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那”段情

2024-05-06 08:12韦艳绿莫丽敏陆娇
中国民政 2024年2期
关键词:谷神壮乡稻作

☉ 韦艳绿 莫丽敏 陆娇

我国幅员辽阔,好听有趣的地名众多,广西壮族自治区也不例外。但有的地名,乍读乍看有时候也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平果市的“那个山”就让人不禁疑惑:这到底是哪个山呢?其实,“那个”是壮语“nazgox”音译,“那‘naz’”指水田,“个‘gox’”意为角落、边上,故“那个山”乃水田边上的山之意。在广西,类似“那个”以“那”为首词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有那岜山、那楼坡、那敢岭、那考河、那楞江、那约沟等山川地名,那坡县、那甲镇、那琴乡等行政建制地名,那里、那么、那马、那六、那弄、那洪等村屯地名更是不胜枚举。

“那”为何在广西地名中如此普遍呢?这就要从壮族的稻作文化说起。壮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广西发现的大石铲系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就是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之一。据考古资料证实,左、右江交汇地带的大石铲遗存,就表明新石器时代此地已经出现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水稻生产活动。古代壮族人称田地为“那”。用熟悉和崇敬的田地(那)命名地名,体现了壮族先民对田地的崇拜。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壮族人民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开出了连亘的田块和闻名四海的龙脊梯田,更是在八桂大地上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那”字地名,如那桑(nazsangh,高处田)、那贯(nazgonh,戽水灌田)、那来(nazranh,陡梯田)、那蓬(nazboengz,烂泥田)、那烈(nazreq,沙田)等。带着稻作文明历史印记的“那”字地名,分布地域东起广东省中部,北至云南省中部和贵州省南部,南至海南省。

壮乡人民的“那”情结不仅体现在地名里,更蕴含在民俗节庆中。农历二月初二有开耕节,四月初八有插秧节、农具节,六月初六是芒那节、礼田节。每逢节日,人们在田间地头或家中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八月到十月,为庆贺即将收割新谷,壮乡人民要举行尝新节,又叫“新米节”、“新谷节”、“十月十”、“收镰节”、“糍粑节”等。节日当天,人们盛装打扮,到田里摘取成熟饱满的谷穗,舂出新米,煮一锅新米饭,用新糯米做好糍粑备好祭品去祭祀祖先和谷神。然后一起品尝新米,享受收获的喜悦。

相传很久以前,洪水淹没壮族村寨田园,谷物失收,饥荒逼人。谷神拯救万民,撒下谷种,待水退后,种子发芽,一天长几寸,第七天就抽穗结粒。壮民在谷子未完全成熟时即收割嫩谷充饥,后来演变成节日。因而,每年这一天,农家妇女便把未退青的糯谷收割一些回来,脱粒后在热锅上炒熟,趁热配嫩姜叶冲筛,制成“糇某”(意为“新米”)供祭谷神,并互送邻里尝新。通过与节庆仪式的呼应,“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在“那”本身,还体现在“那”地名、“那”节庆等仪式氛围中,形成了壮乡人心中深切的“那”段情。

猜你喜欢
谷神壮乡稻作
壮乡好消息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壮乡美
实力开启全国“爆单”模式雷沃谷神小麦收获机红火迎新春
90后“老司机”任天冉钟情雷沃谷神履带机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老子》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壮乡三月三
我家在壮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