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鲤城区委编办
泉州市鲤城区针对编制少、行政资源配置结构性问题突出等情况,按照“大组合、大协作、大服务、大作为”的工作思路,在不改变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等事项的情况下,探索推行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多部门一体化融合运行,从机制上破解有效工作力量不足难题。
鲤城区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老城区,下辖8个街道,面积53.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8万人。全区行政编制10名以下的机构占党政群机构总数近90%,总体看,机构小、编制少,行政资源配置结构性问题突出。部分单位特别是党委群团,除科级领导外只有1~2名工作人员,工作力量不足情况较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大组合、大协作、大服务、大作为”的工作思路,在不改变单位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等事项的前提下,探索推行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多部门一体化融合运行,从机制上破解有效工作力量不足难题。
一是科学规划,构建“1+N”组合结构。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按照“先党后政、先易后难、求同存异、求实重效”的思路,在不改变各单位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等事项的前提下,根据部门职能特点和紧密程度进行分类分块,将43个区直单位分两批次整合成14个跨部门协同组合,每个组合指定1个单位为牵头部门,构建起“1+N”的跨部门组织架构。比如,组织部、编办、老干局、党校组成组织部组合,宣传部、文明办、史志室、文联、社科联、融媒体中心组成宣传部组合,政法委、司法局、信访局组成政法委组合,高新区、工信局、科技局组成高新区组合,文旅局、商务局、贸促会组成文商旅组合,总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组成群团组合等。二是党建引领,营造“统+分”工作格局。以统一组建党支部的形式实现组合内的统筹,组合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统一负责组合内的16项可协同事项,如党组织、决策机构、区内绩效考评、挂钩社区、巡视巡察、干部考核、派驻纪检组、值班带班、区内会议或活动、办公用房、党组设置运行、机关工会、平安单位、财务核算、招商引资、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等,并负责统筹组合成立后日常协调、制度完善和工作运行等事宜。组合内协同单位在各方面全力支持牵头单位,并按照任务分工完成各项协同工作。三是精准施策,提供“优+调”制度保障。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配套措施,为“大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比如,区委专门研究组合内各单位负责人任决策机构成员事宜,任免了三个批次35名党组成员和部务会、委务会成员,制定组合议事决策规则,明确哪些事项由组合决策统筹,哪些事项由各单位自行处理;配套跟进调整31个党组织设置、11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范围以及年度季度绩效考评方法;调整各单位挂钩社区,同一组合的单位跟随召集区领导,全部安排挂钩同一个街道相应社区;积极创造条件,重新优化调整33个机关单位办公用房,调整后14个跨部门组合基本实现就近办公,协同工作共享效果得到增强。
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创新打造人力资源统筹、行政成本精简的多部门一体化融合运行模式,有效提升工作效能,激励创优争先的内生动力。一是共性工作融合,破解干部工作繁杂问题。充分挖掘各单位在党建、绩效、工会、各项创建任务等共性工作的统筹协同空间,由牵头单位统一负责组合内的可协同事项,通过精简共性岗位为各单位腾出更多的干事人手,让干部精力更足、业务更专、干劲更强,有效解决一些单位人少事杂等问题。二是相近业务融合,破解部门单打独斗问题。按照业务相近整合的原则,建立跨部门组合相近职责业务清单和问题清单,梳理形成职责事项94项、职责分工事项221项、风险防范点331个,推动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组合职能体系。通过推动组合内部各单位相近职责业务共同开展、合力推进,助力职能部门从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向协同作战、齐抓共管转变,增强了工作合力。三是工作人员融合,破解干事力量不足问题。组合内部各单位人员默认是同一个单位,互相借用、借调不需要办手续,由牵头单位提出人员使用建议,组合召集的区领导统筹调度工作力量和任务分工协同。各组合可以通过联合值班、联合创城创卫创安、合并共性岗位等方式盘活富余力量,实现干部队伍错峰休息、劳逸结合,在集中组合力量落实好全区中心工作的同时保证相关单位正常运转,有效解决人员调度紧张、一线力量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