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经营绩效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背景下,跨国并购开始成为企业寻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成功率仍然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其中东道国与母国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跨国并购绩效。因此,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距离理论对文化差异进行量化,用实证的方法从微观角度验证文化距离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寻找企业如何通过调节文化差异提升跨国并购绩效的方法。结果表明,并购双方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文化距离)会对跨国并购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企业规模、股权收购比例以及主并企业股权集中度可以显著降低文化距离因素对跨国并购绩效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跨国并购;并购绩效;文化距离;多元回归;市场经济;文化差异;企业经营
本文索引:何雯菁.<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7):-130.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4(a)--04
1 引言
从“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企业主导的跨国并购事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并飞速增长。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着中国企业逐渐融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活动中。然而,也正因如此,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它对如何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率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要求。“七七定律”指出,在进行跨国并购交易活动中,约70%的企业没有通过跨国并购获得预期的價值效果[1],而在这部分失败案例中又有70%归因于并购后文化融合引发的问题。同时,毕马威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企业通过努力终于完成了跨国并购交易,却因并购后主并企业母国和目标企业东道国的文化差异引发文化冲突。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跨国并购是否成功、并购绩效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本文探究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对可能由文化引起的并购失败的风险进行测量,并建立风控系统,降低并购失败率,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荷兰心理学家Hofsede提出了一个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框架,将文化概括为五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随后,学者们提出了文化距离概念,并基于上述文化维度模型中各个维度的差值对主体之间文化差异的大小进行量化。研究发现,文化距离虽然是指宏观环境层面,但它也潜移默化的深入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层面。著名的冰河模型指出了文化具有层次性,并且不同文化层次之间存在相互渗透关系[2]。正因如此,在宏观大环境下的文化背景差异成为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企业海外并购后的绩效会随着双方宏观文化背景中差异的增大而减小[3]。此外,也有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较大的文化距离反而会促进企业资源重组带来正向效应[4],进而提升跨国并购的绩效。
除文化距离外,一些学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会对跨国并购绩效产生影响。Terry认为,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其企业拥有的资本越多,在市场中拥有的品牌知名度也就越大。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其坚实的优势基础可以使企业有足够应对未来未知风险的能力,因此主并企业规模越大时,越有利于企业并购绩效[5]。Oyon(1998)发现,企业内管理结构复杂伴随而来的决策冲突[6]会造成决策不当等损失,使跨国并购遭受破坏性打击。当企业的股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时[7],较为简单的治理结构能够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和决策成本,提升并购后整合效率。另外,主并企业在完成并购后,能够在目标企业的决策中占据多大的话语权,决定了其在目标企业中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这又取决于并购完成后被收购方的股权结构,即主并企业收购了多大比例的股权。Josef认为企业在并购时购买被并购方更多的股权[8],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后期经营过程中被并购方对决策推行的异议。此外,交易双方议价能力[9]、交易方式[10]、企业财务状况[11]等都会影响跨国并购绩效。
因此,文化差异是影响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实情况下,能够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并不唯一。因此,本文将采用Hofsede的文化距离来科学的度量文化差异的大小并探究其作用于跨国并购绩效的机制。同时加入如企业规模、股权收购比例、主并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调节变量探究其在两个变量相关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控制如企业议价能力等其他无关或影响较小的变量,进行相对完善的研究。
2 数据与模型
2.1 样本来源及处理
根据对跨国并购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相关并购数据库平台的检索,本文最终决定从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中导出2015—2019年进行公告的、所有有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国并购事件作为样本,共计样本量约3000余例。样本的选取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首先,任何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期限,过早的信息超过了其有效期就将不再具有可信度,实验结果也将不再具有代表意义。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信,以五年作为界定信息是否有效的期限,故以2015年为导出样本的起始时间。其次,对跨国并购绩效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期和观察期。由于跨国并购绩效效果的显现并不是即刻发生的,并购当年的数据无法准确有效地反映出并购效果,因而选用企业完成并购后一年的财务指标作为并购绩效的评估依据。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企业对当年的年报只有至次年3月底或4月初才会对外公开披露。本文基于统计学中对统计样本的选取标准,对初步导出的在2015—2019年完成公告的3000余例样本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取得了中国石化、上海电气等企业的75起国际并购事件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共涉及28个国家。
2.2 变量定义及测量
2.2.1 因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本文定义的因变量为跨国并购绩效,在本研究中用其英文的缩写形式MAR表示。在本研究中,对这一因变量的定义为并购完成后,即双方完成整合、主并企业完全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决策权后的盈亏情况。考虑到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数据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最终选择了较为客观,并且准确性更高、较易获得的财务指标作为对本文研究样本的跨国并购绩效的标准进行分析。企业跨国并购绩效会受到交易前期绩效水平的影响,由于数据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用完成公告的前1年与企业完成公告的后1年的净资产回报率(ROE)的差值作为衡量跨国并购绩效的指标。
2.2.2 自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1)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
本文自变量为文化距离CD。Hofsede的文化维度模型将文化分为五个价值观维度。将每个维度都进行量化成为一个值,最终得出各个国家不同维度的值。本文对自变量文化距离CD的定义为指主并企业母国(即中国)与目标企业东道国在五个文化维度下(现为六个维度,但由于新增维度当前数据不全面,无法确保每个国家的数据均可查询到,故将其剔除)差异的综合值。在本研究中使用公式(1)来计算文化距离。其中:CDj为第j个国家与我国的文化距离;Iic为中国的第i个文化维度指数值;Iij为第j个国家的第i个文化维度指数值;Vi为第i个文化维度指数的方差。数据来源于Hofstede文化维度模型中所得的各个国家的指数。根据公式(1),对样本中涉及国家的文化距离进行计算,出于篇幅限制不过多展示。
(2)主并企业财务状况(Financial Condition)
在大多数现有研究中,学者们认为企业例如偿债能力等一些能够评估其财务状况的指标,是企业在未来抵抗危机能力的体现[11]。财务状况不佳时,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极大。对于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而言,如果执意进行交易,会导致主并企业在交易后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等财务风险的可能增大,不利于后期经营,对并购绩效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将采用并购方主体企业在并购公告时间前一年末的资产负债率对其财务状况进行测量。
(3)主并企業规模 ES (Enterprises Size)
在本文的样本并购事件中,主体收购方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因此对于检验所需数据,只要其是存在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指标,均较易获得。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是其经营规模的体现,故在本研究中用并购交易公告前一年末主并企业的总资产对企业规模进行测量。但由于资产数值巨大,特在此以自然对数的形式表示。
(4)并购交易总价(Total Price)
并购中交易总价,即为收购方购买卖方企业股权的总花费。其金额的大小实质上是对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反馈。而学者们认为,买方的议价能力与并购绩效具有在某些时候表现为相关关系。与此同时,一部分认同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花费过高的交易总价可能会导致主并企业短时间内出现资金缺口,因此交易总金额会直接影响企业并购后的经营,对跨国并购绩效产生影响。
(5)股权收购比例CA (Control Ability)
收购较高比例的股权能够确保决策权掌握在主并企业手中,显著降低管理中由于决策分歧引发文化冲突的风险,降低并购后整合的难度,保证其在管理控制中的主导地位,降低了不确定性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资源整合的效率。由此,本研究在自变量文化距离与因变量跨国并购绩效的关联关系中引入股权收购比例作为调节变量,将并购后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控制程度用收购对方股权的比例进行测量。
2.3 回归模型
研究一个因变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回归,反映一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依多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规律,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的统计方法。在本文中,以并购绩效(MAR)为因变量,以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为自变量,以主并企业财务状况(Financial Condition)、主并企业规模(Enterprises Size)、交易总价(Total Price)、股权收购比例 (Control Ability)为控制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β0为纵截距;βk(k=1,2,3,…,n)为回归系数;ε表示线性拟合误差。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研究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出于篇幅限制结果备索。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本中,自变量文化距离最小值约0.39,最大值约5.22,样本总体均值约为3.05。此外,因变量并购绩效的平均值约为-0.03,这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跨国并购后净资产收益率均有所降低,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海外企业后的经营效果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跨国后并不能使主并企业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跨国并购交易仍普遍存在低生存、高死亡现象。这更加充分的体现了探索文化距离与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之间的关联机制,以寻求提高企业并购后绩效水平的方法尤为重要。
3.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在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验证自变量文化距离与因变量跨国并购绩效之间在0.05级别下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初步验证假设。同时,变量股权收购比例CA与变量主并企业规模之间存在0.05水平下的相关关系,因此剔除变量主并企业规模进行建模,校正后的回归模型为:
3.3 回归结果分析
3.3.1 多元回归结果
跨国并购绩效对其相关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备索。回归结果表明相关变量包括自变量文化距离等所有可能对跨国并购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就此结果来看,不同变量对跨国并购绩效的作用各不相同,结果显示文化距离CD、股权收购比例CA两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即这两个变量对跨国并购绩效有负向影响,且这两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证明其通过t检验,文化距离CD及股权收购比例CA两个变量对跨国并购绩效影响显著。同时,从回归系数角度分析,文化距离CD对因变量跨国并购绩效MAR的回归系数为-0.073,表明文化距离每增加一个单位,则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减少0.073个单位,即主并企业母国与被并购企业东道国之间差异越大,越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并购绩效。此外,交易总价TP和主并企业财务状况FC两者回归系数为正,表明这两个变量对跨国并购绩效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总的来说,该模型的线性拟合优度R2为0.7966,调整后的R2为0.7849>0.6,表明线性拟合结果好。同时,F值为68.52,也证明该模型拟合情况符合预期。
3.3.2 异方差检验结果
本文采用BP检验和White检验对上述线性拟合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BP检验结果P值为0.2124 > 0.05,不拒绝原假设,该模型通过异方差检验。但在随后的怀特检验中,该模型检验结果P值为0.0029 < 0.05,拒绝原假设,该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在此,本文以怀特检验结果为准,采用稳健标准误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
3.3.3 采用稳健标准误的回归模型
本文采用稳健标准误修正后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相关变量同样包括自变量文化距离等所有可能对跨国并购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备索。总的来说,修正后的回归模型拟合优度线性拟合度较之前略有提升。同时,各变量系数符号与此前结果一致。其中,文化距离CD对因变量跨国并购绩效MAR的回归系数仍为-0.073,表明文化距离每增加一个单位,则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减少0.073个单位。
4 结语
本文运用Stata16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交易双方企业的母国与东道国文化距离越大则跨国并购后绩效越差。并购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并购后的资源整合过程,在跨国并购中更是如此,尤其在跨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中,需要面临由不同国家间文化的距离性引起的不同企业内部文化的差异性。企业来自不同文化的员工在文化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冲突的发生。文化差异越大,观念差异也就越大,产生矛盾的可能也就越大,将会从各个方面降低企业并购后的绩效。第二,股权集中度与并购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预期结果相反,但相关系数相对较小。因此,并购过程中收购的股权比例越大,虽然在此后的决策中主并企业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事实上收购比例越大也就意味着被并购企业所面临的变革就越大,绝对话语权可能引发被并购企业员工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文化冲突,影响并购绩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先了解目标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目标企业东道国的国家文化,预测并购后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文化差异导致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做好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获得良好的跨国并购绩效。在对文化距离较大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丰富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培训,员工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同时,增加开展企业内部团建活动的次数,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以适应跨国并购环境,并且建立员工交流和信息反馈平台,保证来自不同文化的员工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另外,管理者要起到积极表率作用,将学习常态化,提高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快速把握文化差异,并积极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秀部分,促进文化融合,使企业充满活力。只有企业在并购后良性发展,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才能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陈小梅,吴小节,汪秀琼,等.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J].管理世界, 2021, 37(11): 159- 183+11-15.
范徵.冰河模型:跨文化管理新框架[J].北大商业评论,2014(5): 34-43.
杨勇,梁辰,胡渊.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8(6):27-40.
陈爱贞,张鹏飞.并购、资源重组与目标企业增长[J].世界经济,2023,46(4):220-248.
廖东声,陈曦.国家情境、企业特征与跨国并购完成: 基于组态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23,41(2):15-22.
C MARKIDES, D OYO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Do They Create Value for Shareholder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6(2): 125-135.
冯婧.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以创业板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2(11):78-82.
张泓.目标企业CEO变更对跨国企业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D].沈阳:东北大学,2015.
周柯昕.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1(19):77-79.
J CHILD, L CHUNG, H DAVIES. The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Units in China: A Test of Natural Selection, Strategic Choice and Contingency Theo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3, 34(3): 242-254.
余麗霞,刘逸,李雨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以海航集团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0(3):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