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元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2024-05-04 23:23杨心怡
格言·校园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文本

杨心怡

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七律·长征》阅读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应怎样组织阅读教学,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激趣促学,发挥情趣智力之效

趣味性教学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成功的课堂教学源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教师以提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领:“中国取得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接着,教师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学生在观看中了解长征的背景。然后,教师再播放习近平总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最后,教师播放歌曲《长征》,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聆听著名播音员充满激情的诗朗诵。这个活动通过语言引领、场景观赏、音乐渲染,把学生拉进了文本,使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情境。从兴趣入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获得智力发展的保障。通过视频展示长征的场景,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言难以表达的情境,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声有色,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近文本。

二、朗读展示,增强语言感悟之力

朗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活动的始终。缺少了朗读,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味道。《七律·长征》描述的战斗场面气势磅礴,诗歌对仗工整,用词精当,把长征写得惊心动魄、有声有色,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之气。教师可以先在屏幕上展示长征的背景资料,再放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画面,让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诵。雄壮的乐曲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仿佛跨越时空,在长征路上看到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领略到诗歌的韵律美。学生在初读中感受诗歌的特点和节奏;在再读中“看”到诗歌展现的情境;在品读中体会诗句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气势。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生读出坚定豪迈的语势。对“远征难”,学生读出困难重重的意味。从“腾细浪”“走泥丸”中,学生读出不畏惧一切困难的态度。在“暖”和“寒”的对比中,学生读出红军的神勇无比。在“更喜”和“尽开颜”中,学生读出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学生掌握这些朗读技巧,模仿练读,层层递进。在朗读展示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配以音乐和画面的赛读,以读促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其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三、破解阅读“疑点”,在解疑中提升素养

宋代文人陆九渊说过:“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生疑的意识,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生气和活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问,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七律·长征》时,要激发学生探究长征历史事件的兴趣,有效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系列“疑点”:诗文中的“难”体现在哪些地方?“万水千山”中的“水”指哪些“水”?“山”指哪些山?从哪些语句看出红军“不怕”?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展开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例如,学生从具有代表性的金沙江、大渡河、五岭、乌蒙山、岷山等,感受红军经历“万水千山”,困难重重;从“逶迤”“磅礴”中发现环境险恶;了解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的不易,感受红军的“不怕”;由“更喜”和“尽开颜”体会红军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教师再利用网络资源播放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的视频,营造具有感染性的情境氛围,助力于“疑点”的探究。学生解决了这些“疑点”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自信。教师要对学生加以肯定与鼓励,教给他们质疑、释疑的方法,使学生更真切地感觉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四、心随意动,巧用情境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学生沉下心阅读,易于突破难点,实现素养的提升。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和“寒”,它们蕴藏着深刻的含义,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生先回顾所学的阅读法宝,采用查阅资料、朗读感悟、协作探究、情境体验等方法,领会这一“暖”一“寒”的含义,感受两者构成的鲜明对比。教师再播放“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相关短视频,再现当时的战斗场面。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会切身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以及战胜敌人的豪情,从而感受到红军的神勇无比。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场景,表达对“暖”和“寒”的深刻理解。学生参与阅读探究活动,心随文动而突破难点,获得认知的提升。

五、动之以情,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文本精神

叶圣陶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打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素养。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寻找长征的足迹”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到社区调查、参观博物馆,了解到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体会长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难”,更是红军大无畏精神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寻找真理的远征。教师还可以联系当今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组织以“时代需要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学生灵活运用这首诗中的语句,结合生活中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要像红军那样有理想、有信念,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进而把文本精神内化于心。

六、平台互动,家校合作实施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表达技巧,采取多種措施实施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以“我来说长征”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知,把小课堂与“长征”中的多个大事件结合起来,写下心得体会,推送到微信中的家长群。这个平台就成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活动的大课堂。家长对“长征”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加深,便于他们针对学生写的体会进行评价。学生也会得到更多的信息。在讨论环节中,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实现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延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七、结束语

总之,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多元阅读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其语文阅读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进行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文本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