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逻辑、内蕴动力及实现路径*

2024-05-07 23:53张明海
关键词:文明群众时代

张明海,周 勇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自2018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文明实践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任务,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成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创新载体,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2]44。以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逻辑

恩格斯曾说道,“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3]97新时代文明实践聚焦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着眼深信笃行、知行合一,之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是一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构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涵。

(一)拓展马克思主义文明实践观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社会特征的深入科学分析,在肯定资本主义文明对人的精神和认知的开化作用以及促动社会物质迅速发展的同时,批判了其对无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本质,并对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最高社会形态预示展望。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关注文明与进步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文明直接反映着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与社会道德的符合程度,文明的进步就是人追求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3]527,而现实的手段就是实践。实践是人实现价值和自由解放的全部活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必然促进文明社会发展的愈加深入,进而人的社会素质得到新提高、达到新境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无不来源于社会实践。”[4]153“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5]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以及与特定的时代条件的密切联系,也决定了它作为一种科学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的创造活力。

文明实践是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功能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平衡的必要的中介条件。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明实践观的根本立场,尊重人民主体性、为人民谋幸福是蕴含文明实践全过程的本质要求和核心要义。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遵循“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方法,从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出发,强调物质生活实践与精神生活实践的互动统一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坚持引导教育对象在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同时,自觉地认同和接受文明理念、文明价值并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即促进实践主体将个人美好生活愿景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统一,在不断夯实人们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总之,新时代文明实践强调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文明实践,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破解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3]203等深层困境。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新要求

从人类社会发展乃至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来看,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包括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无不烙刻着人类文明的印记,反映出特定时代人的思想境界、精神特质、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特别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人的文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亦愈发强烈,新的文明形态不断被创造。习近平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6]现代化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各个要素形成一种系统整体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必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系统整体性协同,由此,现代化已经成为文明的重要范畴。但是,人类文明形态总是在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标注社会进步过程中得到丰富发展的,充足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发展、认识改变世界、追求自由解放提供了外在基础条件,个人精神生活的富有和文化素质则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22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必须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改善和满足,但在精神生活层面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7]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核心任务和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化供给均衡发展,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此外,激活乡村道德文化资源、重塑乡风文明活力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指出,乡风文明或者乡村传统的伦理道德,就是一种“地方性道德知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既需要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现代化的伦理话语’,也不能忽略作为‘地方性道德知识’的伦理文化传统”[8]。因此,对传统伦理道德资源的有效利用,既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方法体现,又是内容和话语的深化拓展。

(三)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新屏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9]。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村地区发展的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乡村正经历从传统的“乡土性”走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社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亦愈发旺盛。这意味着,农村已经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线阵地”,在精神文化供给不足、人们精神相对匮乏的现实条件下,极易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真空状态”,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错误社会思潮、西方宗教势力以及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渗透的可趁之机。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重在夯实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目标和定位,也就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基层是社会的“地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基层”一词高频率出现,这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基层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方面,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务虚也要务实,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践行科学理论与群众日常生活需求连接贯通,不断增进群众对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农村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相结合,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让文明因子浸润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二、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蕴动力

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总目标和定位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本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其内蕴的思想凝聚力、文化涵育力、服务动员力、组织执行力,又体现为多重要素与动力聚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体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则。

(一)思想凝聚力

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蕴动力,首先体现为思想凝聚力。马克思曾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11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0]重视观念和思想的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本遵循,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政治任务。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用“大白话”“冒热气”“接地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讲活、讲实,把思想的伟力转化为群众的实践伟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引领和持久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功能和目标方向更为明确。近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县域为单位,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党群共同参与的理论宣讲大格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田间地头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解决了“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的农村基层思想理论教育难题。例如,江苏省海安市开展的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浙江省龙游县的“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实践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开展的“贝侬山歌传理论”理论宣讲活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开展的“网格屋场”微宣讲活动等,系列思想理论传播实践接地气、有活力、有温度,形成了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新模式、新方法。

(二)文化涵育力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是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体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而文化则是文明的深刻印记。习近平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1]并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2]文明的传承演进,需要文化的持续繁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文化的在场,尤其需要社会的每个单元、每个“细胞”都充满着文化的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农耕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乡村的基石根基,蕴含深厚的中华文明基因。新时代文明实践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利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载体,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造功能和文化涵育功能。例如,部分县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充分整合富含道德元素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所打造的互联互通、协同运作的文化建设模式,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又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导群众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推动传统文化开篇,夯实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

(三)服务动员力

习近平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3]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主要运行形式,倡导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服务内容涵涉思想理论传播、文化输送、乡村治理、科技兴农、特需帮扶等方方面面,服务主体除基层党员干部、专业社会队伍之外,更多的是基层群众如先进典型、乡贤人士、科技能人、创业返乡人员等群体。作为传播科学真理、弘扬社会正气、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实践场域,志愿服务的社会资源广度、群众参与度及认同度,最能体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效度。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287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自2018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基层社区组织层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体上呈现出参与面广泛、服务内容深入、活动开展频繁、实践站平台建设覆盖率高以及群众认可度高和需求量大等特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样态,能够精准对接基层群众的需求,实现真情服务与凝聚民心、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相统一,志愿服务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改善的积极力量。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优化志愿者的教育培训机制、搭建志愿者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宣传推广志愿服务内容等,能够实现各类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动,让服务动员更及时、高效,服务内容更务实、更精准。

(四)组织执行力

组织执行力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长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各环节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实效,这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但也应看到,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相比,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相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运行和执行理念上,的确还存在着靠领导重视和上级部门督促来推动工作的状况。另外,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对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投入力度不够,加之承担过多的具体业务,从而出现了“指导功能相对弱化”“指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等状况[14]。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秉承“群众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服务宗旨和服务理念,在组织制度设计上,建立了县、乡镇两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分工挂钩联系制度和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的组织构架模式。这一组织构架,既能把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自组织相衔接,形成文明实践的网络化协同机制,又能通过组织执行力运行状态和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地了解、反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可以说,文明实践已经成为新时代解码党群关系的“方程式”。一方面,把文明实践融入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田间地头,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具体业务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向服务型组织建设的转变,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干部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通过“进家门”“请进来”“交朋友”等群众工作方法,既能畅通党群干群沟通渠道,又能吸引更多的志愿服务群众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来,从而提高了基层组织的运行效率。

三、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

截至目前,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文明实践已经融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成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程,只有坚持系统观念,久久为功,才能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才能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

(一)壮大文明实践主体力量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320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组织保证,也始终是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文明实践是一盘棋,需要形成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遥相呼应的协同效应,做大做强“朋友圈”,不仅党务工作者对参与文明实践义不容辞,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者也应强化政治意识、思想教育意识和文明实践意识。新时代文明实践本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群众动力才是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大引擎。壮大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除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参与文明实践作为党员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必修实践课”和“基本业务”之外,还应激活县域青年中心、妇女之家、各类民间组织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资源,鼓励引导“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老模范”等“五老乡贤”以及创业返乡人员、社会公众人物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着力培育文明实践“本土力量”,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最后,文明实践的队伍建设应与乡村人才振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激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基层,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15]。

(二)打造文明实践特色项目

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十分丰富,必须突破陈旧思维和固有模式,充分调动文明实践各环节各要素资源,并围绕理论宣讲、文化培育、服务群众等重点实践内容打造特色项目。一是从小切口讲好大理论。通过用好地方话、用活老传统、用实新载体,运用适合不同群体参与的文明实践方法和载体,聚焦理论宣讲的主题主线,坚持学用结合,打造既“冒热气”又“接地气”的思想理论传播特色项目,让党的创新理论“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二是以文化涵养文明乡风。文化建设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文化特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16]通过深入挖掘凝练传统乡土文化、家风家训、民俗民风中蕴含的道德与文化资源,把传承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文明实践要素结合起来,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得远,为文明实践提供持久的文化动力。三是从聚焦需求到精准对接。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7]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只有聚焦群众需求,才能凸显文明实践的特色和亮点,这样的文明实践项目的服务方向感更强、着力点更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品牌效应也更强大。

(三)推动“两个中心”深度融合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虽为线下线上两个载体,各有侧重,如两者优势互补、同频共振,文明实践的服务统筹力则会更强大。一是发挥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载体功能和服务对接功能。通过建立文明实践综合数字平台,打造一体化、可调度、互动共享程度高的“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模式,实现志愿服务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及时感知民情民意,提高志愿服务的动员时效和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二是充分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载体功能,构建文明实践内容生产的传播生态体系。通过挖掘文明实践活动中的新闻素材、精彩瞬间、典型案例和暖心故事,深度报道文明实践重大主题,抒写文明实践生动景象,丰富县级融媒体传播的内容,让社会文明新风尚充盈网络空间,从而营造良好的文明实践网络环境。三是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线下组织动员优势,利用文明实践活动载体广泛宣传和推广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其用户活跃度、关注度和受众覆盖率,畅通城乡文明实践要素和资源的流动。

(四)夯实文明实践保障体系

当前,制约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深层困境,在于基层各部门工作壁垒和条块分割无法打破而导致的组织运行机制不够顺畅、资源难以盘活、志愿服务动力不足、效果反馈滞后等。实现文明实践的常态长效发展,需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一是健全纵向与横向统筹协调的工作制度体系,以文明实践为导向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把开展文明实践纳入各部门工作职责考核体系和各行业发展要求之中,构建组织有力、运行流畅、务实管用的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健全志愿服务的常态管理机制、供需对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以及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不断拓展农村基层志愿服务领域,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使志愿服务群体成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我服务中强化自我教育。三是尝试推广并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广泛吸纳社会物质资源、联通县域内各类文化阵地等,形成资金共筹、阵地共用、队伍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联的文明实践资源协同效应,破解文明实践过程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物质保障困境。四是为克服文明实践形式化倾向,应构建以群众口碑为导向的文明实践量化评估督导考核体系,及时反馈群众对文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参与度、满意度,以此不断提高文明实践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文明群众时代
请文明演绎
多让群众咧嘴笑
漫说文明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对不文明说“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