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英语课程中主题的重要性,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语篇是作者通过选择中心内容,梳理语篇结构,建构语篇意义,提炼核心思想来确切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学生的语言学习应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在真实的语篇和创设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语言,形成基于语篇的语言和文化的结构化新知。教师的教学应深入语篇的主题意义,深度解构语篇,构建语篇的结构化教学框架,并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给予学生将所学的结构化知识进行表达和运用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促进教与学的融合,切实提高语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译林版《英语》四(上)Unit 7 How much?Story time板块教学,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解读语篇文本,探究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结构化阅读教学策略。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以主题为核心,注重语言的真实情境和交际功能,突出语言学习的启发性、趣味性、多样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学科整合”和“素质教育”等理念,将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开展各种英语活动和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交往、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深度解构语篇,即解读语篇在前,构建框架在后,是教师对语篇主题意义进行的深度加工和意义重构,是教师基于学生的前置性知识与主题意义进行的勾连和扩容,是教师基于主题意义提炼的结构化教学框架。教师需要回答好三个wh基本问题,即从what、why和how三个维度分析和阐述语篇的核心内容和育人价值。
What是指从语言层面对文本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解读。本单元主题范畴隶属于“人与社会”——社会活动,该语篇的内容是学生参加同学们举办的义卖活动,并在义卖中展开买卖时双方的对话,文中涉及的主要词汇shoes、socks、umbrella、nineteen、twentyeight和主要句型“How much are they?How much is it?I’d like...”。Why是指从立意层面对文本的育人价值进行解读,指向价值观,也就是语篇传递的意义。语篇通过义卖中的买卖双方不同的角色设定,引导学生在义卖中了解如何询问价格,准确表达需求和答复需求,是第六单元主题“点餐”的购物交流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学习。How即从语篇层面解读作者对语篇的谋篇布局,即解读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形式、语篇结构和内在衔接,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语法的表意功能,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教师梳理语篇,确定语篇的主要观点和重要细节,提炼出语篇的结构化知识图(见表1)。教师创设合理的主题语境和循序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获取、梳理和整合关键信息,建构基于主题意义的结构化新知,为后续内化和运用结构化新知并逻辑性表达埋下伏笔。
表1
教师设计五个指向文本细节的问题链:Who are the customers?What would they like?How much are they?How much is it?How is the thing?帮助学生寻找关键信息完成信息框架图,理解和建构结构化知识,框架式呈现语篇的主题意义,指向购物活动中购买物品、询问价格和评价物品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学习类似的语言范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为后期的结构化表达提供语言支架。
教学目标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与高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更要聚焦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努力实现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向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发展提升的转变。为此,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文本、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着眼于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定梯度式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二级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以上制定的目标,相互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且呈梯度式攀升,凝练了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语篇教学,利于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明镜,清晰审视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分支目标的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案,利于教师清楚地教,学生明白地学。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以学生为主体,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是师生共同参加意义的建构,具有较强整合性、关联性和发展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不断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所具备的价值和涵盖的主题,转化学科知识为学生的内在认知,渐进式升华文本主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旨向核心素养的发展。
1.学习理解:知其然
在学习语篇的环节中,教师通过问题链“What do they sell?——Who are the customers?——What would they like?”带领学生初读语篇,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培养学生通过读图获取细节和隐藏信息的能力。学生读图后了解三名顾客——刘涛、麦克和杨琳想要的物品分别为鞋子、袜子和雨伞。此后,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尝试探究、理解买卖双方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状态(见表2)。学习理解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在买卖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知识,准确表述购物需求和认真答复他人购物需求,初步感知购物的主题意义。
表2
2.实践体验:知其所以然
在学生初步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对语篇进行了二度挖掘,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发现细节,并深入思考、评判语篇中的买卖双方是否称职。结合学生的交流与讨论,教师适时提出两种评价标准“Are they good buyers?”和“Are they good sellers?”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表3),并基于三个不同评判维度,对买家和卖家进行深度分析,感受买卖双方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此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深入体验义卖活动,感受义卖活动参与者的辛苦与乐趣。
表3
3.迁移运用:知其未尽然
在学习完整个语篇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再次回到文本插图。学生仔细阅读插图后发现,义卖活动中成功销售的物品为鞋子、袜子和雨伞,唯独没有扇子。于是,教师适时提出“Why don’t they buy the fan?”和“How do we choose goods?”这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仔细观察插图中得知,文中人物都穿的是长袖和毛衣,因此推断出当时的季节是秋季,天气比较凉爽,故折扇的使用价值较低,导致无人选择。而教师的第二个问题为在购物时应怎样去选择物品,引导学生在选择物品时应关注物品的即时实用性和物品本身的价值。据此,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反复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凸显了语言的真实性与交际性,也赋予学生更多的浸润式体验,引领其主动、持续探究了文本的主题意义,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作为单元的核心板块,语篇的教学应当成为整个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基于主题意义的结构化教学,教师应以结构化视角深入解读文本,深度探究主题意义,以梯度式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解锁学生语篇学习的密钥,以结构化教学为工具,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给予学生学习结构化新知和运用结构化表达的机会,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逻辑关联,理解语篇所内隐的深层含义,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在语篇教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