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千宁,苏燕,郭赛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大庆 163000)
当前,学者对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探索。如郎振红提出“丰富评价内容,确立多元使用多种评价手法”[1];申明秀提出“构建实施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2];赵文杰、吴海滨、冯侨华等建议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探讨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3]。这些探索多以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评价为主,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混合式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发展,我们对东北石油大学中文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当前“学生评教”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我们共发放了2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1份。
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发现,汉语言文学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评价时间及频次固化,时效性差;评价形式单一僵化,内容笼统化;学生评价积极性低,参与感薄弱;评价机制流于形式缺乏创新。
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的有效问卷中,32.34%的人认为,现阶段“评价频次过低”,“评价的时间集中到了课程末尾学期结束”,“课程的评价频次也是集中为1~2次,评价频次为一次居多”。40.80%的人认为“评价频次一般,无感,没有过多积极性”,这就导致评价大大降低了及时性、针对性。教师对于每堂或者是每周的课程基本上没有课程评价提示,学生对于教学、课程方面有什么评价不能及时表达,很多教学弊端无法做到适时调节,失去时效性,并延续到了下学期。另外,课程过程中的评价和课程结束时的评价,影响是不同的。课程结束时,学生由于学业任务重,很少能将重心放在评价层面,反馈信息往往是一个学期教学所表现的“共性问题”。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能给予“形成性动态评价”,则反馈信息不仅有“共性问题”还有“特殊性问题”的覆盖,会呈现出更多的针对性和动态性,最终及时的反馈则能帮助教师减少教学中的偏差,提高时效性。评教时间固化,时效性差是目前学生评教的首要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机制,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评价形式单一僵化。绝大部分只是单纯的网上选择式评价,在评价中的效度分析方面也不够细化,影响到评价信息反馈。内容笼统化,不能面面俱到,选项内容中所涉猎的项目与本专业的学科相关性链接较差,只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共性的问题,千篇一律,做不到体现学科特色。评价的针对性较差,诸多弊端可能会被隐藏起来,将课程的隐性影响转化为课程的显性影响。另外,就目前东北石油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评价而言,缺少线上和线下课堂评价的类别划分,反馈信息没有分门别类地划分阻碍了差异性课堂调整。
从这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多数学生仍处在动机中立阶段,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并不强。因为现阶段学生进行评教的形式过于单一、其他形式的评教无法得到有效收集,学生的整体参与感也很薄弱,所以学生评教积极性处于中低水准。另外,评教没有与学生产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反而强制性与“分数挂钩”,这就给学生心中留下了“认真评价无奖励,不评价无分数”的强制印象,没有恰当的奖励机制,也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和动力。同时,评教内容的设置过于固定和笼统,让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漏掉了一部分人的有效评教反馈,这就导致最后无法得到全面反馈。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生评教动机是随着评教任务而变化的,学生评教精简程度做到了足够“简”不够“精”,评价内容和形式足够“简单”,但科目的侧重点没有体现,评价内容设置也是没做到“去冗留精”,反而会减弱学生的评教动机与反馈信息的效果。
“学生评教”目前阶段缺少的是创新性,在内容、数量、频次、形式上都是趋于僵化和固定,缺少灵活和创新。在有效问卷中,对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评教,仅有6.97%的人认为“非常完善的”,46.77%的人认为“比较完善”,而45.77%的人认为“完善程度一般,较为不完善”。根据对中文学生座谈采访发现,对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评价是“完善程度一般,较为不完善”的人接近半数,他们认为“评教流于形式,只是形象过程并不能起到真正实质性的作用,参与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说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机制在评价内容、形式、频次方面固化,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学生评教的结果。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归纳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如教学考核评价形式和内容积习的遗留;部分师生对于考核评价意识薄弱;“强制性”评价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学校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等。
根据本项目团队的走访和调查发现,从基础教育的“语文科目”到高等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核都存在着考核形式敷衍了事、考核内容千篇一律等问题。从师生层次方面看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双方都没能正确看待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加以重视;其次是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安排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安排是在一个学科结业或者是一学期的末尾,忙碌的学业压力致使师生都忽略了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重要性;最后是被评价方没有及时积极地去根据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所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导致降低了考核评价机制所起的作用。从校方层次来看,没有及时地针对反馈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分析,甚至部分院校有“形象工程”的情况存在。如此循环往复,则出现了“形式化评价”的历史积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评价形式单一僵化,考核内容笼统的问题出现,这就是教学考核评价形式和内容积习的遗留造成的结果。想要让学生评教更加充满活力,就必须改变这种积习。
从学生角度出发而言,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意识薄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缺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生涯中作用与地位正确的认识,没有正视评教内容;第二、学生在生学习生活中缺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价值观的强化培养和普及;第三、部分学生的反馈没有得到重视,进而产生“评价无用”的思维定式。就部分教师而言,对于教学改革的评价观认识不够深刻;其次,部分学校对于教师在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培训还有完善的空间;最后就是部分教师受客观环境、主观思维、与出于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主观方面对于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并不看重。综合以上两个维度,就导致了师生的参与感薄弱,积极性低。部分师生对于学生评教意识薄弱就导致了轻视学生评教环节,无法充分的发挥评教作用。
评价动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主动评价,带有个人感受,更接近于真实,反馈的数据与内容更有实用性;另一种为被动评价,往往是学生要带着目的,不情愿地被动评价,敷衍了事,其反馈结果不尽如人意,且无效数据过多。通过走访调查,匿名参与等方式进行采访,许多学生表示“强制性”评价方式并不能提高参与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反而会有抗拒心理。因此,教师优化“强制性”学生评教方式是完善学生评教机制的必由之路。“强制性”的评价降低学生的参与动机,如果没有对于学期末尾的教学考核评价,就会影响到自己期末成绩,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在外的约束力——评价的强制性,这就会大大打击学生本身对于评价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评价数据的准确性,最终影响的是评价结果。综上所述,强制性的评价,反而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混合式学生评教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从管理和制度层面而言,与部分院校的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和应对措施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组创新思路,提出了“四结合”的解决措施。即“建立多元化评价形式”与“差异化评价内容”相结合、消除“强制式”评价与创新“激励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动态结合、“转变评价功能”与“创新评价体系”相结合,力求解决目前高校学生评教所面临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评价内容,本应具有线上与线下、不同科目、年级的评价划分,应该有所差异和侧重,突出重点,贴近课程。在评价内容上做到分门别类,在评价内容设置层面,学科教师也应参与内容设置,这样能更好地设置科学化、有侧重点的高水平评价内容。以东北石油大学中文系为例,我们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个维度、古代、近代、当代多个层面设置不同的侧重点,让学生进行细化评价,在问卷内容设置中我们覆盖了74.29%以上的五个效度选项,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相比之下更能体现“共性的评价”更贴近真实,数据度更高。因此,差异化学生评教内容,教师有的放矢地突出学科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评价选择余地,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机制的重要举措。教师在评价形式上应该多做创新,增强评价趣味性,迎合学生心理,综合时代特色,采取师生互评,接龙评价,多情景创设评价,趣味游戏评价,角色互换评价,自由自主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投票评价法,抽样评价与随机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容的氛围与真实的多元化趣味评价形式。
教师将“强制式”评价优化为“激励式”评价,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机制解决措施的重中之重,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曾经关系到分数的“强制式评价任务”优化为“激励建言献策”的积极任务,调动大家参与的热情。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评价参与内心接受度,能更好地反馈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使学校得到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评价深度和用心程度以及区别式奖励,适当的综测加分提高学生参与热情,语言鼓励及物质激励营造良好的评教氛围,让学生有获得感和参与感,增强学生评价的积极性。以部分带动整体,以激励带动整体,形成一种良好的评价风气和评价心理。转变过去“不评价没分数,去评价无鼓励”的强制式评价,创新激励式的学生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推动教育评价的良性发展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
根据新文科的要求,教学的形式应该更加灵活多样,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也不应该拘泥于科目结束,而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互联网手段一直开放评教的“绿色反馈通道”,随时有评教,随时提意见,保证教育与评教的一致性,以及评教的时效性。保持原有的“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对于一个学科的始终进行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评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教育教学始终保持一种及时更新的状态。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个人隐私也应保护得更好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没有束缚地真实地去进行评价。对于恶意评价的学生,学校将进行严肃处理,规范评价。将“动态性”与“生成性”评价相结合,打造与时俱进的动态评价,改变过去固定死板的评价,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评教机制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学生积极评教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包罗万象涵盖面极其广阔,伴随后疫情时代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坚持动态评教也是学科在这个特殊时代的要求与历史必然。
“转变评价功能”是指改变混合式教学中“学生评教”机制形式化的现状,强调教学评价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评教意识,强化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自我反思,更新知识框架,优化教学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重视评教,自我代入,主动评价的态度,使学生在信息评价和评价反馈的过程中学会形成良好的学习观,提高公正评价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创新评价体系”,在评教形式上,听取学生意见、综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整合教学经验、结合传统评教内容的优点进行教学评价。如采取与后疫情时代相适应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趣味评价形式,增强评价的趣味性,减少评价的枯燥感;在奖励机制上,将学生评价深度与个人分数相挂钩,将教师对于评价反馈的调整程度与个人业绩相挂钩,做到“双挂钩”的鼓励式评价;在评价频次上,改变低频次的评价为中等频次的评价,在教学中不再限制频次,学生有评价意见就可以通过社群、钉钉等软件随时评价、开辟绿色评价通道;在评价内容上,细化评价层次、打造师生共创的灵活式评价;在评价效度上,设置多角度层次划分,让学生有足够的选择余地,精确化反馈数据。综上所述,教师创新评价方式,更新评价体系,转变评价功能,才能激发学生评价积极性,书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新篇章。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混合式教学考核评教为例,高校混合式学生评教机制应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半径,评教结合,学而思,教而思。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而言,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会面对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还需不断摸索尝试、统筹规划,还需高校进一步在制度保障、经费支持、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强教学保障。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9)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这一过程中,教学评价机制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校切实完善混合式教学“学生评教”机制,具有诸多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评教参与感,激发学习责任感,做到学而思;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完善“评价+反馈+调整+更新”的评价闭环,发挥教学的长效机制;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打造受欢迎的“金课教育”,做到教而思;有利于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升级,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战略创新,促进 “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