生态以及要素流动等实际发展方面,还要展开更为深入的改革。针对不同区域以及多种类型的經济市场,其主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缺少强大的保护力,在司法领域之内的地方保护主义并没有被完全消灭。

3.5 一体化发展进程还要真正提速

上级管理部门针对成渝地区具有较大的期待,其实际发展和建设目标更为关键。着重将 中心城市创建为聚集全球性产业集群、工作人才以及金融资本等相应集群枢纽型的城市,进而可以有效形成成渝和周围区域之内经济圈营商一体化的发展。当前,重庆主城和渝西片区之内的同城化正在进一步发展,成渝两地之间成为合作友好型城市,逐渐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5]。但是成渝两地因为行政区域规划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使得同城化以及一体化整体发展依然没有获得有效开展,各个区域之间不能够充分实现在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管理等新兴领域之间有效对接。

4 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4.1 科学构想成渝双城经济营商一体化发展

进入到发展全新阶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进行具体建设的实际过程之中,需要持续秉持“一盘棋”工作思想以及营商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理念,紧紧扣着“两中心两地”主要目标进行定位,聚焦工作关键点的整体协同发展动力。关注着眼于营商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动力,创建出更为重要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质量,真正贯彻落实“创新、协调以及绿色和开放”的实际发展理念。第一点,在实际发展动力方面,要更为关注供给侧改革整体的发展现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整体发展创造出新型认知以及调整的发展与推进。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之内的关键发展要素整体的配置效率,有效加强供给的有效性,使得经济圈一体化可以实现进一步发展,获得创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工作适应能力,使得成渝双城经济圈可以更为灵活的发展,在不断转变的经济市场之中展开良好发展。第二点,在实际发展空间方面,需要做到更为关注到空间内部是否处于均衡发展状态。成渝双城经济圈之内包含很多等级的城市,整体系统较为复杂和庞大,次级城市和各个城镇整体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要根据空间均衡的管理思维,科学健全在主体功能区域之内的管理政策,完善国土空间实际用途方面的工作管理制度,做好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在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区域之内城乡一体化的均衡性发展之下,可以真正提升城市之内薄弱发展领域之内的整体发展后劲,一起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的发展。第三,在发展质量方面,需要做到更为关注到人本位导向以及高质量的社会生活。新型城镇化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营商经济圈之内的实际发展成果,最后需要和城市内部居民之间展开共享。属于新型城镇化的主体部分,成渝双城营商经济圈应该加强以人作为本位的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意识,加强对于基础公共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以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整体承载力,最后真正实现城市之内各个项目的民生目标。坚持针对顶层设计展开科学优化,科学规划好城市内部布局以及基础服务设施,使得城市内部的人民群众可以真正感受到努力建设城市之后实际获得到的相应回报,真正在实际工作以及生活之中体会到充足幸福感以及归属感。

4.2 推进政策方面协同

针对一流营商工作环境,着重建设出具有规范性与统一性的管理机制,创建出区域一体化的企业发展软环境。第一是有效提升政府服务整体能力,集聚办理企业内部工作业务、施工许可以及纳税等多个方面的关键指标,科学推进营商整体发展环境的良好建设,实现管理政策的充分落实,全面推进政务服务的科学化改革[6]。同时,搭建出跨区域之内的政务服务基础平台,有效加快企业内部实施投资项目备案以及项目开办,促进民生获得关键保障。针对各项工作业务,保证一地受理,给予一次办理,还要真正实现异地办理。有效提升“一网通办”工作的整体业务办理深度,找到创建出成渝审批工作事项的实际受理平台,针对各项工作事务展开统一化办理,加强整体工作业务办理的精度。第二是创建出关键的政策管理协调机制,在企业办理业务、土地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财税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创建出政府部门的协商管理制度,逐渐形成具有協同性的工作管理方案,真正将成渝地区之内相应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障碍进行消除。第三是一起创建出“企业综合服务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科学整合当前存在的数据信息中心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分析并且建设出成渝地区内部企业综合服务数据管理平台,将存在的数据壁垒问题进行打破,建立起线上和线下之间展开科学融合、覆盖到相应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学化服务机制,加强服务整体的精准性以及便利性。展开统一标准基础服务工作流程的建设,创建出工作事项推送以及过程办理等具有“一站式”特点的标准化工作服务体系。

4.3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创新

产城融合一体化协同性发展愿景的实现,要针对产业不断发展以及完善,同时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展开机制方面的有力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这属于深化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发展更为关键的发展推动力。通过其他区域之内的成功发展工作经验,设置更为协调的合作机制,在成渝地区之内实施区域协调机构的创设,政府部门需要增强政策方面的扶持,关注考核工作导向以及最终应用效果,做到舆论宣传的有效引导,坚持展开数据信息的统计以及分析,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整体发展制度逐渐变得更为完善。

4.4 统筹资源配置与加强生态协同

依照功能定位的实际要求,需要坚持作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分配好城市内部的资源,还坚持将错位发展以及协同创新发展作为主要发展内容。通过政策进行发展的引导,科学统筹以及规划作为管理指导,以城市内部的供求关系以及竞争制度等做到管理与工作标准,逐渐形成整体工作结构具有合理性、管理工作质量更高以及效益收益更好的资源配置基本手段[7]。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等,可以在实际管理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找到最为新型的管理工作突破口,进一步统筹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进一步实现“生态和谐发展”属于当前人和自然之间进行和谐发展的关键基础,坚持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来有效指引城市空间发展与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城市规划需要做到进一步分析出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动态方面平衡,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之内的每一个城市内部发展特点,科学有效规划出城市内部的发展空间布局,使得城市用地以及各项功能都可以达到适当混合,为加强山水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城镇发展之间进行有效重合。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实际发展过程当中,科学融合进以人为本、传承优秀历史以及绿色环保等相应理念,遵循大自然的实际发展规律,科学展开因地制宜,才可以真正做好城市内部的整体建设工作。

5 结论

综上所述,充分落实和完善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发展工作内容,需要充分落实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比如政府部门需要落实好各项管理政策,企业需要做好完善自身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发展的相应工作内容,而人民群众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的理解与相应认识,使得双城内外所有的部门与个人都可以真正重视与关注这项工作改革,为城市整体发展增添助力。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工作逐渐开展之时,需要借助我国成功的经济圈发展案例,取长补短,科学优化内部发展工作内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落实各项管理与工作政策,使得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一体化的重要部署可以顺利实施,最终获得良好发展效果,实现成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邦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法协同问题研究[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4):101-105.

[2]李外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政企沟通协商机制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11-13.

[3]王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构建背景、难点与突破[J]. 重庆行政,2022,23(4):70-73.

[4]薛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营商环境分析——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2(3):96-106,120.

[5]霍文波,余真仪,杨蕙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研究[J]. 当代金融研究,2022,5(2):69-82.

[6]朱元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思考[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4):81-84.

[7]谢义琴,张璐,王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发展建议[J]. 决策咨询,2021(4):23-26.

[作者简介]廖凤霞(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阿坝职业学院,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商业流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