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任务驱动的学生思维提升策略

2024-05-04 23:23贺灿霞
格言·校园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文本课文

贺灿霞

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和关键,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创设多个维度的驱动性语文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进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赋能。

一、构建认知任务,提升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知任务具体呈现为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提取、加工相关信息。构建认知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认知思维。所谓认知思维,是指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提取整合的思维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构建有效的认知任务,可以助力学生在初读文本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为深度阅读文本打下坚实基础,促进思维能力的拔节成长。

例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主要展现了西沙群岛景色之美,旨在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厚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所以,本课的认知任务要紧扣文本中心,为学生深度阅读做好铺垫。教师可以构建三个层面的语文学习驱动任务:其一,认真研读单元导语,把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我爱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其二,初读文本内容,扫清阅读障碍。从学情来看,三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文预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把字音读准,可以顺利地把课文读完。其三,浏览文本,提取整合信息,把握课文文路。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方面,尝试聚焦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

从上述任务设计来看,教师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激励学生在认知任务的驱动下疏通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认知任务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的简单识记。教师要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教给学生提取信息的阅读策略,为其深入研读文本奠定基础。

二、构建理解任务,深化思维活动

在构建认知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设计理解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研读文本。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文本特点出发,构建适切的理解任务,引导学生把文本理解、看法评价等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借助想象、归纳、枚举等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这个由表及里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拔节成长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慈母情深》(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系列理解任务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描绘的情境,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其一,整体感知文本,聚焦其中的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理解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一方面深入研读文本,一方面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并从具体细节描写中初步体会到慈母情深。其二,走进课文场景,品味细节描写,深入体验课文蕴含的慈母情深。比如“空间非常低矮”“不足二百平方米”“犹如身在蒸笼”等词句具体描写了工厂内部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深入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杂乱无章和声音嘈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背直起来了”“立刻又坐了下去”“手脚并用”等人物细节描写,聚焦关键词深入品味,品味细节描写中的深情,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以及作者的心疼。其三,结合生活经历,深入体会慈母情深。在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故事,想一想妈妈是如何爱护自己的,自己是怎样关爱妈妈的,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慈母情深的体认,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三个互为关联的理解任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从以上教学任务的设计实施来看,理解任务的构建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文本内容的阅读能力。在提取整合、综合分析文本关键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深处。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发展过程。在理解任务的指引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拔节生长。

三、构建评价任务,助推思维发展

教师进一步构建评价任务,旨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批判。从学习角度来说,学生已经初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完成了认知任务和理解任务。但从深度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感知体验层面,还要从表达形式维度入手,分析课文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特点。这样的深度阅读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向更高层级迈进。

例如,在《圓明园的毁灭》(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评价任务,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表达展开评价:“从课文内容来看,作者重点描写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灿烂,这和课文题目矛盾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在学习小组内一起讨论一下。”构建这样的评价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从课文内容移到文本形式上,促进学生评价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又如,在《忆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后习题构建这样的评价任务:“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读书方法?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这种评价任务开放性强,思维空间广阔,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读书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丰厚阅读经验,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优化读书策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评价任务,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度鉴赏和质疑批判,在表达交流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评价任务指引下,学生紧扣文本展开深度学习。每个学生都基于批判鉴赏角度,联系自身的阅读经验,多维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不断提升思维水平。

四、构建创造任务,培育创新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创造任务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高级表现,要求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借助想象、批判等思维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构建创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文本,基于文本内容产生新的观点、想法等,让学生在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创造任务,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升其思维水平。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神话中人物的特点以及神话想象的神奇。在学生完成认知、理解以及评价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构建创造任务:“同学们,透过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盘古的一切化成了世间万物。请同学们大胆想象,除了课文中写的,你觉得盘古的其他身体部位还可以化为什么?将想象的内容写成一段话。”上述创造任务不但能够指引学生深入感知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还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猎人海力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常规教学策略是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如何借助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师可以有效设计这样的创造任务:“假如你就是海力布,请你劝劝乡亲们搬家,并且打消他们的疑虑。”要想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之创造性复述目标,学生需要换位思考,站在海力布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是课文内容和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开展想象和创造,在深入思考中流畅表达,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