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帆
赵先生和儿子小橹出门遛狗,发现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火锅店。小橹大喜:“爸爸,这次期中考试,如果我的名次进入全班前10 名,你带我来吃一次,好不好?”
小橹的成绩在全班20 名左右徘徊,现在主动提高目标,让赵先生很高兴,于是爽快答应。两周后,成绩公布,小橹的成績仅排第16 名,吃火锅的愿望落空了,十分伤心。赵先生见了于心不忍,但转念一想,这是激励儿子的好机会,于是狠狠心,对小橹说:“别灰心,期末考试成绩进全班前10 名,爸爸一定带你去吃火锅。”从那以后,每次小橹从火锅店门前经过,都会投去既向往又沮丧的目光。
让赵先生不解的是,火锅奖励并没有刺激小橹更努力地学习,他手机游戏照玩不误。期末考试,小橹的成绩不进反退,而且,他再也不提吃火锅的事了。
其实,赵先生从一开始就走入了奖励孩子的误区。吃火锅是生活内容,提高考试成绩是学习内容,两者本来没有直接联系。拿前者当奖励,误导小橹把提高考试成绩当成满足生活欲望的手段,这样看待学习,消极影响深远,无疑是不可取的。
用悬赏的办法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是家长常用的招数,也是非常不妥的招数。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的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上再合适不过。家长用物质刺激的方法奖励孩子,容易让孩子贪图物质利益,忽略了价值观、责任感的培养。
正确的做法是把考试成绩和满足生活欲望分开,避免单纯的物质奖励。同时,奖励孩子时要注重精神奖励,以免让物质欲望污染孩子本来纯净的价值观,使孩子失去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