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视角下北京皮影美学分析*

2024-05-04 23:21王星月李春锐
陶瓷 2024年2期
关键词:牛皮皮影戏皮影

王星月 李春锐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1 设计美学发展概述

设计美学是由当代设计理论和实践结合艺术,与美学研究的传统理论发展而来。研究相应领域内审美关系与活动,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衍生出的一个分支学科。

我国设计美学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①工艺美学史时期,以工艺美术为主要,工艺美术院校与工作室纷纷建立,以国家需求办事,具有较浓厚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斗争的色彩。这一时期出现了美学大讨论,知晓了纯粹美学领域,并完成了从模仿借鉴转变为对工艺美学与纯美学之间进行思考、定义。②技术美学时期,开始对技术与知识崇拜,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竞争出现。设计作为商业产品竞争的手段,其必要性未引起普遍重视。同时出现设计教育行业,高校开设工业设计。以上各种原因,促使技术美学进入我国,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并逐步成为美学研究其中一个课题,开始出现系统性书籍对技术美学进行阐述。③设计美学时期,这一时期是美学相关著作巅峰期,以教材的形式出版的,着重于设计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专著并不多,一般以设计师设计流程中某一个具体步骤或者方面为主要分析内容。

2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1]。

皮影戏由于起地域文化相伴相生的特点,其起源众说纷纭,但主流说法为汉代起源说。根据来源于《汉书·外戚传》,此书讲述汉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成疾的故事,汉武帝手下少翁为缓解汉武帝思妻之情,用纸雕刻出李夫人的形象,将纸人置于幕布之后,再点灯照射,而后让汉武帝在幕布前观看。这个手法与现存皮影类似,因此不少研究人员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

3 北京皮影

3.1 北派皮影代表:北京皮影

五代末年到南宋末年,北京皮影开始出现并发展成熟。到了清朝建立初期,众多王府建立自家影子班,并广纳良才,促使北京皮影在装饰与表演上越发精致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期,另一传统艺术京剧发扬壮大,北京皮影受其影响,开始模仿借鉴京剧的装饰与人物分类,并引入京剧的配乐与唱腔,融合吸收形成北京皮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东派滦州影和西派涿州影。

3.2 工匠精神的探索

北京皮影出现到成熟到发扬至今,其中凝聚着工匠的精湛技巧与匠人精神。

(1)制备皮影原料——牛皮。将剥离后的牛皮刮尽油脂,分解成同样大小的牛皮块。然后棉布浸水后稍稍拧干,用棉布反复擦拭牛皮直到其发潮变软。最后用特制工具推板,加油、反复按摩、刮骚牛皮,使牛皮失去收缩性,消除褶皱,更加平滑。然后根据需求合理地分配这些成品牛皮块,如比较纤薄且透光的部位,一般用于影人的头荏、胸口、腹部这些位置。相对厚实且颜色暗沉的部位,一般用于皮影人的腿部。这样也比较符合物理学,上轻下重,操作时可以稳妥、便手。合理分配材料之后,根据人物种类与性格,在牛皮上描绘草稿。

(2)对皮影进行雕刻。不同的雕刻纹样需要用到不同形状的刀口,如刻制线状纹样要使用平刀去扎;刻制直线条时用平刀去推;凿刀则是去凿传统服饰的袖头、祆边圆型花纹;尖刀可刻制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匠人们还总结出雕刻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同时皮影上的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2]。

(3)需对皮影敷彩。色彩原料大都用紫铜、银朱、昔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一般将制好的植物矿物色块化入盅子中,再放入透明胶质,在盅子底部点火加热,使两者融化再加以搅拌使两者融合均匀,制成具有一定粘性的色胶。然后趁色胶凝固之前,将色胶涂抹在皮影上,用毛笔根据装饰要求画出或均匀或渐变或点彩的装饰效果。

(4)脱水发汗。脱水发汗是一项关键性工艺,脱水发汗的物理原理在于通过加热,使色胶融入牛皮内。在加热过程中,牛皮水分得到蒸发后,不易融化色胶,便达到固色目的。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在非工业时期,一般将上色后的牛皮压于土块或砖块之下,并搭放成人字形,在人字形下的空档内用木料加热,既可以消除影人褶皱又可蒸发水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这个方法演变为使用棉布包裹影人,用电熨斗或者烙铁按压。因棉布具有透气性,水分可穿过蒸发,达到固色的目的。

(5)将制好的皮影部件组装起来,分为身段和头荏两个部分。身段部分一般以细丝或细铁丝连接,在需要活动的部位安装铁杆。头荏和身段连接一般在脖颈处,用皮条围绕脖颈形成插口,再将头荏插入插口,一件影人算是组装完成。

3.3 北京皮影戏

3.3.1 有机造物,基础结构美

皮影造型结构主要受到剪纸、民间绘画、雕塑等影响,北京皮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流派的皮影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北京皮影不仅有东西两种流派,还有民间与皇家派别之分。

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在皮影戏中头茬占有很大的比重。北京皮影头荏分为生、旦、净、丑、高盔、翎子、鬼怪头、神头、变脸头等。

除了头荏种类区别,装饰上又分为头发装饰与顶帽装饰。头发装饰一般以编制和螃蟹鞭为主,顶帽装饰种类较多,例如顶冠、发帽、头盔、头巾等,其中顶冠、发帽占比较大且种类繁多。除了装饰种类的区别,头荏还有男女之别,例如女性身份耳边有耳饰而男性无,编制的发式也有所区别。相比于以上分类,皇家皮影分类更加细致,会根据人物的社会阶级进行不同的装饰,例如对旦角的分类,分为刀马旦、彩旦和小旦等,对旦角的头发、鬓角等简单与复杂装饰,形成不同阶级人物形象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

除了影人本身,衬景与舞台布景是民间艺人们将人们的生活场景还原于皮影戏之中重要道具,它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皮影的主题不光有戏曲人物还有亭台楼阁、花鸟鱼虫、龙凤禽兽、金銮宝殿、山石门景、花园客栈、生活用品、城桥塔寺、车马船桥等衬景[3],这些衬景和道具将影人与景巧妙地结合一起,表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精神。

3.3.2 北京皮影形式美法则分析

(1)概括而凝练——对于自然生物的模仿。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就在于使用简单的线条对自然生物进行模仿。原始人类认为将自然生物概括提炼并平面化,然后装饰在生活物品上是一种美,也代表着原始人类自意识的觉醒。皮影的诞生是对自然生物的模仿,是点、线、面的夸张构成以及各地审美文化,独特装饰与表现力的有机融合。例如北京皮影的地方独特审美,北京皮影人物的脸谱一般以五分脸或七分脸为主,五官采用侧面绘制的手法但又不完全一样,其眉毛、眼睛使用正面的形象装饰,鼻子与嘴唇采用侧面形象。在人体比例上,上身与双臂偏长,这样能够更好地在二维中反映出一个人物的特点。

(2)抽象与均衡——大气与精致的调和。皮影表演需要表演者程序化操作影人,很难突出人物特征与性格,就需要装饰与雕刻手法弥补。例如儒雅端庄的生角、旦角需要表达纯真善良的人物形象,一般使用阳刻形成大面积留白。对于性格、人物繁多的花脸、丑脸角色,需要大量的色彩描绘,采用阴刻的方式便于勾勒上色。对于需要加深刻画性格的丑角,采用七分脸形象,加大了可刻画的面积,也便于露出丑角双眼。

(3)夸张与趣味——色彩带来情感联想。皮影艺术为了增加观众的观影体验与代入感,其色彩运用上很有它的独到之处。同时色彩是对皮影人物性格的一种升华,不同色彩能够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以忠诚耿直著称,代入皮影一般用红色绘制脸谱;光明磊落的包公采用黑脸表达人物性格;除了现实人物,神仙鬼怪也是皮影人物主题之一,一般表以黄色脸谱加以区分;那些强盗妖怪称为“妖旦”,描绘绿色脸谱;狡猾奸诈多为花脸装饰。

综上所述,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瑰宝,是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但当代皮影艺术却后继无人,面对高科技时代带来的洪流,皮影仅仅以装饰品的身份出现在消费市场。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完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政策,让群众发现皮影的美,享受皮影艺术的美,主动发扬皮影艺术的美。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皮影当代美,且思考新的销售形式,让皮影走进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愉悦美。

猜你喜欢
牛皮皮影戏皮影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隔山牛皮消、耳叶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中四个C21-甾体苷元含量比较研究
皮影的来历